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时间:2022-08-31 02:53:03

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思考

1、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用地占用耕地

在稳定现有耕地总是和人均耕地不下降的基础上,制定全国各省区的土地利用年期总体规划,强化国家对种类用地结构与土地供求量的协调平衡。应制定和完善一系列相应政策及保证措施,以力争做到“人增地不减”。要依法严格控制“农转非”用地,严格规定城乡非农用地标准,加强国家土地管理,防止非法占用耕地,以实现耕地总是的动态平衡。

2、提高土地综合生产力和综合效益

对现有的已利用土地,要采取配套综合措施,实现土地增产方式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综合生产力。通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从因地适用发挥优势上,提高有限土地利用效能,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结合土地资源适应性,进行优化配置与选择。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1)农田水利建设。要兴建一批大型骨干调水灌溉工程,修复、更新和完善原有的水利设施,还要注重发展节水灌溉,缓解农田用水供需矛盾。(2)中低产田改造。改造中低产田应以提高耕地质量等级为主要目标,基本消除制约土地生产能力的限制因素,培肥地力,改善农业基本条件。(3)促进农田耕种的现代化。要继续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大力推广适合于不同土地类型和经营方式的实用机械。

3、立足内涵挖潜力,节约用地,开发新资源,扩大土地利用的范围和规模

据估算,全国城镇用地,通过拆旧房改选,提高容积率和大量工业用地优化利用等,至少还有40%的潜力,如集约利用,每年可节约占用耕地60%;通过开发、整理,可新增土地10亿亩,其中宜耕地约2亿亩。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1)城市建设用地结构调整。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城市规划进行城市用地结构调整,对城市的规模和用地面积进行重新核定。(2)乡镇企业用地清理。要在制定乡镇企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通过产业调整,清理现有乡镇企业用地,清退不合理占地,走乡镇企业相对集中,集约用地,有序发展的道路。(3)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区域化集中,专业化经营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形成良好用地结构的重要策略。

4、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加强国家对土地资源资产的管理,提高土地不动产的资产功能

我国土地利用不合理和效益不高的原因,除直接由于人口压力和土地利用问题外,还有更深层的制度制约因素存在。文主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经营权相分离,土地产权权能关系与各产权之间的责、权、利还不够明确,土地有偿使用制度还不很完善,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无偿划拨与无偿承包还没有根本改变。土地使用权的出让和转让及土地供求运行不畅,土地不动产交易未真正依据市场供求规律和价值规律及地租、地价原理进行定价和管理,没有完全按照土地不动产资产和土地商品化机制实行企业化经营,致使国家和集体应有的土地收益大量流失。

5、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

我国人地关系的严峻现实,归根于人口多,人口增长快。在人地关系中,人口总是是可变量,人们利用土地的技能也是可变因素,而土地总量是不变因素,因此必须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这是缓解人地关系和人粮矛盾紧张的一个根本关键。

6、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每年经济建设都要大量占用耕地,再加上大量的违法用地,使耕地的数量逐年减少,保护耕地已经客不容缓。存在这种现象主要是两大原因:(1)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现在担负土地管理的主要是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这些部门都是属地管理,而违法用地的主体则主要是地方政府,导致一些违法用地无法查处;(2)我国土地管理法于1986年颁布实施以来,在一定程度加强了土地管理,但仍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要遏止违法用地,就必需加强执法队伍的建设,加大对违法用地的处罚力度。

7、开展土地整治,改善生态环境

土地整治是一项与土地利用密节相关的综合性工作,其内容复杂多样,主要包括有:荒山、荒坡、荒滩和荒沙是最具开发价值的后备土地资源,我们要根据其具体特征,因地制宜的加以开发利用;大力开展大江大河及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工作,启动各项防护林工程和绿化工程,最大程度的消除由于洪水、风暴和人为破坏带来的各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的危害;土地污染的防治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首先要堵塞土地污染和农业用水污染的源头,杜绝城乡工业“三废”的超标准排放,取缔污染严重而又难以改造的“四小”企业。

从总体和长期来看,资源是发展得以持续的基础,如何通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按照资源的性质,可将资源分为两大类,即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可持续发展思想要求在资源利用中保护和增强可更新资源的再生能力,减少不可更新资源的耗用以及提高可更新资源对不可更新资源的替代能力。

土地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资源,它不仅是任何物质生产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也是人类生存和必需的物质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发展的前途。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然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和土地利用的现实情况,我们认为未来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总目标是:在充分认识我国土地资源基本条件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土地资源的稳定高效和永续利用。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下方面:

(1)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确保食物安全。首先要保证一定数量的土地资源长期用于耕地,以便持久的拥有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能力,满足我国今后各阶段经济发展必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

(2)保障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必需的各项用地需要。在保证耕地生产能力不下降的前提下,通过各项措施,挖掘土地资源的潜力,保障必需的建设用地供应。

(3)提高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土地是一种数量有限,稀缺程度极高的自然资源,靠增加数量来提高其可利用程度已经没有多大潜力可挖了。只有通过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生产能力,才能在数量有限的情况下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

(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通过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不仅不会使原有的生态环境变坏,而且还要使原来恶性化的环境状况随着土地利用的合理化得到的有效的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的总体状况将因为土地利用的持续性而变得越来越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

(5)建立良好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要根据我国资源总量、类型和情况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地制宜,积极而有步骤地调整不合理的用地结构和布局,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永远处在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动态优化状态。

上一篇:浅谈公路工程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影响因素 下一篇:建筑工程成本管理与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