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分析研究

时间:2022-08-31 01:59:00

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的编排结构分析研究

摘 要:纵观国外的教育改革,重点放在对教材的改编上,无论是从内容还是结构上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动。可见,教材对学生学习的重要程度是不容小觑的。高中数学的学习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影响深远。随着思维的成熟,知识的深入,高中数学的广度和深度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学生对新教材改动的适应程度值得探讨。现通过对改编后的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和结构进行分析,并得出相关结论。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编排;结构;比较分析

中国的教育改革正在持续推进中,成果显著。对学生影响颇大的高中数学教材在改变过去的重视理论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适合高中生拓展数学综合能力的内容。通过高中数学教育工作者对高中数学知识的了解,对高中学生学习数学的特点以及高中数学教师新的教学方法研究,编排出了创新的高中数学教材。本文将从高中数学新教材的具体应用中分析新的内容编排结构情况。

一、教材比较

传统教材主要包括理论知识+例题+习题的结构。新教材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观察与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与应用等等拓展数学能力的项目。从细节上来看,新教材使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习题增多,图表增多,函数知识的比重增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增多。教材的丰富度增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视程度有很显著的提升。

二、教材分析

1.内容安排

(1)图表增多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重视数学图表的应用,在编排上增加了许多图表分析。比如,在讲函数的解析方法部分,每一个方法都会紧跟函数图象,并对函数图象类比分析。

图表的作用就是使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直观、更加便于理解,减少学习阻力。

(2)函数比重变大

由以上图表可以看出,新教材中,对函数的学习比重最大。新教材中强调函数的学习,通过函数的学习可以间接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思考能力,对以后的数学学习影响深远。函数学习作为数学基础教学的重点,新教材将函数学习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2.习题变化

(1)引发思考

思考能力需要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对高中生逐渐培养,教材的相关内容设定起到辅助作用。通过初步的理论灌输加例题引导,随后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逐渐养成自己探索问题并思考问题的习惯。

比如,在新教材中讲集合的章节中,一共出现了八个例子。新版教材只分析前面几个,当学生对集合的概念有初步的了解后,在后面一页的“探究与思考”中,给学生提出了剩下的例子是不是集合,如何论述他们的元素分别是什么以及要求学生将这八个例子进行归纳总结,找出例子之间的相同点等问题。

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不是一味地灌输理论,而是让学生随着教材的深入,自己思考问题,归纳知识点。在促进高中学生学习新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

(2)知识联系

高中数学新教材更加注重章节与章节之间的联系。在学习完一章节后,在以后的章节学习中,教材上会出现对前面知识的回顾内容。

比如,在新版高中数学教材中,教师在讲“函数”的章节时,函数有多种解析方法,当学生在学习完所有的解析方法后,教材的“探究与思考”会举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解答,这几个例子是不是都可以用学过的解析方法解答,如果可以,写出所有的解析方法。

通过这种形式,可以让学生在练习中对前面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同时巩固之前的知识,对掌握不足的内容及时进行复习。这样做可以增强高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把握。

(3)发散思维

新版高中数学教材在对学生提出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问题的同时,注重提出引申问题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运用多个方法继续学习。

比如,典型的题目是我们已经得知函数的图象有多种表示方法,可以是直线、曲线等等,那么我们怎样来证明一个图形是不是函数图象?

通过这种问题,让高中生从正反两种角度对函低枷蠼行探讨研究。此方法是在间接地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与否且行之有效。

3.情感与知识并重

比如,高中数学新教材中,在例子和习题中我们知道出现了很多“感受”“体会”“树立”等词语,可以看出新教材看重对高中生数学兴趣的培养以及养成高中生探索钻研的习惯。这也是贴合教育改革中提倡素质教育的表现。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有关教育部门对高中数学教材进行了非常大的改动。高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养成和综合能力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如何根据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学生如何适应新教材的改变等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本文对新版高中数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论述,对新版教材的改动做出了分析。在新形势下,教师和学生应该共同努力,为取得优异的数学教学成果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彭上观.高中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内容结构和使用情况的若干比较[D].华南师范大学,2005.

[2]赵艳芳.《标准》与《大纲》下高中几何教材比较与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09.

[3]李春霞.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师对教材的适应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4.

上一篇:利用写作评语机制激发高二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 下一篇:《物质的分散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