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能耗动态增长机理和节能内涵探讨

时间:2022-08-31 12:29:14

中国能耗动态增长机理和节能内涵探讨

摘要 近年来,尽管我国政府围绕一些阶段性的能源效率改进指标(例如:降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并且就此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这并未从根本上消除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能源浪费和不合理使用现象,以及从长远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向和依赖高能耗经济社会发展路径的隐患。究其原因,关键是对符合我国现实国情的节能内涵欠缺充分的认识,从而难以制定具有前瞻性和全局性的节能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在辨析节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当前能源消耗动态增长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剖析,进一步归纳出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指出“动态节能”是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而我国“动态节能”的根本目的在于减少我国实现现代化(例如城镇化和工业化等)整体过程中的“集总能源消耗”。本文开展的以上定性分析工作加深了对我国节能内涵的认识,为相关决策者制定更加全面的节能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依据。

关键词 中国能源;动态增长;节能;内涵

中图分类号 TK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8-09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08.015

近年来,我国坚持“节能优先”的发展战略,在经济、政治和法律等相关领域实施了一系列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1]。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我国以能源强度(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为表征的能源总体利用效率,从而缓解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能源瓶颈性约束[2]。然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我国能源需求总量超越资源承载能力的威胁。实际上,近年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仍在持续快速膨胀,能源供应压力也与日俱增,如图1所示。

并且,当前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巨大的能源浪费。典型的例子如我国当前包括钢铁、水泥和平板玻璃等在内的多个产业部门出现的产能过剩[5]。在建设这些工业产品产能的过程中,均投入了包括能源在内的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而建设所形成的产能通常被视为新增的固定资产,并以经济活动最终成果的形式计入到相应时期的经济增长中。受到“产能过剩”的影响,导致原本被期望能够满负荷运转的产能却出现了大量的闲置,或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在产能建设过程中的各种投入虽然带来了经济增长,但却并未发挥实际的效用,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投入的浪费。类似的例子又如当前我国建筑和基础设施的频繁拆建等[6],这都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财富不增长”的现象,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投入的浪费。

以上不合理现象,充分暴露出当前我国节能工作仍然存在着重要的不足。究其原因,是对符合我国国情的节能内涵欠缺足够的认识,从而难以制定具有前瞻性、系统性和全局性的节能发展战略来统筹指导我国节能工作的开展。而这一战略的科学制定与实施,迫切需要相关学科针对我国的现实国情,开展基础性和系统性的研究工作,深入分析和揭示我国节能问题的本质和规律。

基于以上背景,本研究在辨析节能基本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对我国当前能耗特征及其形成机理的剖析,进一步归纳出我国节能的本质内涵。本研究的目的旨在加深对我国节能内涵的认识,为相关决策者制定更加完善的节能政策提供必要的决策参考。本文以下内容分为节能概念的辨析、我国能耗本质特征的剖析、我国能耗动态增长机理的阐释、我国节能内涵的归纳,以及小结五个部分,概要介绍了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1 节能概念的辨析

节能(Energy Conservation)通常指人们减少能源使用数量的实践活动。对于节能的概念,存在狭义和广义两种定义方式。其中,狭义上的节能是指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的提高,即在达到相同的产品产出或满足相同服务需求的条件下,减少能源的消耗;而广义上的节能有两层含义,不仅包含了能源效率提高这一含义,同时也包含了通过减少不合理的产品产出或服务需求,从而减少能源消耗的含义。因此,对广义上的节能通常被视为是更具一般性的节能定义。

以上节能概念的两种定义,对于在不同层面上的对象系统分别具有不同的适用性。一般来讲,在分析设备或技术性能时,人们通常将节能理解为相关设备或技术能源效率的改进,即狭义上的节能。典型的例子如燃煤发电厂供电标准煤耗的下降(或称供电效率的提高),它代表了满足等量电力需求所需煤炭投入量的减少;又如机动车百公里油耗的下降(或称燃油经济性的提高),它代表了满足等距离出行需求所需燃料投入量的减少。

而从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宏观层面探讨节能时,更强调对节能概念的广义理解,即不仅需要强调能源效率的提高,同时也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控制需求的变化。因此,对于国家层面上制定的节能战略、法律、规划及相关政策,都是基于广义节能而展开的。例如:在我国于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明确指出:节能是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7]。类似的条款可以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关于本国节能的法律或政策性文本中找到[8-10]。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即使对节能概念的同一种定义,在分析同一层面上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对象系统时,又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具体内涵。例如:在分析设备或技术性能时,虽然研究者普遍关心的是对其能效的提高,但对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设备或技术而言,制约其能效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往往不同,或是受到其单个元件性能的制约,又或是受到系统集成程度或方式的影响,所以提高能效对于以上两种情况,其内涵具体表现为对单个元件性能的改进,或是对系统集成的优化。因此,针对具有不同类型特征的设备或技术而言,节能概念的具体内涵也不尽相同。

类似地,虽然节能的一般性定义对于各个国家在探讨宏观层面上的节能时是普遍适用的,但必须意识到,对于发达国家和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上述定义的具体内涵仍然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而造成这一差异性的主要原因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因而与之对应的能源消耗产生的机理和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也不尽相同。

上一篇:环境健康价值评估中的年龄效应研究 下一篇:山东省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增长的脱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