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古诗词中的“无赖”

时间:2022-08-31 06:36:46

例谈古诗词中的“无赖”

现代汉语中“无赖”一词,是一个典型的贬义词,可做“放刁撒泼、蛮不讲理、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解。而在古代诗词中,“无赖”一词却被诗词大家们赋予诸多不同意义。

最为人熟知的便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首词用白描手法,描绘了老少五口的生活场景,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充满着清新的诗情画意。下片整片白描,直陈其事。“小儿(亡)无赖”“卧剥莲蓬”,其吃相可见一斑。“(亡)无赖”贬词褒用,可理解为“顽皮”“淘气”“调皮”,仅用此词,便活脱脱地展现出了“小儿”的真实状貌,自然恰切,实在妙极。

最为经典的是徐凝《忆扬州》:“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觉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诗题为“忆扬州”实则“怀人”。一、二句言当日离别之情形,衬今日无穷之思念。当时此月照人离别,今日偏偏又至,作者心中凄苦,思念本与明月无关,欲望月解愁,但今宵明月偏偏无动于衷,反撩起作者更深切的愁思,“明月”实在“无赖”。此处“无赖”有“恼人”之意,含抱怨之情。然而后世惊赏扬州明月之新奇,“天下三分明月,二分无赖扬州”,“无赖明月”成了描绘扬州明月的传神之笔,“无赖”又成了爱极的昵称了。

杜甫有两首诗也用到了“无赖”。《送路六侍御入朝》一诗,写在作者与一位四十年未见的“童稚之友”“忽漫相逢”而后又离别之际。诗中后四句是这样的:“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于棉。剑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春色无赖”言春色明艳,“桃花红似锦”“柳絮白于棉”,却无法使作者排遣离别愁绪,反觉其嫌厌、憎恶。春色真是无赖至极,触忤了愁人。《绝句漫兴九首》(其一)写于作者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此时的杜甫改变了长期离乱颠沛的生活,虽然生活较为安适,却国忧家愁难遣。“无赖”的春色不晓人情,似不速之客,又似莽撞的孩童,催遣花开,促莺啼嫩,似故意捉弄家国愁思中的作者。仇兆鳌评此诗说:“人当适意时,春光亦若有情;人当失意时,春色亦成无赖。”(《杜诗评注》)

秦观写的《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便是一例。首句就为全词烘托了一个色调凄清的环境氛围。“晓阴无赖似穷秋”一句,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了一层暗淡的色彩。无赖,令人讨厌,无可奈何的憎语。时届暮春,却感到竟如深秋那样寒冷,原来是一个春阴的早晨。春阴轻寒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寂寞凄寒的气氛得到了进一步的渲染,情与景融,意与境浑,实乃千古佳句。

上一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思维 下一篇:浅谈对丹纳《艺术哲学》中“三元素”理论的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