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时间:2022-08-31 03:32:57

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

肝纤维化(hepaticfibrosis)是一切慢性肝病的病理学基础,是形成肝硬化的必经病理阶段 。近年来研究证实,中药防治肝纤维化具有独特优势,针对肝纤维化发生的各个环节进行抗 肝纤维化治疗取得很多进展,中药抗肝纤维化作用机理研究也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展开的 局面。现就近年来有关中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综述如下。

1 消除炎症,减少细胞因子的释放

肝细胞损伤后,Kupffer细胞和淋巴细胞等炎性细胞被激活,释放多种细胞因子,促进间质 细胞的有丝分裂,使贮脂细胞及其他细胞合成胶原纤维增多。因此,消除炎症、减少细胞因 子的释放,是抑制胶原合成、抗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研究表明〔1-2〕,IL6 及IL8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产生,与肝脏局部炎症反应有关,参与炎性损伤过程。在 中国人肝纤维化产生过程中,IL6、IL8水平升高。而IL10则具有抑制肝纤维化作用。朱金水 等〔3〕采用氧化苦参碱治疗肝纤维化患者3个月后,肝功能好转者IL6,IL8水平较治 疗前有显著降低,IL10水平升高,证实了氧化苦参碱可通过调节减少炎性细胞释放细胞因子 来改善肝纤维化预后。肝炎平〔4〕复方也能通过减少IL6、IL8、TNF岬认赴蜃拥产生,改善肝微循环,从而明显抑制肝纤维组织增生及假小叶形成,使组织胶原含量明显减 少,抑制肝纤维化形成。

2 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少肝细胞的免疫损伤

肝硬化与免疫功能失调有关,但发病机理至今尚未明了。免疫调控可能在其中起到重要的作 用,这主要是由于肝脏供血丰富,是机体进行物质交换和代谢的中心,易与外来异物抗原接 触,从而激活细胞免疫系统而发生免疫反应,并进一步释放细胞因子,激活贮脂细胞而导致 胶原代谢紊乱,引起肝纤维化的发生〔5〕。姚真敏等〔6〕发现,鳖甲煎口服 液对体液免疫有调节作用,可减少肝细胞的免疫损伤,改善物质代谢,对肝组织有保护作用 。桑黄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诱生干扰素,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能是其作用机理之一 〔7〕。抗纤软肝冲剂通过调整肝纤维化大鼠机体免疫功能、降低血清免疫复合物而 保护肝细胞,抑制纤维化形成〔8〕。

3 抑制ECM的合成和促进ECM的降解

肝纤维化的形成主要是细胞外基质(ECM)的过度产生和沉积所致,ECM的沉积和降解失衡是肝 纤维化形成的本质,恢复二者的平衡是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陈颖伟等 〔8〕用四氯化碳皮下注射法制备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分别给予大黄和粉防己碱(Tet)灌胃 。放免法测定ECM,大黄与Tet均可降低ECM含量,降低肝纤维化程度。沈洁云等〔9〕总结了丹参的抗肝纤维方〔10〕则能抑制纤维化肝脏细胞合成胶原,减少ECM沉积, 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4 抑制HSC的活化和增殖,促进HSC的凋亡

肝脏星形细胞(HSC)的活化和增殖是多数ECM的细胞来源,HSC的激活是肝纤维化发生的中心 环节,抑制静止的HSC转变为活化的肌成纤维样细胞、促进HSC的凋亡是抗肝纤维化治疗的一 个重要途径。王要军等〔11〕研究表明,复方汉防己(汉防己、丹参、半枝莲、虎杖 、黄芪)抗肝纤维化的机理可能是抑制贮脂细胞的增殖。郭顺根等〔12〕研究表明活 血化瘀方药(丹参、生黄芪、枳壳、赤芍、川芎、红花)血清可通过抑制离体肝星形细胞增殖 而达到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福尔肝6号〔13〕药物血清,均能显著抑制大鼠肝星状细 胞系HSCT6增殖,并使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从而抑制HSC增殖。促进HSC凋亡在肝纤维化治 疗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发现复方861(丹参、黄芪、鸡血藤等)能显著增加体外培养的HSC 的凋亡率。电镜下均可见凋亡改变:内质网扩张,细胞核不规则,染色质浓缩并凝结成块, 核内异染质沿核膜内侧排列,偶有凋亡小体,其内可见染色质或细胞器;采用复方861治疗( 6个月)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前后2次肝穿刺结果,复方861治疗后可见肝细胞再生明显,TUNE L和MA,Masson三重染色可见尚存的部分HSC出现凋亡〔15-16〕。

5 促进肝细胞再生

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肝细胞的相对体积和绝对数量都显著减少。因此,刺激、促进肝细 胞再生是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李万平等〔17〕发现肝毒清能减轻模型大鼠 肝脂肪变性、减少纤维组织增生、促进肝细胞再生。软肝冲剂亦能调节CCl4肝硬变过程中细 胞周期各时相DNA含量,促进肝细胞再生,抑制肝纤维化、肝硬变的形成〔18〕。喻 长远等〔19〕在电镜观察下发现,肝纤宁颗粒使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细胞线粒体肿胀 少而轻,滑面内质网增生,扩张不明显,损伤性细胞结构少。提高肝细胞存活率,促使肝细 胞修复再生,是肝纤宁抗纤维化作用机理之一。

