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城市化中的文化缺失与理性再生

时间:2022-08-31 03:27:59

快速城市化中的文化缺失与理性再生

导读: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城市群和城市带的功能效应也逐步凸显,城市化整体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城市化的共时性特征,以及社会转型期时空压缩的矛盾境遇,形成了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缺失倾向。实现城市与城市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厘清城市发展中功能与文化、世界文化与民族特色、历史传统与现实时代、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系列关系。

关键词:城市化;共时性发展;文化缺失;城市竞争力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12.02.003

在全球化的背景中,城市化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和趋势,其中,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成就有目共睹。在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走过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历史进程,其经济的腾飞是以城市化快速发展为支撑的。当然,中国城市的快速进展在给中国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成就的同时,相应地也累积了诸多的问题。中国作为后发的城市化国家,其城市化所面临的特殊时代背景和现实社会转轨发展的环境,造成中国城市发展中面临速度、环境、人口、资源、文化、传统、现代等多重矛盾的挤压,其经验和教训都弥足珍贵。

一、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的两大特征

(一)共时性发展的机遇与压力

全球化时代与中国城市化发展是共时性发展,这既给中国城市化发展带来机遇又给其带来压力。全球化无疑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全球范围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世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为城市现代化过程中的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等都打上了全球化的时代烙印。

近年来,各地各级政府钟情于城市建设,目的是为民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然而,面对全球化的国际强势文化的渗透和进入,政府、建筑商以及普通民众在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的“舶来品”面前显得手足无措。各级政府机构为钟情于欧陆风格的大厦,为弥漫着洋名洋风的小区而炫耀,开发商们津津乐道于英国的维多利亚风格、法国的路易风格、德国的巴伐利亚风格,以及美国的现代风格的洋建筑,其实这些建筑许多只有其形而无其实,原因很简单,文化有其民族性,不可能简单移植,也不可能随意在各地生根。全球化时代为中国城市化注入生机与活力的同时,也严重冲击了城市文化中的民族性与地域性的特征。同时,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我们面临着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如怎样更好地解决传统与现代、民族与世界、博雅与大众、功能与文化等之间的系列问题。显然,城市文化建设是其中最体现城市核心力与城市竞争力的关键问题。

(二)城市化发展的“多转”与断裂

社会的历史转型与中国快速城市化并行,使得中国城市文化建设面临市场支撑的物欲主义、消费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的严重挑战,城市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断裂。中国社会转型是“多转”交织的过程——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即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单一社会向多元社会等的转型和转轨的过程。

1、时间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毁坏

从时间上看,中国城市化经历着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明的创造的并行不悖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不可否认,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内的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城市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和压力。传统文化遗产的破坏造成城市文化的破碎和丢失,城市扩建和旧城改造又毁坏了城市的历史原貌,使城市化发展中处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上留下了诸多遗憾。

2、空间轴——中西文化的选择与碰撞

从空间上看,中国城市化又面临着中西文化的艰难选择与碰撞。中国城市化既是东方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更新,又需要博采众长、汲取异域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城市化对人类所共有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继承和发展已然超越了中西两种文化孰优孰劣的一般争论,预示着中国当下城市化所面临的艰难抉择。正是在这一矛盾的境遇中,中国城市化取得了规模与速度上的成就,但同时也陷入了精神和文化的诸多困惑。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说,“现代性彰显稳定,而现代化却制造动荡和困惑”。城市化是现代化的最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指标,因此现代化发展带来的困惑和弊端必然首先表现在城市文化发展和构建的过程中。

二、中国城市文化建设缺失的主要倾向

中国的城市化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急速发展的,其速度、规模等都是世界上前所未有的。由于发展速度过快,缺少足够的时间来沉淀和积累城市文化内涵,由此带来的就是城市文化的浮躁、单一、轻佻、功利等一系列弊端的出现。原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曾把中国城市化过程遭遇的种种失衡无序现象归结为几个方面: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盲目布局的基础设施、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任意肢解的城乡规划、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等。中国城市化中的种种失衡,直接暴露出我国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忽视城市文化资源的保护、城市发展理念的缺失、城市建筑雷同的现象等。

(一)大规模“造城运动”导致城市文化积淀不足与城市文化记忆破裂

资本主义创造了现代城市化文明,它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结合。城市化的进程应该是渐进的、自然的过程,违背规律、人为的过快城市化定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据调查,全国主要大城市的城区地图每年都要修订,但仍然跟不上人们出行的需要。一个街区今天还赫然在目,过了不久,就找不到其踪影。很显然,城市化在造城运动范式下,其发展不可避免的必然是城市软件建设及城市文化发展的迷失和欠缺。

不可否认,我国的房地产开发与住宅建设,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改变城市建设面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内需”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房地产开发和住宅建设是以新的的形式出现,这势必造成城市文化传承的断裂,导致城市文化遗产不断缺失,城市文化元素不断流逝。城市发展中的盲目扩张,文化遗产破坏所导致的城市文化破碎和断裂等,都在时时拷问着城市的建设者们,也越来越使人追想那些逐渐消逝的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记忆”。

