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时间:2022-08-31 06:36:51

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急救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128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入院前进行过急救,68例)和对照组(未经过院前急救,6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综合评价两组患者入院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实验组治疗有效率(91.2%)显著高于对照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院前急救;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4(a)-0059-03

急性脑血管病是临床中的一类发病急、发展快、病死率高的危急重症,在进行急救的过程中,应当尽量避免移动患者,应就地治疗。院前急救是指从接到120急救电话开始通过电话了解情况,指导在现场救援者采取一系列措施直至救护车到达现场进行急救而后送达医院的抢救阶段。院前急救是在救护车到达前延缓患者病情发展、延长患者生命的关键阶段[1-3]。为探讨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笔者对本院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本院共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128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高血压,入院时有昏迷、嗜睡、呕吐、肢体障碍、失语等临床症状。46例患者为脑叶出血,52例为基底节出血,18例患者为脑桥出血,12例患者为脑室出血;45例患者合并冠心病,16例患者合并高脂血症,23例合并糖尿病,25例合并肺心病。根据是否进行院前急救分为实验组68例及对照组60例。实验组:男性38例,女性30例;年龄32~62岁,平均年龄(48.1±3.3)岁;高血压病程1~14年,平均病程(7.6±1.5)岁。对照组:男34例,女26例;年龄31~64岁,平均年龄(47.8±3.2)岁;高血压病程2~13年,平均病程(7.5±1.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医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②均行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③发病后1~5 h送达我院。

排除标准:①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恶性肿瘤、精神疾病等患者;②未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处置方法

实验组患者均实施院前急救,具体操作如下。①准确评估:接到120急救电话后应当快速出车(3 min内),在出车途中应当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评估,保持电话通畅,并通过电话指导家属进行较简单的救治或防治措施,为后续的急救做准备,叮嘱家属尽量少移动患者,如患者存在意识不清伴呕吐时,嘱家属将其头偏向一侧,清理出口腔的污物,不要喂药和水。若患者抽搐,可用汤匙外绕柔软布放在上下两齿之间,防止舌咬伤。同时告知家属出车时间,减轻其焦急情绪。②现场急救: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简单询问,迅速判断,及时采取措施。取患者平卧位,保持患者的呼吸畅通,清除患者的呕吐物,避免患者呼吸困难,当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要进行及时的供氧处理。舌后坠患者用舌钳把患者舌拉出并妥善固定或使用口咽通气管通气,呼吸衰竭或者呼吸骤停患者实施呼吸气囊进行辅助呼吸,根据具体情况实施气管插管处理;给予20%甘露醇(125~250 ml)及呋塞米(20~40 mg)静脉滴注,降低患者颅内压,减少脑水肿状况;可对患者双侧颈动脉处进行持续性的物理降温(放置冰袋)。发生抽搐患者肌注地西泮。③转运监护:当患者病情稍稳,若病情允许,及时将患者送至医院。转运前与患者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说明可能存在的风险,并在转诊同意书上签字。在搬运过程中要注意平稳,转运途中时刻监护患者生命体征,若患者情况有变,立即采取相应措施[4-7]。

对照组患者均未实施院前急救直接入院抢救,主要措施有开设急救绿色通道、成立抢救小组和专家组、针对患者类别迅速制定抢救方案等。

1.3疗效标准[8]

1.3.1 疗效评定 显效:经过治疗,患者的意识和血压恢复正常,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有效:经过治疗,患者的意识有所恢复,血压有所下降,临床症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无效:患者的病情无改善或加重。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3.2 改良Barthel指数 分值越低表示自理能力越差,其中100分为正常;60~99分为良,轻微功能障碍,不依赖;41~59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

1.3.3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 100分为正常,96~99分为轻度运动功能障碍,85~95分为中度,50~84分为明显障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21.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的比较

经过3个月治疗后,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达91.2%,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46,P=0.031)(表1)。

2.2 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的比较

入院治疗前,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3个月的治疗,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均得到明显提升(P

2.3 两组住院时间及出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实验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340,P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急诊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该病死亡率较高,同时幸存下来的患者也会存在很大程度的功能。因此,入院前及时而精准的治疗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抢救时间,提高患者救治的成功率[9]。通常,急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较快,且死亡率高[10]。研究表明,若能在最短时间内及时对急性脑血管疾病采取有效措施,则此类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能得到明显降低,院前急救的救治效果得到认可[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实验组治疗有效率达91.2%,对照组为73.3%,提示实验组治疗效果更好。

研究显示,要达到上述临床治疗效果要求院前急救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急救体系和急救措施,整个急救流程必须科学合理:①将患者头部抬高30°,清理患者口腔以防堵塞致呼吸不畅,神志不清的患者应防止其出现咬舌现象,24 h监测生命体征。②需注意病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建立经脉通路,院前救助时应做好头颅CT检查。③控制患者血糖:配备血糖测试仪,若血糖异常,及时使用胰岛素或其他药物改善。④搬运处理护理:搬运过程中需严格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保持患者呼吸顺畅、经脉通畅;车辆运行也应尽量平稳,避免颠簸,若病情有变则立即采用心脏复苏等抢救措施[13-16]。在院前急救过程中,医护人员通过电话询问家属,对家属或患者进行有效指导,避免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同时防止入院前的错误处置从而影响进一步的治疗效果;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快速准确的病情判断,可为提高抢救率节省宝贵时间,及时控制病情,延长患者生命,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4%,显著低于对照组(20.0%),病死率(2.9%)也明显低于对照组(13.3%)。另外,医护人员应注意对待患者和家属的态度以及抢救技术的专业性,力求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最大帮助。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能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改善预后,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王海荣,刘永胜,王合玲.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程序模式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21):726-727.

[2] 王汉琪.院前急诊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农村卫生,2015,8(62):13-14.

[3] 张曲娣.院前急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1,25(3):624-625.

[4] 卫庆云.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护理[J].全科护理,2010,5(2):269.

[5] 张楠.147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院前急诊急救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9(16):3114.

[6]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74(5):281-283.

[7] 肖玉光,邓伟峰,黄尹红,等.院前急救在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9):26-29.

[8] 陈福兰.急性脑出血患者院前急救护理的效果观察[J].北方药学,2014,7(1):175.

[9] 刘凯,张勤.安徽省蚌埠市某三甲医院急性脑血管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3,16(1):2451-2452.

[10] 张宇慈,吕庆梅,刘丹,等.急性脑血管病单元管理对肢体康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3,23(3):79-81.

[11] 曾素君.急性脑血管病的院前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4(5):28-30.

[12] 王景超.急性脑血管病209例院前急救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5):313-314.

[13] 魏燕.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院前急救与护理的体会[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1):134-135.

[14] 王亚冰,焦力群,凌锋.急救系统对北京市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延迟时间的影响[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10):874-876.

[15] 曹海燕,卢俏丽,魏常娟,等.急性脑卒中就诊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8(2):834-837.

[16] 郑炜平,陈锋,李峰,等.心脏性猝死相关疾病诊断及预警心电图再评价[J].实用心电学杂志,2015,24(6):381-390.

(收稿日期:2016-01-02 本文编辑:卫 轲)

上一篇:养成良好习惯,提升数学教学效率 下一篇: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出院后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