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的管理

时间:2022-08-31 02:02:57

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的管理

内容摘要: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工培训与开发也发面临诸多问题。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的问题、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为政府、企业提出科学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开发;管理

中图分类号:C913.7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农民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国狭义农民工的数量为1.2亿人左右,广义农民工的数量大约为2亿人。民工的主要作用和地位决定了农民工劳动素质的重要性。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和生存状况,也关系到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因此加强农民工的培训与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乎社会的稳定,社会的进步,社会的发展。

二、我国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存在的问题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现象,具有一些特点:处在城市的边缘,难以进入主流社会;流动性强犯罪率居高不下;组织化程度低;维权意识差。我国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宣传力度不够,认识不到位。

(二)经费严重不足。

(三)培训内容脱离市场实际需求。

(四)政府培训资源过于分散。

(五)就业服务不到位,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六)农民工流动性大,教育培训质量难以保证。

三、加强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的对策分析

农民培训与开发管理的问题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各国都非常重视加强对农民培训与开发的管理,充分认识到提高农民素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实践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我国在结合自身实际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应我国特点的解决措施:

(一)建立健全农民工培训与开发管理的相关机制

包括:建立健全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农民工培训机制、建立多元化的农民工教育培训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农民工相关政策机制、严格培训考核制度与就业准入机制。

(二)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与教育培训体系

包括:构建适合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体系;建立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增加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三)做好培训与开发的基础性工作

包括:增强宣传力度、完善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择优选用教材、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

(四)因地制宜,创新培训手段

农民工培训应全面提高农民工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在实践中,各地探索出了很多新的培训模式。

例如:“培训券”模式,政府向农民免费发放“培训券”,农民持“券”到政府指定的学校进行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凭收回的“培训券”向政府报账。

四、结束语

农民工培训与开发是个复杂而艰难系统工程,涉及政府、企业、农民工等。尽管政府投入了许多财力、物力,企业也多方努力,但实际操作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难。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培训意识薄弱,积极性不够;各级政府缺乏对培训的正确认识,培训多流于形式,经费投入不够;农民工培训收费高,培训缺乏实效性,培训师资队伍、教材缺乏等等问题,都严重制约着农民工培训的发展。

其实,农民工培训需要全社会的真正关注,对他们的生存状态有更真实的了解。农民工表达的想法和要求己超出了培训内容,更多的是对平等的要求和对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会尤其是城市居民改变对他们的歧视。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培训存在的问题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一)打破城乡体制分割,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壁垒,废除一些不公平政策,使广大农民工逐步在教育文化、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条件;从宪法和法律层次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个人投入为主体、企业投入为辅助、民间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调动各方力量,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的资金投入。

(三)要以政府宏观指导为基础,以劳动力市场调节为杠杆,以教育培训鉴定机构为依托,以社会性职业中介为桥梁。建立就业信息、培训、技能鉴定、职业介绍四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根据市场需求,保证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人民教育,2003

[2]张竺鹏.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发展现状与实施对策.职教论坛,2005

[3]叶引娇.农民工培训的实然分析和应然分析闭.当代教育论坛,2006

[4]雷世平,姜群英.农民工培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教育,2005

作者简介:

何源(1988- ),男,湖南新化县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士、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易海鸥(1986- ),女,湖南长沙市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学士、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资源与环境保护法学。

上一篇:略论新时期化工机械技术的进展 下一篇:浅议工程见证取样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