嫉妒的小欣

时间:2022-09-17 12:25:08

初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调研考试之后,班级中经常有女生的文具离奇失踪,而过两天,有的会在小欣的文具袋或手中发现。小欣总辩解说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一样。没办法,我就让班干部观察她放学后的行为。结果发现,小欣老是先走出教室,然后,又绕道回来,大约五分钟后才又走出教室回家。第二天,总会有人报告说文具又被偷了。甚至有一次,小欣正在一个女生的文具袋里翻腾着什么被同学当场撞见。小欣的做法已经不是一时之为了,为什么只偷女生的文具呢?她在以前班级表现怎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分别约见了小欣去年的班主任陈老师和小欣的家长。

陈老师谈到了一个现象:老师表扬同学,全班热烈鼓掌时,独有她老是朝桌子上一趴,拿着文具玩。

小欣妈妈是小学老师。她谈到,小欣从小在赞美声中长大,“到了初一,脸上长了许多小痘痘,自己天天对着镜子唉声叹气,没有心思学习,劝也没有用。成绩下滑了,老说自己没有用,总提不起精神。最近,总喜欢带回各种各样的文具,在我和她爸爸再三追问之下,才说是拿同学的,这不,我们也正准备来找老师交流交流呢,您说这孩子怎么办是好呢?”

我找来小欣。看到妈妈来了,又听到这样的话,小欣激动地说:“谁让她们比我优秀,脸上比我光滑啊,还看不起人,还老是对我指指点点的,我就是看她们不爽!”说完夺门而走。据她妈妈当天电话里说,小欣晚上在家哭了很久。

的确,被偷女生都比小欣优秀,且从长相上看,脸蛋都比小欣漂亮。但事实上没有人看不起小欣,更没人对她指指点点。

显然小欣的偷窃行为,属于一种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其因主要是认知出现了偏差。

一是因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产生的认知偏差。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发育被称为“危机期”或“困难期”,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学生会遇到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因此也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从而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小欣脸上有青春痘,就认为自己比别人丑;自己的成绩没有一部分女生优秀,就认为自己学不好了,没有用了。这显然是属于过分概括化的错误认知,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实际上就是妒忌别人,对自我失去了信心。如果把情绪转向别人,那就是出现了第二类的偏差,即对他人认识出现偏差。别人脸蛋比自己漂亮,别人在某个方面比自己优秀,就认为别人是成心与自己比,就瞧不起自己,就指指点点。这种坏情绪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它就会爆发,因为它使小欣抑郁、焦虑,犹如定时炸弹,也就是说,小欣妈妈如果不来学校,小欣的爆发迟早也会发生。没爆发时,小欣就用偷走她们文具的方式来让她们也如自己一样痛苦,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平衡,其实,她偷的不是文具,不是嫉妒,而是自信了。

二是受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影响产生的认知偏差。小欣小时候可谓多才多艺,钢琴过十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得漂亮可爱,可以说没有受到任何挫折,而她的周围每天都是赞美声一片。这是一个在甜水中长大的孩子,这就在她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概念:我必须是优秀的,我是可爱漂亮的,如果我不这样了,就没人在意我了,就是失败了,我就要被人瞧不起了。所以自己必须成为人们赞美的人物。一旦没有人赞美了,她就认为自己差了,没有用了。这正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绝对化的要求,就是要求一切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我必须优秀,必须受到别人赞美,如果没有,就难以接受,从而陷入情绪困扰当中。其实人不可能事事都顺心,事事都成功。这样的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是小欣遇到问题就有挫折感,就低沉沮丧的重要因素。

要改变小欣的偷窃行为,需从改变其认知入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

一、宣泄心中不良情绪

通过预设的问题促使小欣宣泄心中不良的情绪。我与小欣在第二天的下午进行了第一次谈话。这是一次倾诉性的谈话:

我:老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受,她们在某个方面比你优秀,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小欣:是的。

我:你觉得,在你看来她们比你可爱,你也很不是滋味,是吗?

小欣:是的。

我:她们受到老师表扬,而你没有,你听了,觉得自己好没用,是吗?

小欣:(哽咽)我觉得自己太差了,什么都没人好,我当然难过了。

我:我理解你内心的感受,那就痛快地说说吧!

小欣尽情地宣泄内心感受,我只是认真地听着,适时地点头,以表示我的理解,表明我在分担她的感受,为和她的进一步交流、取得她的信任打下基础。

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通过引导,使小欣认识到引起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的人或事件,而是自己对别人或事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认知内容,使小欣明白,要想改变情绪不是致力于改变别人或事,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

我: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在各方面表现和你差不多,甚至还没有你优秀?

