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宗祠到文化阵地

时间:2022-08-31 06:40:52

从传统宗祠到文化阵地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苍南县农村修缮、新建宗族祠堂现象较为普遍,全县农村宗祠达706所。这些祠堂分布广泛,几乎村村都有,数量最多的达一村6个,且涵盖不同的宗族姓氏。尤其是新建的宗祠,普遍规模较大,利用率较低,但另一方面农村文化阵地严重缺乏。苍南县针对这一现状,利用农村宗祠有利的硬件设施,通过深入广泛的思想教育,动员群众将农村宗祠改建为农村文化中心。目前已取得成功。

2006年10月,苍南县首先在仙居陈氏大宗开展改建试点。2007年始逐步在全县铺开改建活动,初步探索出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路子。截至目前,苍南县已成功改建农村文化中心30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农家书屋,配备各类书籍18万册、音像制品1200多套、电脑80多台,利用这30个农村宗祠改建的文化中心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20多期,受教育群众近3万人次,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150多场,涌现出农民书法家、农民艺术家、农民诗人等各类乡土人才100多人,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良好发展势头。

实施改建的三年来,苍南农村发生了“三多三少”的可喜变化:参加文化中心活动的人多了,参加宗族、迷信活动的人少了;学科技、文化的人多了,参与赌博的人少了;互帮互助、互谅互让的人多了,邻里纠纷、打架斗殴的人少了。

为促进文化阵地的建设,苍南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实现了宗祠向文化阵地的成功转型:

一、加强宣传教育,遏止非法乱建现象,在“禁”的前提下“改”。为此,苍南县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开展严厉打击非法建设祠堂活动的通告》,严禁任何单位(群体)和个人以任何名义擅自新建、迁建、扩建姓氏宗祠。非法占用耕地、农保地建设祠堂的在《通告》之日起,一律停止建设。对一些确属危房,确需翻修的农村旧宗祠,或者是因城市建设需要迁建的宗祠,凡以农村文化中心或老人活动中心名义上报的,苍南县政府坚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同时,苍南县还建立打击非法建设祠堂活动专项举报奖励制度,开通举报电话,发动群众参与监督,较好地遏制了乱建乱修现象。

二、建立双赢机制,推进改建工作顺利进行。为赢得群众的支持,苍南县广泛、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召开机关部门、老干部代表和村干部、“族头”等座谈会,为开展改建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率先在硬件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人口分布较集中的仙居乡陈氏大宗等宗祠开展改建试点。同时,县各媒体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在此基础上,苍南县建立了一套双赢的改建机制:“产权不变,政府适当补贴,群众自主改建”,赢得了群众的支持。在祠堂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苍南县按照“以民建文”的思路,依靠基层和群众搞文化建设,政府对农村祠堂改建以或奖或补的形式提供一定经费。

改建后的管理权,群众也较为关注。为此,苍南县在改建村成立了文化中心管理办公室,采取乡镇文化站指导,村委会、村老人协会、祠堂宗族代表综合管理模式,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苍南县还采取了“以文养文”的办法,允许改建成的文化中心经批准,适当出租部分场地,开办健康文化娱乐项目,解决农村文化阵地生存困难问题。

三、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文化服务功能。苍南县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对已改建宗祠进一步完善文化功能、充实文化内涵,确保群众从改建中得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健康的精神文化生活。如已改建成的仙居文化中心内设有大戏台、图书室、多功能厅、村民学校、台球场共“一台八室一厅一校七场”等18个项目,开辟了宣传栏、阅报栏、村规民约栏和光荣榜,特别是针对该乡民间武术比较发达的特点,建立了武术队等。

四、提供政策保障,确保改建后的长效管理。苍南县委、县政府专门作出规定,对改建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改建成功后,经县农村宗祠整治领导小组检查验收合格,县财政给予3万~5万元奖励。同时,把改建后的农村文化活动纳入到文明村、文化示范村、文化特色村等的创建评选活动中,提高了基层和群众对宗祠改建的积极性。对改造后成为文化中心的农村宗祠,采用报备制度,报送当地乡镇政府和县农村宗祠整治领导小组审核备案。

(供稿单位:浙江省苍南县文明办)

上一篇:“德中同行”三年记 下一篇:《中国项目管理技术和应用体系大纲》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