城市是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成长起来的,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名片。每个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闪现着它的历史文化光彩,沉淀着它的历史文化记忆,存留着它的历史文化烙印、符号以及故事。例如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苏州的“绿浪”和园林,常熟的七弦河,江南的周庄、同里、乌镇等小镇的小桥流水,吐鲁番的坎儿井和延安的窑洞建筑等,这些地域文化能够表达出该城市的文化特征和城市个性,是人们流连忘返的文化符号和记忆,吸引大量的游人纷至沓来。对文化的漠视或无视,从根本上说是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缺乏最基础的认识。

(二)快速发展中的城市“千城一面”之风造成城市文化差异消失内涵趋同

1、在城市面貌上抑制城市文化特色

诚然,在城市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城市趋同化是一个难免的现象,在一定时期内,它能有效降低城市发展成本,提升城市竞争力,促进城市发展。然而,当城市趋同越过生长上限后,边际收益递减必然带来城市发展边际成本递增,转而抑制城市发展。处于政治经济体制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城市管理体制缺陷与管理者能力限制,趋同化现象愈演愈烈,城市建筑模式化、城市面貌格式化,甚至城市人生活方式也走向同质化。资料表明,我国现有180多个城市宣布要建立“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宽马路、大广场、大草坪、中心商务区和标志性建筑成为城市硬件建设追求目标及标准,全国近700座大中小城市中绝大多数城市形象趋同化。旧城改造中,大拆大建现象呈愈演愈烈之势,富有城市文化底蕴、彰显城市特色的传统建筑被拆除,代之以浮华、毫无城市特色的仿古建筑。

2、在城市建设上缺乏本土地域特色

城市化进程中的趋同化表现多样,如街区趋同、景观趋同、名称趋同、建筑模式趋同等。城市建筑是一座城市的物质存在形式,它构成了一座城市的外表和风景,特别是那些地标性建筑和景观,更是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近些年我国城市发展中已出现了一些新的标志性建筑物,其中一些还很具时代性、现代性,例如上海浦东的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电视塔、环球国际会议中心等。2010年世博会,又有一些新的城市标志性建筑伫立黄浦江两岸,如世博会中国馆、世博文化活动中心等。这些全新的文化建筑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记录,是中国文化当展的全新理念体现,是城市文化的时代化现代化的成就体现。但是,也应该看到,城市建设的雷同化倾向普遍存在,有些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对环境和人文思考不足,其中一些地标性建筑更和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这已经引起专家学者和广大民众的质疑。

3、在城市功能上缺乏根植人本理念

城市化的一个根本指向是“以人为本”以及人文精神的弘扬。城市人文精神的弘扬与城市文化品味的塑造是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但是,由于城市化发展进程过快,涉及的城市数以千计,中国城市化进程一直面临重物质轻精神、重建筑轻情感、重功能轻便利、重独立轻交往的问题,城市快速发展中人文精神的匮乏以及城市文化的浅薄化问题尤为突出。有专家妙语总结了我国城市广场设计的八股化倾向:“低头是铺装,平视见喷泉,仰脸看玉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城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城市建设的人本理念的深植,对人的社会交流、人际沟通等社会功能给予的重视不够。例如,某些新社区建筑群,人们注意到了商业设施的配套,但却忽视了思想文化的设施如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宗教道场、娱乐会馆等的配套。因此,城市发展中“城市人”塑造的缺位是城市人文精神缺失、文化浅薄的根本原因。

三、中国城市文化未来发展的建设策略

21世纪的人类社会有着一些共同的发展走向,即从“工业化时代”走向“信息时代”,从“技术理性时代”走向“人文精神时代”等。因此,我们在思考自己所居住的城市的未来走向时,为了真正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慎重而科学地处理好下面四个城市文化可持续建设上的发展关系。

(一)正确处理城市功能与城市文化的支撑关系

首先,城市要做好功能性与文化性的有机结合。人们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功能分区无法解决复杂的城市系统中的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城市的文化指令和寄托。城市文化作为城市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具有越来越突出的决定性作用。一个城市不仅要有街区导引认知图,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文化层面的导引认知图。著名建筑学家林奇就说过,一个城市可以找好几个人(城里人、乡下人、知识分子、小商贩、旅游者等等)来分别描述各自对某一城市的认知图。一个城市如果仅仅以功能确定城市认知图而忽视居住者的情感认知指向,其发展一定是不成功的、不完整的。

其次,城市要用文化力支撑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一个城市的发展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当前,文化竞争力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与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软实力是文化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一个城市的文化氛围、文化传统、文化法规的健全程度和城市居民的规则意识等。提升文化软实力要以弘扬民族精神、树立共同理想为核心,让城市保持各自的文化特征。

再次,城市要以文化创新引领城市的发展创新。中国城市不仅面临着对旧有的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的问题,更面临着对新的城市文化创新乏力的问题。城市文化首先必须承载历史,反映城市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特有的文化积淀。城市文化还必须昭示未来,顺应城市的文脉,发展创造属于自己城市的独特新文化。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只有发展和传播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实践证明,北京奥林匹克主体建筑设计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设计者对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功能效能与文化情怀的有机统一,为北京古城增添了焕发时代活力的新景观。

