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时间:2022-08-31 03:51:49

阅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注重良好学习环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

创造性的发挥,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其中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则尤为重要。 创造教育并不是教育中另外附加的东西,它是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追求的目标。它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不特殊、不孤立,那么这个环境的建设与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要让学生自己学会思考,去提出问题。“学贵有疑”,如果一切人云亦云、循规蹈矩,虽不会出错,但绝不会有所创造。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求异质疑,鼓励他们敢于质疑书本、挑战权威,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讲的便是这个道理。“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有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探索,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亚里士多德也同样认为:“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在学习了《甜甜的泥土》后,可以让学生总结课文,强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多向思考。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能够从不同的侧面说出自己独特的、颇有见解的阅读体验,例如:①要善待弱者;②应通过正确的途径去维护自身权益;③有一个和谐、温馨的家比什么都重要;④我们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师的这种提问方式往往是“开而弗达”、“导而弗牵”地提供多种思考角度,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去进行发散性思考和理解,我们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求异质疑,自古有“《诗》无达诂、《易》无达诂、《春秋》无达诂”之说,不破不立,要鼓励他们向所谓的经典挑战。

二、注重有效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多种因素综合效应的结果,它是一种不受已有知识的局限,也不受传统思想束缚,不拘常理,探求变异,将知识不断引向深入的高级思维活动,在创新思维中发散思维起着开拓信息的作用,是创新思维的中心,它不囿于陈规,不拘泥于单条途径、单种方法,善于从多角度、多侧面地灵活思考,通过独立地自觉运用问题的条件,开展独创性的思维活动。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要求学生不要满足于课本或教师的现成定论,而要敢于大胆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视角去思考和想象,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观点、看法或结论。这种训练可以开阔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如怎样看待《甜甜的泥土》中的看门老头?一般我们习惯于从正面去分析看门老头的形象。在教学中可以启发、引导学生:看门老头的哪些做法是值得肯定的,哪些做法又是值得否定的?这样,学生就会一分为二的去评价作品中的人物了。此外,平时遇到“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俗语、成语或一些已成定论的见解,谚语等,也可以要求学生对它们的理解大胆质疑,换个角度去思考,道人所不道。这样,正中求反,同中求异,异中求新,就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注重学习兴趣的引导,开通创新思路

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一书中言道:“处于伟大变革时代,我们需要创造力和创造精神”。要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的,一个强烈的愿望。有了创造兴趣才能使创造性思维持续不断进行。赞可夫说:“兴趣是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没有浓厚兴趣就会厌学。兴趣不到着迷的程度,就不会出现灵感,更谈不上思维的创造性。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心灵深处的、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学《甜甜的泥土》一文时,学生一听老师愿意唱歌来打赌,不就顿时来了兴趣了吗!怎样培养和形成创造兴趣呢?常识和经验告诉我们,首先可以通过趣味性的知识、现象、生活实例或游戏等方法来激趣,激起学生的创造欲望。之后还要对对所设计的问题予以把握,既不能太简单、太容易,使人感到一眼可以看到底,也不能太复杂、太难,使人处处碰钉子,无法实现,而是经过创造性思维之后,确有可能成功,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伴随着人的创造欲望得到充分的满足,兴趣就可形成。兴趣一旦形成,就会反过来激励创造性思维,使创造性思维在更高的思维效率水平上进入最佳状态。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道理也就在这里。

上一篇:花开花落总有情 下一篇: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