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时间:2022-08-31 06:13:12

浅谈小学导学案的有效实施

摘 要:当前,一些教师对实施导学案还存在困惑和问题,本文浅议了如何有效的实施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问题;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92-01

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讨、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现行教材为主要依据、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导学案介入课堂,其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那么才能做到导学案的有效实施呢?

一、实施导学案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笔者对语文课中使用的导学案教学模式感到困惑:怎样带动基本薄弱学生水平提高的同时,又如何提高优势学生的水平?如何避免两极分化?又如何“两头兼顾”?导学案的教学是否都为单一、固定“基础达标、设问导读、巩固练习、拓展练习”的教学模式。不同水平的班级,上课时又如何对同一份导学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导学案的批阅又如何做到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及时性。是不是课堂气氛越活跃越好?活跃什么程度才能达到导学案的最佳效果?而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导学案的实施还存在一些问题:“教案”侧重在“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流程图;“导学案”侧重在“学”,是学生在教师有效“导”的前提下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线路图。有的教学流程与学案不相顺应,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忽视学生的质疑能力和个性发展,抑制了自主探究的能力,如果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会减弱,教师的激情也会消磨掉,教学质量可能出现“高效”期望却“低效”产出的尴尬。

二、导学案有效实施的策略

1.“预习导学”要激活学生思维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在精读指导前,得先令学生预习。”可见,学生学先于教,即以学生的预习活动启动教师的教学活动。每一次教新课前进行“导学案”的预习设计宗旨是区别对待,共同发展。让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做不同的课前学习准备。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同学,在自学课文后,完成预习作业,并试着向课外发展,如:完成课外拓展或可以去查查有关资料;中等生则要求他们能初步了解课文,考虑预习导学和课文后的一些问题,如有时间和兴趣的则可以去查有关资料;而后等生仅要求他们能初读课文几遍,稍加了解课文内容,努力完成预习导学上的基础题。“导学案”中的“预习导学”设计了具有一定操作性的作业,为学生的预习指明了方向,在要求明确,内容具体的每一题中,让学生渐入预习的状态,从而产生有效的预习效果。

2.“课堂研讨”要尊重学生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要加强语言文字实践,让学生在动态的语言实践中,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感受、体验优秀作品的语言魅力。在“课堂研讨”的作业设计中,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学生创设表现的机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利用空白点,设计练习。为了表达的需要,好多文章留有“空白”的余地,我们就要抓住这些空白点,设计一些“说一说、想一想、演一演、写一写”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情感的升华,也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读写结合,设计练习。利用文本情感的感染力,借机抓住对语言文字训练的契机。利用延伸点,设计练习。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在感受课文内容的同时,也会以自己新的创意去发展课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合理地展开想象,去发展课文情节、超越文本,产生新的效果。

在“导学案”的课堂研讨设计中,采取备课组集体研讨教学目标,特别注意“了解”“掌握”“欣赏”“理解”“拓展”等用语的不同水平。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寻找适合的教法,找到差别,再次讨论、制定,最后进行个体主备。教学过程坚持以面向中等,兼顾优差生为原则。教学中三维目标分别有深浅之分,对较难的内容让优生去解决,较易的问题留给后进生,让它有效地实施。

三、“延伸拓展”加强学生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要将其他课程活动,将课堂学习与课堂以外的语言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建开放的、适应时展的课程体系。语文课程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方式,转变为接受性、体验性、研究性相结合学习方式,要在“延伸拓展”的预习设计中加强学生的体验,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选择的开展练习,以便老师进行有的放矢的辅导。首先是课后巩固性练习,这类练习是基础题,体现每篇课文重点内容的巩固性练习,有时还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这是每位学生必须完成的。其次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相关的练习,这类题目学生可以选择来完成,可以是课文的续写,可以是拓展阅读,可以是查找资料,可以是剪贴小报,可以是考察访问等等。进行短文阅读练习,与学习课文相结合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学生在学习完一篇课文后,写上自己的学习心得、收获、体会等,这样的小练笔最具语文学科特点了。学后记中,学生可以写学课文后的感受,可以写自己收获的一天,可以写打算一天怎么过才是精彩的,也可以写自己是否有和佩佳同样的经历等等。心有所感,手写所想,字数不限,自然没有压力,学生在真情流露中奠定了写作的基石。

总之,“学案导学”的核心是“导和学”,使“教”围绕着“学”转。需要教师发挥好导的作用,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的态度,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登堂入室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上一篇:谈谈低年级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刍议初中英语如何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