(二)正确处理世界文化与民族情感的衍生关系

文化、观念、思想或理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其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历史而具体的统一,这种统一铸就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不竭的内动力。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如何解决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有史以来一直面临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面临的问题矛盾之所以比较突出,只是因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面临着世界其他国家曾经面临的境遇,更面临着世界其他国家所不曾经历的复杂形势和文化环境。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交往普遍化”或“普遍交往”推动“地域性的存在”朝向“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发展。全球性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疫病问题、贫困问题、资源问题等)愈益凸显,表明超越各民族利益和各阶级利益的普遍的共同的人类利益正在形成。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的根植与衍生的关系,努力促成多元民族文化的全球化和全球文化的多元民族化。对此要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下力气研究外国城市文化建设的经验,对国外城市建设的经验进行分门别类,在模式、类别、特点等方面全面总结,积极吸取国外城市发展中的成功做法和优秀的城市文化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二是做好如何与民族文化结合的工作,在充分挖掘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现行的各种城市建设方案进行试验、探索、比较、分析和完善,将本民族优秀的城市理念、文化价值等融入民族文化全球化和民族文化多元化的进程中。

(三)正确处理历史传统与时展的传承关系

在当今时代,精神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一种文化战略资源。一个城市的独特魅力,主要体现在该城市的文化特质上,而精神则是文化特质的核心。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通过其市民共有的行为准则、生活方式、伦理价值、文化底蕴和人文景观体现出来的共同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特质,是构建城市先进文化的核心,也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形象、提高城市文明程度和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近两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纷纷提炼并塑造各自的城市精神,如上海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杭州的“精致和谐大气开放”、南京的“厚德载物同进文明”、苏州的“刚柔相济包容开放、崇文重教精细雅致”、常州的“勤学习重诚信、敢拼搏勇创业”、无锡的“尚德务实和谐奋进”等。

在城市飞速发展的今天,应该给予“守旧”更多的空间,应该神圣地对待我们曾经称之为保守落后的观念,这样说并非否定城市的更新和进步。城市必须创新,因为人的生活生产方式总是在发展的,现代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在旧有的城市里无法展开,新的内容需要新的形式来承载。在城市守旧与更新之间需要把握好一个度,坚持适度的原则。对于守旧与更新,一个城市应该区别对待。如果其中某一部分被确定为文物、文化遗产,那么它应该最大限度地受到保护,不允许打着更新或者其它目的对城市这部分进行改变,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仅仅属于这个城市。另一方面,不是文物的部分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些地方要求外观不改变,内部可以改造,可以使用新技术。在不影响城市总体风格的情况下,建一些今天称之为假古董的项目,如果在一定意义上体现美学价值上的推陈出新,不能一概否定。

(四)正确处理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关系

科学是以实验和逻辑为主要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近代科学的诞生是人类进入理性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促进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经验模式向理性模式的根本性转折。这里所理解的科学理性,就是与哲学的纯粹思辨相对的,建立在科学活动及其成果的可观察性、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基础上的思维的合规律性与可推导性。科学理性是在观念意识层面上对整个科学活动过程的实质与核心的全面概括和最高抽象,是科学目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内在统一。科学是追求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认识过程。科学理性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而人文主义传统是一种既有别于神学传统又有别于与它同时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自然科学体系的新的思想观念体系。人文主义认为,人本身是价值的原点,是最高的价值,是一切事物的价值尺度。人文精神的核心是倡导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

人是生命最复杂的载体,懂得生命的规律与尊重生命的价值,无疑是对人的尊重、关心和爱护的前提与基础。生命科学、哲学的人文精神旨在让生命科学的成果恩泽于苍生,造福于人类,而把危害降到最低程度。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因此,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的相统一,才能使一座城市真正拥有自己的精神,拥有区别于其它城市的个性、生机和活力,以及不竭的动力源泉。

总之,城市是一个由大量不同类型的微观主体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它的演变具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城市发展中出现一些“病”态也是难以避免的。当前,中国正在经历一波一波造城运动,已经出现了或即将出现的一笔又一笔的历史旧帐需要我们去梳理和偿还。在城市化进程中,尽管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市口号,但往往是城市精神缺失,文化成为城市发展的软肋。所以,“美好城市”应该是一个敢于面对“城市病”、并不断治理“城市病”的城市,只有这样的善于自我纠错的城市才能够不断变好,不断地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参考文献:

[1]张钦南.阅读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00.

[2]方拥.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单翔.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

[4]彭怒,等.现象学与建筑的对话[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5](美)薛求理.建造革命——1980年以来的中国建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6]孙逊,杨剑龙.都市空间与文化想象[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7]刘月.中西建筑美学比较论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8]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9](保)亚历山大·利洛夫.文明的对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0]新华社,中国民生银行.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传播手册[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1]陈嘉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12]易中天.读城记[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上一篇:人类精神富矿的积淀与外溢 下一篇:特大城市综合交通发展的多元挑战与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