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策略选择

时间:2022-08-31 03:09:49

试论学校促进学生就业的策略选择

摘要:学校在学生就业方面应发挥积极作用。目前,在促进就业方面,学校应重点做好以下几点,即: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结构;创新培养模式,走产学合作的道路;深化就业指导,当好学生就业高参;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观。

关键词:就业;专业结构;产学合作;就业指导;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9)06-0093-04

近年来,高校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危机,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也对我国就业形势带来一定影响,学生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其实,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而且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同时也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依据。促进就业,需要国家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的学校,也应积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促进就业。目前,各个学校为促进就业虽开展了一定的工作,但整体而言,学校在教育结构、培养模式、就业指导及学生就业观的培养方面均存在着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为应对就业的复杂形势,针对存在的诸多问题,学校为切实促进就业,可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对策。

一、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教育结构

目前,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教育结构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不同专业学生的就业形势大相径庭,有的专业供不应求,有的专业供过于求;同一个专业,也存在教育层次不同而就业形势迥异的情形。为此,及时调整教育结构,成为学校当前极为迫切的一项任务。教育结构包含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形式结构和区域结构等,其中专业结构是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结构的形成与变化。教育的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专业结构受制于学校的体制与人才培养的周期;另一方面,也受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影响。专业设置既是产业结构调整引起技术结构变动而产生新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反应,又是产业结构带动专业设置发展的结果。脱离产业结构的需求来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就失去了方向和目标。专业建设是学校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基本标准,反映学校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布局、科技发展和职业岗位的适应程度。每一所学校都希望自己的专业设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学生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也都不愿看到学生自身的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背离,更不愿让一小部分就业形势不太理想的专业影响到学校就业市场上的口碑,因此,学校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对专业设置进行优化是理性教育者的必然行为。

各学校可以充分考虑本校的软、硬件资源和外部经济条件,突出专业适应性,根据社会需要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结构、教学内容等,做到人才供求对路。当前,要特别注意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缩减供大于求的专业,调整优势资源提高供不应求的专业规模;调整专业口径的宽窄,合并相同或相近专业,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增强适应性;加强老专业改造,根据科技和社会发展需要,柔性设置新兴专业与交叉专业,在同一专业中设置若干专业方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分流,对传统的专业结构进行动态的优化;适当削减人才市场需求不足的专业;面向第三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特别需求,设置相应专业。、另外,在教育的内容方面,要加强实训教学,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增加实践教学时间;改革实践教学模式,适当减少演示、验证性的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技能实训,以使学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要;改革考核评价机制,加强学生实践技能考核。

二、创新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产学合作

“产”指的是产业,“学”指的是学校。产学合作指的是学校在办学的过程中,必须加强跟产业的合作,把产业的需求作为学校的办学目标。这方面,美国、加拿大等国都有一些产学合作的有益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美国“合作教育”的实施办法大致是,学生自入学起授业半年后,便将企业的实际训练和学校的教学以2个月左右为期交替进行,到毕业前半年,集中于学校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其主要特点是办学以学校一方为主,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合同;教学时间分配大致为1:1;合作专业范围逐渐扩展等。在加拿大,“合作教育课程”是高等院校普遍实行的一种企业和学校合作的教育模式。它最早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于1957年从美国引入。目前,加拿大全国提供“合作教育课程”的大学已超过100所,每年参加的学生约7万人。对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来说,到企业去不仅仅是“带薪实习”,还是一门重要课程,只有经企业和学校考核合格,才能取得学分。每期“合作教育课程”结束,学校都要组织专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包括企业对学生的工作态度、团队精神、业务能力等的评价,还有学生在工作结束后写出报告的质量等。加拿大合作教育联合会指出,“合作教育课程”一方面将教学和实践紧密结合,学以致用,相互促进;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创造了提前发现和培养适合本单位所需人才的机会,也为能力出众的学生打造了就业的“直通车”。有统计表明,参加“合作教育课程”的学生不仅更容易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起薪也比一般的毕业生要高。

实践中我国探索了许多产学结合的可行做法,如采取人才预制、定向培养、实习实训等方式,培养适销对路的社会有用之材,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其中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即学校与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还可以采用工学交替的产学结合模式,学生通过学习与工作相互交替的方法,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结合起来,既增长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订单式”人才培养,正是以满足企业需求为前提,以胜任岗位需要为目标,切实推进了教育与人力资源市场的衔接。开展产学合作,对学校和企业都大有裨益,可以说,对双方是互惠互利、双赢多赢的。实践证明,凡与企业结合紧密的学校,其毕业生就业情况必然大大好于其他学校。其原因在于,有效的校企互动保证了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是企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员工。

产学合作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但现在产学合作基本上还只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还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学校应重视这一机制,宣传这一做法,千方百计扩大与产业界的合作领域和合作范围,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就业。

