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一年级唱歌课中学生音高的构建

时间:2022-08-31 12:54:41

浅谈一年级唱歌课中学生音高的构建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学内容中表现领域中的歌唱教学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感受、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本文针对初入学的孩子在演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及教学策略的探讨。

关键词:音高;聆听;演唱

中途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匈牙利音乐教育家柯达伊说过:“有了歌唱的基础,更高层次的音乐教育就能得以发展。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的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能使音乐文化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如果首先学习歌唱,然后学习其他,将是学生具有多种音乐能力的准备。”因此歌唱教学在音乐教育中举足轻重。而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来说,唱歌是他们乐于干的事,但是由于幼儿时期没有经过系统规范的学习,他们在演唱中大多出现音准不准的情况,而影响对歌曲的表现,因此,在唱歌课中,老师首要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建立准确的音高概念,增强其肌肉的音高记忆,使孩子逐步提高演唱能力。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帮助一年级孩子构建音高的一些策略方法。

一、以聆听为抓手帮助学生建构音高

耳朵是孩子学习音乐最好的帮手,孩子的大部分学习都是靠耳朵获取的,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音乐教师,首先要关注孩子音乐耳朵的发展。

(一)专注聆听

专注聆听各种声音是提高听力的有效途径。一年级孩子由于好动的特点,在聆听时有意注意的时间总是很短,而专注聆听必先保证内心的安静,这就需要老师时刻注意培养孩子安静聆听的习惯。如安静地聆听同学的发言,安静地聆听一段音乐。不仅对学生要求如此,老师也要做好这样的榜样。在欣赏一段音乐时,老师不在音乐进行途中随意走动,不随意插话,尽量多用听的方式感受音乐元素,而少用看。因此,有时可要求学生闭眼聆听,这样他们的内心会更专注。

另外,在聆听前,老师要做好思考任务的布置,而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紧紧围绕音乐元素。如聆听《动物说话》时,可提问:歌曲中唱了哪些小动物,他们分别发出了怎样的叫声?(学生就会重点去寻找动物的声音);又如聆听《快乐的小笛子》时,可提问:听小笛子吹出的四个乐句,哪两句是相同的?(学生就会很专注地关注旋律的走向)。而老师不提出聆听任务,学生就会因聆听目的不明确而出现注意力涣散,往往不能坚持专注地听完一首歌曲,时间长了,注意力易分散的学生就和注意力易集中的学生在听力上拉出差距,这势必影响他今后更高层次的音乐学习。

(二)重复聆听

音乐的所有创作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重复。同样地,重复才能帮助学生进行音乐的记忆。心理学上有个研究:当音乐重复90次以后,就可做到终生不忘。所以,重复是音乐教学中第一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的音高刻槽,我们需抓好教材中的学习点不断重复。

在人音版一册的教材中,学生要学唱的第一首歌曲《你的名字叫什么》就可以很好地利用起来。分析歌谱,这首歌曲中出现得最多的就是3和5两个音,而歌曲的一、二、四乐句都在反复出现这两个音,这时老师可以利用好这种重复聆听的机会,并试图把出现3 5的地方空出来,让学生填空唱出,这样一节课结束,学生除了学会了一首歌曲,还隐形地记住了这个小三度音程,以后再重复巩固,任何地方的小三度音程都不会难倒学生了。

(三)对比聆听

重复聆听是为了帮助学生对音高的记忆,而对比聆听则是进一步帮助学生获得音高的概念。学生对音高有了直观的概念,才更容易区分各种音高。

在歌曲《法国号》的学唱中,由于一、二乐句的前两小节比较相似,

单独学唱学生的音准总是模糊不到位,因此可将这两个乐句做对比学习,先让学生感受5 3 3和5 2 2的音高,学生通过对比聆听会发现:第一句稍高,第二句稍低,这时再让学生唱这两句,他们会更明确地去演唱,两句的音高就会更清晰地表达出来。

二、以多样化演唱方式帮助学生建构音高

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孩子能用耳朵分辨音的高低变化,但是在自己演唱时不是偏高就是偏低,这就是输出的环节出了问题,即会用耳朵听了,但通过演唱表达出来还缺乏一定的经验,而演唱的训练从方式到方法都有一定的技巧。