小欣:嗯……有,有许多呢。

我:那他们有没有说你瞧不起他们?说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吗?

小欣:好像――也没有。

我:你说她们瞧不起你,她们有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吗?

小欣:也没有。

我:你认为你的看法是否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呢?

小欣:……

我:拿了别人的文具,更难受的是不是还是我们自己?

小欣:也是啊。

小欣转入对自己的较为理性、全面的思考。她的情绪也开始轻松起来,脸上也舒展开了。

三、重新认同自己

首先,我在班级展开了面对挫折的讨论,让同学们说说如何面对挫折,播放了许多面对挫折的视频,特别聘请小欣做讨论会的主持人。

接着,我筹备了名为“走出自我阴霾,放飞青春风采”的主题班会,效果非常好。她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

现在,小欣能够和大家开朗地交谈了,回到家,话也多了,慢慢变得自信了。

(江苏连云港灌云实验中学 李洪德)

知识链接:

认知疗法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该疗法主要的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今天中午,王仁牒跑来说:“老师,小权又偷我东西了。”“什么东西?他怎么又偷了?”我又气愤又惊讶。“一盒油画棒,是闻琪告诉我,油画棒在小权的书包里,我已经从他的书包里拿出来了。”王仁牒振振有词地说。

人证、物证俱在,他仍旧一如之前那样,就一句话:“我没拿过。”无奈,我只得说,提交广播站,大家一起评理,他才承认:“是我拿的。”

其实,在此之前的一个月内,他被20多个同学告发:拿了他们总共20多支自动铅笔和十几块橡皮。事情调查清楚后,我把结果告诉了他的妈妈,本想与她认真探讨如何帮助孩子纠正这种不良行为。谁知,他妈妈竟然在气愤自己孩子偷东西的时候,还告诫被偷的那些孩子,以后别把好的铅笔、橡皮拿到学校来,拿来了也别让他看见,以免引诱他“犯罪”。我真的听得很寒心。

后来,我再把他妈妈请来,他就很坦然,不害怕了。这回,发展成抬出“学校广播站和校长”才能压得住这个年仅9岁的孩童。一个二年级的学生,“偷龄”却已有三四年了。

像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除了要正面告诫他这种事情很不光彩,不能再继续错下去以外,更重要的是给他量身定做一套行为矫正的方案,逐步矫正学生的错误行为。

一、一周一小结

我每周请小权填写表一,在肯定他的进步同时,指出他的行为给大家带来的烦恼与痛苦,请他做换位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教会他如何正确地借用他人东西,保管好他人的东西,以及归还的方法。告诉他,只有赢得别人对他的信任,大家才愿意下次再借东西与他。

而且,让他每次与老师进行谈话后写下感想,等到他下次又犯同样错误时,拿出来让他自己读一读,再写一写仍旧会犯错的原因:

( )月( )日 星期( )

1.我做错了吗?

2.做了什么错事?

3.应该做吗?

4.我这样做会带给别人什么痛苦与麻烦?

5.别人会用什么眼光来看待我呢?

6.我真正需要这些东西吗?

7.如果,我向妈妈提出这个要求,她会满足我吗?

8.我怎样做才能得到妈妈的奖励?

9.我今后该怎样做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

通过反复教育,一周又一周,一次又一次地正面示范、告诫、引导之后,他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很伤害同学,有了知耻之心。

二、一月一小结

每一个月月底,我都会让他再一次总结:

1.没经过别人同意,随便拿东西,是不是可耻的行为?( )

2.现在还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吗?( )

3.当你再犯这个毛病的时候,妈妈让你把偷来的东西当面还给人家,还是妈妈陪你一起去还?还是只是得到妈妈的批评,根本就没还?( )

4.现在买东西有没有记录在本子上?妈妈每天有没有检查?( )

5.路上捡到来历不明的东西或者金钱,是自己私拿花掉还是给妈妈、老师保管?( )

6.当自己想买东西的时候,有没有征得父母同意?( )

7.父母不同意该怎么办?( )

8.如果一个月里偷东西的次数依旧没有减少,先扣分,再到学校广播站播放这些可耻的事情,你能忍受得了这个结果吗?( )

9.这个月偷拿过别人多少次?比上个月减少还是增加?( )

如果这个月与上个月比较,有进步的现象,我就用大量的言语来鼓励他,让学生来夸奖他,这样,他的内心应该会阳光许多。培植自信,有了积极向上的动力,也就会有彻底改正的想法。同时,我之所以不奖励物质给他,就是要淡化他对物质的追求,感受精神满足的快乐。