6 阻断转化生长因子信号转导途径

利用TGF 1及其受体拮抗剂治疗肝纤维化已取得一些进展。虫草多糖是虫草菌丝抗肝纤维化 的有效成分之一,方步武等〔20〕发现该药能明显抑制TGF 1与TGF1的异常表达 ,减少肝窦HSC的活化,从而抑制胶原的生成和沉积而抗肝纤维化。和络舒肝胶囊对大鼠慢 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TGF-- 1蛋白表达水平有关,而且可能是通 过抑制信号转导分子Smad3mRNA的转录水平来实现〔21〕。丹酚酸B盐(SAB)是丹参的 主要水溶性成分之一,SAB抑制TGF 1的HSC胞内信号转导,从而拮抗TGF 1的促HSC活化, 这些是SAB抗肝纤维化的主要机理〔22〕。

7 调控基因表达水平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基因治疗为中药抗肝纤维化机理研究提供了新的 途径。赵钢等〔23〕从细胞分子水平研究发现,抗纤软肝冲剂促进MMP1,抑制TIMP1 基因表达,从而促进胶原降解,这可能是该方抗肝纤维化的细胞分子学机理之一。前述中药 复方“861”既能抑制MMP2的基因表达,但又因可能解除MMMP2的抑制因素而提高其活性,以 降解沉积的纤维性胶原而参与肝纤维化的逆转过程〔24〕。刘绍能等〔25〕用 人血白蛋白免疫致敏法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用芪术颗粒治疗3个月,取肝组织用原位杂 交方法检测EGF的表达信号,研究表明,芪术颗粒通过抑制EGF的基因表达,使胶原蛋白合成 减少,从而减轻肝纤维化的程度。

综上所述,中药抗肝纤维化的研究已进入细胞分子水平,少数已深入到细胞内信息控制水平 ,其作用机制为多环节、多途径。随着基因治疗、细胞因子生物学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中药 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研究也会进入到一个新水平。

8 参考文献

〔1〕李蕴铷,吕敏和.肝纤维化患者血清白介素8水平与Child分级的关系〔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1998,7(4):343

〔2〕朱跃科,阴宏,马雪梅,等.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MMP2基因表达与酶活 性及中药复方“861”的作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4):348

〔3〕朱金水,朱励,余小虎,等.氧化苦参碱对肝纤维化患者IL6、IL8、IL10水平 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3,9(3):191

〔4〕杜荔箐,唐望先,但自力.中药肝炎平防治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华人 消化杂志,1998,6(1):21

〔5〕都广礼,武明东.免疫调控对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与防治影响〔J〕.中医药学 刊,2001,19(5):446

〔6〕姚真敏,熊耀康,李剑平.鳖甲煎口服液抗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浙江 中医学院学报,2000,24(1):58

〔7〕张万国,胡晋红,蔡溱.桑黄诱生干扰素与抗肝纤维化〔J〕.中医药报,200 2,30(6):22

〔8〕陈颖伟,卫新革,展玉涛,等.大黄与粉防已碱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对照研究 〔J〕.中华消化杂志,2003,23(8):476

〔9〕沈洁云,燕忠生.丹参保肝抗肝纤维化药理作用及应用进展〔J〕.中西医结 合肝病杂志,1998,8(2):124

〔10〕雄益群,阎红梅,张赤志.抗纤软肝冲剂抗大鼠肝纤维化的实验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2):28.

〔11〕王要军,权启镇,孙自勤,等. 复方汉防已治疗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机制探讨 〔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3):151.

〔12〕郭顺根,张玮,江涛.活血化瘀方药理血清对离体肝星形细胞影响的研究〔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6(1):24.

〔13〕陈文慧,王海南,刘成海.福尔肝6号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云南 中医学院学报,2001,24(4):11.

〔14〕杨玲,张赤志,朱清静,等.抗纤软肝颗粒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J〕. 中国中西结合消化杂志,2002,10(6):323.

〔15〕尤红,王宝恩,马雪梅,等.复方861对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 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1,7(2):34.

〔16〕尤红,王宝恩,王泰玲,等.复方861对肝星状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干预作用〔 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2):78.

〔17〕李万平,魏嵋,李华,等.肝毒清颗粒对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J 〕.四川生物科学杂志,2003,25(2):7.

〔18〕周小舟,贺劲松,徐文军,等.软肝冲剂对肝硬化过程中细胞周期DNA含量的 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3,11(2):93.

〔19〕喻长远,李家邦,郭振球.肝纤宁颗粒对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的影响〔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2,8(2):44.

〔20〕方步武,刘平,刘成,等.虫草多糖抗免疫损伤性大鼠肝纤维经的作用及其 机理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9):38.

〔21〕王天才,张国,王波.和络舒胶囊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 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31(2):171.

〔22〕刘成海,刘平,胡义扬,等.丹酚酸B盐对转化生长因子 1刺激肝星状细胞 活化与胞内信号转导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8):126.

〔23〕赵钢,王灵台,陈建杰,等.抗纤复方含药血清对HSCLI90细胞质金属蛋白酶 及其抑制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3,4(9):31.

〔24〕朱跃科,阴宏,马雪梅,等.实验性肝纤维化模型肝组织MMP2基因表达与酶 活性及中药复方“861”的作用〔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2002,16(4):348.

〔25〕刘绍能,姚乃礼,殷海波,等.芪术颗粒对大鼠肝纤维化模型TGF 1、EGF表 达的影响〔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1,17(5):24.

〔收稿日期:2011-01-12〕

上一篇:胆囊扭转3例临床分析 下一篇:肿瘤专科护士的素质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