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比较

时间:2022-04-07 06:10:29

〔摘 要〕 目的 评价并比较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与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 方法 304例慢性肥厚性鼻炎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分别行经鼻内镜下鼻 甲成形术与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黏液纤毛传输速率及1年内疗效情 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鼻腔干痂持续时间及创面愈合时 间均具有显著性;黏液纤毛传输速率A组手术前后显著差异性,B组手术前后差异无显著性。 两组疗效比较 2=7.309,P=0.026,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经 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优于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关键词〕 慢性肥厚性鼻炎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下鼻甲成形术 鼻内 窥镜

〔中图分类号〕 R76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6019 -〔2011〕01-01-02

慢性肥厚性鼻炎多以鼻黏膜、黏膜下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征,常造成患 者鼻塞、头痛等不适症状。该疾病为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 需手术改善鼻腔通气功能。以往临床中常见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近年来,随着鼻内 镜的广泛运用,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常被用于治疗下鼻甲肥大。本文就以经鼻内镜下鼻甲 成形术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两种方法对慢性肥厚性鼻炎疗效进行比较,其疗效分析报告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取自均为临床诊断为慢性肥厚性鼻炎病例共304例 (547侧)。男164例,女136例。年龄26~67岁。病程1~26年。所有病例均经长期保守治疗无 效,无手术禁忌证,并排除伴有鼻腔其他疾病。临床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鼻塞,常使用减 充血剂。伴或未伴有黏液涕或黏脓涕,偶伴有头痛头昏,查体看见下鼻甲肥大,黏膜呈淡红 或暗红色〔1〕。经患者知情同意,随机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172例(311侧),行 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B组132例(236侧),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进行治疗。两组的性别、 年龄、下鼻甲肥厚程度、病程及手术实施人员等均无差异性。比较两组创面愈合情况,纤毛 传输功能情况及1年内疗效情况。两组术后均行常规鼻腔填塞止血及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1.2 治疗方法〔2〕

1.2.1 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 鼻内镜选用国产浙江桐庐生产的直径4mm的0 °和30°鼻内镜及摄像系统。患者取仰卧位,实施局麻后,于监视器监视下进行手术。自下 鼻甲前端偏向外侧约2mm作垂直切口,沿鼻甲自然曲度自前向后切开下鼻甲下缘黏骨膜直达 骨质,而后用剥离器剥离黏膜至鼻甲的下方及后端,经剥离的黏膜瓣向内向上翻转。根据下 鼻甲肥厚程度,用鼻甲剪刀呈条索状去除相应部分下鼻甲骨质和部分肥厚的黏膜组织,再将 内、外侧黏骨膜复位重新包裹残留的下鼻甲骨以形成新的下鼻甲。

1.2.2 下鼻甲部分切除术 患者局麻后,取半卧位或坐位,利用术者额镜 反射光作光源以普通下鼻甲剪由前向后将肥大的下鼻甲之部分黏膜和(或)骨质进行剪除。

1.3 评价方法

1.3.1 黏液纤毛传输速率检测 于术前及术后2周后行糖精实验检测两种 术式对黏液纤毛传输速率的影响,同时测试50组正常人作为对照,参照滕以书等〔3〕 所述方法,即于温度23℃~25℃,湿度50%~55%条件下,受试者取端坐位,检查前适应环 境30分钟,在前鼻镜直视下,将糖精颗粒放置于下鼻甲内侧黏膜表面,将约1mm3大小的糖 精颗粒放在下鼻甲前端稍后1cm处,然后嘱受试者每隔0.5分钟做1次吞咽动作,直到受试者 感到有甜味为止,测量置糖精处至鼻咽部的距离(mm)并记录时间(min),从而计算出鼻黏膜 纤毛输送速率。

1.3.2 疗效评价标准 术后1年内根据临床表现进行疗效评定〔4〕。1)治愈:鼻塞症状完全消失,鼻腔恢复通气;2)显效:鼻塞症状明显改善,偶有鼻塞;3) 未愈:鼻塞无改善,通气差。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创面愈合情况比较 两组病例术后鼻腔通气均得到有效改善 。A、B两组病例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0.96±2.98)分钟和(15.71±3.52)分钟;术中 出血量分别为(26.31±4.96)L和(40.57±5.60)L;平均鼻腔干痂持续时间(7.33±2.7 5)天和(14.69±3.72)天;平均创面愈合时间分别为(9.26±3.08)天和(18.24±4.18) 天。两组经t检验比较,P均小于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2 两组黏液纤毛传输速率比较 正常对照组人群黏液纤毛传输速率为(7 .66±1.72)mm/min,A、B两组术前粘液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5.38±0.51)mm/min与(5. 62±0.39)mm/min,术后粘液纤毛传输速率分别为7.69±0.63mm/min与(5.34±0.47)mm /min,两组经t检验比较,A组手术前与手术后差异有显著性,B组手术前与手术后差异 无显著性。

2.3 两组疗效比较

A组治愈103例,显效58例,未愈11例,B组治愈59例,显效64例,未愈9例,祝 =7.309 ,P=0.026,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3 讨论

下鼻甲是鼻腔外侧壁的重要结构之一,它在鼻腔生理功能甚至整个呼吸系统中都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5〕。治疗下鼻甲肥大的原则为保护下鼻甲功能的同时将其缩小到最佳体 积。本研究中发现,传统下鼻甲部分切除术虽能迅速显著纠正鼻腔的通气障碍,但由于手术 创面过大,从而导致出血量大、创面恢复时间长,对鼻腔黏膜损伤也较大。而且传统下鼻甲 切除术是额镜反射光源在前鼻镜下操作,术野暴露有较大的局限性,难以作到准确、适度地 进行下鼻甲部分切除;而经鼻内镜下鼻甲成形术,因其在鼻内镜下及摄像系统监视器直视下 进行,无操作盲区,可准确、适度的对病灶进行操作,在改善鼻腔通气的同时,能够较大程 度避免破坏鼻腔黏膜的生理功能,创面愈合时间短,创面愈合形态较光滑,不良反应少,是 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下鼻甲肥大的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4 参考文献

〔1〕黄选兆,汪吉宝.实用耳鼻喉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6

〔2〕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6

〔3〕滕以书,张湘民,许庚,等.常用减充血剂对鼻黏膜纤毛毒性的观察〔J〕. 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5,19(18):824

〔4〕陆鹏,冉德军,孙德义,等.鼻内窥镜下低温等离子打孔消融术治疗慢性肥厚 性鼻炎〔J〕.临床研究,2007,8(4):49

〔5〕韩德民.下鼻甲的结构、功能与症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4) :195

〔收稿日期:2011-01-8〕

上一篇:流动儿童计划免疫管理跨上新台阶 下一篇:根管治疗术临床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