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思维技巧

时间:2022-10-04 11:32:39

浅谈高考现代文阅读思维技巧

学生在做高考阅读题时,往往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着手,或者答题时词不达意而丢失分数。其主要原因是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教师没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没对文本进行思考,只是囫囵吞枣地浅阅读,所以“食而不知其味”。本文以近年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分析为例,谈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

一、遵循阅读顺序,体会思想感情

阅读应遵循“情感——思维——情感”的顺序,“情感——思维”层次表明了要从文章思想感情底蕴上体会语言内容,“思维——情感”则表明要通过分析字句之间的关系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语言文字和篇章结构的设计由于经过了理性的分析和推敲,才能品味出它独特的味道来,才能凸显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来。当前一些阅读理念过于追求阅读过程的情感体验,过于追求感性的作用,这是不恰当的。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的形成要以对文本的合理分解、理性分析和读者一定的知识经验背景为基础。而文本语言的理解也要有思想感情的氤氲感染,很难想象没有感情做引导的阅读会对文本语言本身有精确的把握和理解,这就给解答阅读理解题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如,2011年语文高考题《审丑》第22题,分析下“审丑”作为小说标题,所蕴涵着的几层含义。如果只从对着墨最多的小臭儿的丑陋言行的描写看,很容易得出“审丑”是对小臭儿嫌弃爷爷追逐金钱的丑陋灵魂的批判,而只答出这一层含义对于分值6分的题目来说显然是不全的。回到文本中来,阅读过程中仔细品味文章中其它跟“丑”相关的语句,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就比盲目的阅读更能发现文本中有意义的信息。比如,此文还可以从艺术(审丑是一种艺术形式)、社会(人们对丑陋形象的嫌恶)、曾老头(好面子)、丑儿与曾老头心灵的美丑对比、“我”与丑儿心灵的美丑对比等几个方面进行解读。这类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要得高分不容易,要靠对文本仔细进行一番考量和推敲才行,只要能够自圆其说,于情于理都能解释顺畅,应该都是可以的。

二、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

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句是阅读的最基本方法,解题时如果将某些关键句子省略或置换掉,联系上下文,结合内容及主题,对比改变后跟原来有何不同,对比的过程也是用思维进行联想分析判断的过程。这种方法是解“好处题”“作用题”的常用方法。例如,2012年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19题“本文采用什么叙述方式?有何好处?”在反复阅读文本的时候就应该带着这样的问题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进行思索、推敲。设想一下,如果文章不是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而是按照从晚到早的顺序叙述,跟原来的内容设置结构安排会有什么不同。首先,与题目《被时间决定的讲述》有出入,从题目可以看出,既然时间决定,就应该有个先后顺序的。其次,读到最后一段,“这个古老村落里的人们,几千年来恪守自己的寂静生活,按部就班,连步履也是那样从容、谨慎、不慌不忙,完全符合自然的悠悠节奏”。可以看出,作者对“按部就班”“不慌不忙”的“悠悠节奏”的生活步履的向往,所以按时间早晚进行叙述的方式更能强调这种如静静流淌着的河水一样的生活方式,文章的最后一句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平凡的赞美之情。

三、琢磨“文眼”,推敲疑难句

阅读文本时,一些重点内容应格外重视,怎样甄别重点非重点内容也应该在平时的训练范围内。心理学研究表明,区分重要和非重要信息的能力导致有效的理解。这种能力在应付时间紧迫的语文高考时就显得尤其重要,有时候细细琢磨一两句“文眼”比泛泛地浏览文本能更有效地促进理解。像一些对重点句和疑难句的理解、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等问题都可以从这个办法入手加以解决。例如,2012年山东高考题《被时间决定的讲述》第20题理解句子意思。“这一动作,这一被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以及啪的一声闷响,劈木开裂,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从未改变。”这句话初次读来的确挺难懂,“动作”“压缩”“改变”这些抽象的词语代表了什么意思?这句话具体又是什么意思呢?这都需要联系上下文,对问题展开联想,推理出合适的解释来。在这句话中,“这一动作”是指上文中林劈柴的动作“斧头上下挥动,从高过头顶的地方,借取了这一高度上的自然能量,猛烈地越过空间”。“这一压缩了的短暂时间”为什么说“压缩”呢?从原文意思可得出,几千年来,从鸡鸣响起起床到林父的劈柴,如果说劈柴的动作在历史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进化,比如,劈柴工具如果经过了斧头——锯——电锯的演变过程,这个动作就不能用“压缩了的短暂时间”来说了,正因为相同,才能被压缩,“舜的以前或舜的以后”则用借代的手法说明几千年来这种古老的劈柴方式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突出了这一古老动作平凡之中的不平凡意义。

总之,语文不仅是一门知识课、记忆课,而且是一门思维训练课。如何在阅读中有效地发挥思维的作用,是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上一篇:《囚绿记》解读 下一篇:激活学生阅读中的兴奋点,让课堂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