三、深化就业指导,当好学生就业高参

在学生就业方面,学校可以通过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学生就业排忧解难。如英国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任务一般由学校承担。英国高校一般都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它既是学生们就业信息的

主要“数据库”,又肩负着为他们排忧解难、对症下药的心理辅导任务。服务部的资料储藏非常丰富,不仅有用人单位的需求情况,也包括各种奖学金、教育基金资助下的深造途径。服务部的工作人员常年与用人单位保持密切联络。在英国大学里做就业辅导的老师大多都拥有心理学等专业的博士学位,因此对于毕业生的辅导除了择业外,还包括个性分析、职业生涯设计等更重大的内涵,预约谈话的毕业生终日不断。

目前我国多数学校也都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就业指导工作。就业指导服务机构重点应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切实发挥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积极作用。毕业生就业指导相关部门,作为沟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承担起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服务和管理职能,还要承担起面向用人单位“推销”毕业生的职能。因此,应加大对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的人力、物力的投入,完善毕业生就业工作所必要的“软件”及“硬件”设施,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第二,要加强就业指导队伍建设,促进就业指导队伍的专业化。要建立一支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开拓创新意识、敬业爱岗精神的毕业生就业工作队伍。同时进一步加大就业指导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为一体的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在转变学生择业观念、择业方式、方法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工作,以适应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现在,很多学校的就业指导部门并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工作。实际上,对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涉及到许多学科和领域,其中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是每一个就业工作人员,特别是就业指导教师应该掌握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应挑选一批素质过硬、责任心强、有一定知识基础和教育经验的优秀人才充实到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中。其次,应把所有从事就业指导课教学的人员按专业教师的要求进行培养,鼓励和组织他们参加各类培训,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实战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职业化、专业化教师队伍,从而将就业指导职业化。第三,积极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就是从学生入学开始,依据“双向选择、人职匹配”的职业指导理论,学校通过教学计划对学生分年级、分阶段,以职业生涯设计指导、心理测试指导、学业指导、创业指导和升学指导为指导体系,结合学生共性和个性,采取有效方式和措施实施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从而实现职业目标。要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培训,将就业和创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保证开足开齐就业指导课,以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为毕业生自主创业提供咨询、资金申请、公司注册等有关服务和指导;举办形式多样的招聘会;对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第四,加强就业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加强就业信息平台建设,主要形式为开办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利用该平台为学校毕业生就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检索、分析、归纳和综合,包括介绍就业政策、就业市场、就业指导、就业工作、考试指导等信息,为毕业生、企事业单位提供求职、招聘信息的交流。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信息化很强的工作,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工作手段。学校应实现信息传递、政策、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

四、做好引导工作,培养学生积极的就业观

近年来,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因就业问题而引起的学生的诸多思想问题,应受到教育工作者的充分重视。眼下,充分做好当前形势下毕业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工作显得尤为必要。在此背景下,教育部教思政厅[2009]1号文件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学校要提高对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各地各高校要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引导与就业工作统筹考虑和安排。高校要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党政统一领导和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相互配合,院(系)具体组织实施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工作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引导和促进学生就业中的积极作用。

虽然客观上仅仅做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不了学生就业的思想问题,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突出适应学生就业要求的针对性,在思想认识上能为学生就业解疑释惑、减轻压力。思政教育要帮助学生彻底转变就业观念,正确面对当今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现实,切忌将择业过于理想化。要使学生认识到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一方面是我国人口基数大,劳动力资源丰富,每年新增劳动力超过2 000万,而且人数还在逐年增多。另一方面,国际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都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型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就业岗位流失等问题。专家预测21世纪前20年中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但由于受人口基数、人口年龄结构、人口迁移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1世纪前20年中国仍然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这种供大于求、供求失衡的现象将持续数年。所以,学校要大力开展世情、国情和社情教育,大力开展就业政策宣传,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使学生认识到目前的就业困难不是人为造成的,也不是由于个人学习不好、能力较差、运气不好等原因产生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

目前,各学校应按照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切切实实地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做好就业服务。尤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加强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整毕业生就业心态,帮助学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要专门组织针对毕业生的心理危机排查、现场咨询、心理测评、心理讲座等,积极为毕业生提供舒缓压力、排解紧张情绪的渠道,保证毕业生顺利度过毕业、就业的心理关键期;要注重发掘校友中的先进典型,树立正确择业就业榜样。如邀请成功校友同母校开展讲座、座谈、联谊、论坛等,积极宣传和报道在各行各业做出贡献的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这样,能拉近学生的心理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成功距离自己并不遥远,从而更容易接受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总之,促进学生就业任重道远。知识经济的发展和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上述策略外,学校还在很多方面都可以有所作为。因此,学校应借鉴成功经验,总结可行做法,开辟多种交流渠道,推动学生就业。

上一篇:浅析中国高等院校负债融资及其风险防控 下一篇:独立审计费用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