(一)音程式构唱

一首歌曲总是包含着复杂的音程,如果单纯地让学生练唱歌曲,势必事倍功半,所以在进行歌曲的学习时,我们应多让学生做音程构唱的游戏。音程式构唱即学生练习音准时不以独立的单音,而以音组为单位进行。如3 5 3、5 3 2、1 3 2、3 1 2等,这些音组都是包含有各种音程的,长期练习,学生就会积累各种音程,而形成刻槽记忆。

而在练习时,又要注意先唱好稳定音程,再向不稳定音程过渡。一般来说,1 3 5是学生比较容易找到稳定感的音,由于其稳定性的特点,学生在演唱时气息自然支撑,容易唱准,也容易刻槽,所以在学生毫无音高体系的情况下应先建立这三个音的音高概念,然后逐渐地向邻音(即其他倾向性较强、不易站稳的音)过渡,但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调整自己的音高:如大二度唱宽,小二度唱窄,大三度唱明朗,小三度唱暗淡等,在想象中逐渐建构音与音之间的距离。

在唱好各种音程的基础上,可逐渐训练学生练唱音阶。音阶里包含了不稳定的大小二度音程,是对学生音准能力检测的最好方式。但学生在练唱时应循序渐进,切不可急功近利。

(二)无声演唱

无声演唱即老师弹奏单音,学生开口默唱,这种方法一定要要求

学生的口型打开,但不能发出声音。这时学习的环境是相对安静的,学生的注意力会完全集中,而内心听觉也会完全得到锻炼,学生的内心有了音高,在真正演唱出来时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三)借助图形谱演唱

在学生还未完全学会识谱之前,可充分利用好图形谱,它是最直观、最有效的一种学习方式,如在学习歌曲《快乐的小笛子》时,老师可将四个乐句的音高变化以小圆圈的方式呈现在黑板上,再让学生根据图形谱的高低变化边画线条边演唱,学生会更加注意将演唱的声音与画出的线条配合上,这样的有意注意会让他们将相似乐句和相同乐句对比开来,并且会特别注意音乐的行进方向。

(四)律动协作式演唱

一年级孩子喜欢表演唱,那么老师可利用孩子的这一特点在歌曲的关键处进行有智慧的律动设计,这既是对歌曲的丰富,也是让孩子借助肢体帮助自己唱准、唱好歌曲。以歌曲《咏鹅》的第一部分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句的旋律,可将每句的音高变化设计到律动中去,如1 1 | 1 0 | 1 2 3 5 | 5 - |,可以扮演成一只伸直脖子的鹅(左手放头顶扮鹅头,右手放身后扮鹅尾,身子挺直扮引吭高歌的鹅);1 1 6 | 1 5 3 | 身子逐渐向下弯曲,扮演想要饮水的鹅;6 1 2 3 | 2 - | 身子继续向下弯曲,右手拨动,扮戏水的鹅。通过这样有趣的律动设计,学生就会更清晰地看到三句旋律的走向,对音高的变化就会心中有数。

(五)联想式演唱

孩子在进入小学学习之前多半是没经过规范发声学习的,自信的孩子会控制不住地大声喊唱,不自信的孩子就是虚着唱,没音色,更没有音高。因此,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老师要注意启发学生想象进行演唱方法的渗透。如学唱《法国号》时,可告诉学生:在唱“嗡巴巴”时,把我们的小肚子想象成法国号的圆形部位,唱“嗡”时口腔像乒乓球一样圆,小肚子帮帮忙,“巴巴”二字唱得亲切,因此只需嘴唇轻轻一碰。又如学唱《快乐的小笛子》时,可先选取歌曲中的重要节奏型,让学生扮演小笛子,用du做移调练习,练声过程中相机提醒学生嘟嘴,并让声音传远,这样学生自然就会用上气息唱。再如学唱《小蜻蜓》时,学生在演唱第二乐句“飞到西来飞到东”时,由于气息较浅而出现音偏低,这时告诉学生“小蜻蜓飞得还不够高”,学生一听,马上就会两腰用力,音高自然就到。诸如此类的形象语言,就将气息、音色、咬字吐字、音域等问题解决了,学生在无形中积累了科学的发声方法,这样就能逐渐自如地调整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音准问题了。

以上仅是个人的一些教学感悟,并无系统和科学,关于音高的构建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希望在交流的同时能得到同行的批评指正。

上一篇:因为专业 所以专注 下一篇:5月百城百县 瑞风S7赚得“盆满钵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