小权之所以会有现在的情况,家庭的溺爱、包办是最根本的祸源。我也试着给家长一些建议:

多看一看科学育儿的书籍,学会真爱;多与班上教育子女方面比较成功的家长交流。

慢慢地,大半学期后没有小权拿别人东西的举报了。偶尔他有想拿的欲望,也学会了先经过别人同意。

(浙江鄞州区古林镇中心小学 朱柯吉)

知识链接:

行为塑造法

通过强化(即奖励)而造成某种期望出现的良好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一般采用逐步进级的措施,并在达到效果时按情况给予奖励(即强化),以促使增加出现期望获得的良好行为的次数。如行为记录表,要求患者把自己每个时间段所取得的进展正确记录下来,并画成图表。这样做本身就是对行为改善的一种强大推动力。根据图表所示的进展,治疗者还可应用其他强化因子,当效果超过一定的指标时即给予表扬或奖励。此外,还可采用让患者得到喜爱的食物或娱乐等办法,通过这种方式来塑造新的行为,以取代旧的、异常的行为。

现实疗法

现实疗法属于认知――行为的治疗。它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合理的途径求得问题的解决;关注当前的和今后的行为,把主要精力放在帮助来访者认清什么是他们真正需要的,认清自己为什么需要这些;辅助他们对自己当前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评价,看看现有行为是否有益、有效、负责(对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言);协助他们选择负责任的行为,制订建设性的行动方案,以便作出改变,达到对自己生活的有效的控制,负责任的行为是现实治疗的核心目标。

傍晚,他父亲过来了。满身的木屑,满脸的倦容,还有满口的歉意,一看就知道从工厂直奔学校而来。我让他坐下来,先安慰他别生气。我告诉他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他孩子已经承认了,现在,关键是我们如何教育孩子。

信的父亲讲述了家人对信从期望到失望,讲述了信从幼儿园开始就有小偷小摸的行为,“狠狠打也不怕,警察叫来也不怕。我有时真想把他的手指剁下来。唉――”信的父亲边说边叹气。

“应该说,信有今天这样的恶习,是你们父母造成的。”我毫不留情地指出。“孩子经常受到你们的责骂,得不到你们的肯定。你们对妹妹关注更多,孩子在家缺少爱呀。”

信的父亲又深深地叹了口气,陷入了沉思。

“面对他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你们的做法把他越推越远,小时候你们不管,现在叫警察来,警车都开到你们家了,这不是明摆着在大家面前给他贴上小偷的标签吗?这只能让他破罐子破摔呀!”

“我只想借助警察吓唬他一下,可……”深深的无奈写满信的父亲的脸。

“现在,关键是,我们要怎么帮助他,孩子可塑性很强,还没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他很爱妹妹,今天偷了钱,也记得给妹妹买个赛车。他还不敢把老师的钱全部拿走,还是有一点害怕。有畏惧之心,就有悔改的可能。还有,他能够向老师承认错误,并表示把剩下的钱都归还给我,这些都表明这孩子还不至于病入膏肓。我提几点建议:你以后一个月给他一定的零花钱。孩子大了,总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当欲望老得不到满足时,孩子可能就走上了歪路……”

这次的长谈给家长指出了教育的漏洞,也给他指明了方向。孩子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办法逐渐在探讨中明朗起来。在他临走时,我把我们达成的共识写了一张纸条:

1.真正地去爱孩子,接纳孩子,对他降低要求,重新认识孩子,发现他身上的优点,每天要表扬他两次以上。

2.每个月给孩子10元零花钱。如果孩子十天之内没有出现小偷小摸的行为,再追加10元,如果一个月之内都没有这种恶习,再追加到30元。

3.给孩子制订消费表,贴在家里显眼的地方,告诉他如何正确消费。如果能有节制地控制自己的消费,另有奖励。

4.有机会可以让他去勤工俭学,(我们当地有很多工厂,一些贴标签、包装的活比较适合孩子干)让他感受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金钱的快乐。

第二天,信拿着一百元钱还给了我。我告诉他:“你的知错就改、你的诚实让老师赞赏。老师一定会给你买你喜欢的复读机的。不过,从今以后,当你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时,一定要先用力掐掐自己的手背,告诉自己:那是别人的东西,我不能拿。能做到吗?”

孩子掐了掐自己的手背,点了点头,笑了。第一次,我在孩子的脸上看到了笑意……

后来,我没有再带他了,但是直到他毕业,我几乎没有听见他再去偷东西的消息了……

家庭疗法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是:不着重于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与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

上一篇:宽容的困惑 下一篇:国内流域生态补偿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