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做人”教育

时间:2022-08-31 12:04:15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做人”教育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语文教材所选文章文质兼美,内容本身具有育人作用。语文教学在育人方面有着无以伦比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够融知识教育、能力训练、道德培养、情操陶冶于一体,采取理论灌输、耐心疏导、情感感染、榜样示范、实践锻炼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既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从而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学得做人道理。

如何在语文教学渗透“做人”教育呢?具体途径有三。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这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语文课文中有相当一部分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教育性,教师完全可以通过这些课文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在教学中可以引经据典,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奉行拿来主义。

教师要从语言文字入手,用风格独特的语言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如讲授文天祥《过零丁洋》时,抓住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并联系“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进行重点分析,使学生充分读懂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爱国情怀。古今中外有许多名篇都闪耀着爱国主义永恒的光辉,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形象最生动的教材。如《藤野先生》中鲁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反感,往仙台中对日暮里和水户两地记忆犹新,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最后弃医从文,再联想到“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壮语,一个忧国忧民的高大形象跃然纸上。学生被先生的人格美所感动,从而达到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效果。

文学是人学,文风体现着作者的思想情操和道德风尚。教师授课时不要只从文学的意义上去讲授作家作品,而是要联系学生实际树立人格榜样。比如,讲朱自清时,势必要讲朱自清反对帝国主义侵华政策,宁可饿死也不领“救济粮”的坚贞民族气节和炽烈的爱国之情。这种伟大的人格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成为他们自觉不自觉仿效的楷模。

二、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

如果说通过思想教育渗透“做人教育偏重于“晓之以理”,那么通过审美教育渗透“做人”教育主要是“动之以情”。审美陶冶作用于除语文认识能力以外的其他心理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和个性心理特征,即我们常说的非智力心理因素。

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是文学作品,这为进行审美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发挥作品的审美陶冶功能,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语言、形象、感情,指导学生辨别真假、是非、美丑、善恶,提高鉴别欣赏能力,以饱含情感的“可讲因素”诱发学生感应的心灵,使之在美感共鸣中得到净化,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给语文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宜通过表情范读或指导朗读、生动描述或指导创造性复述、指导课本剧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等方式,以富含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激感,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体会文章中寄寓的喜怒哀乐爱恨等丰富而深刻的感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在讲《背影》一课时,怀着对父爱的深刻体验去动情地讲授。学生们的情绪受到冲撞,好几个学生不能自抑,不止一次地流下了滚烫的泪。此时无声胜有声,我想,不用说教,孝的观念早已深刻在每个人的心底,使孩子们懂得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三、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塑造健康人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目前青少年经不起任何坎坷、挫折,缺乏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为此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磨难教育”、“挫折教育”。在讲授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道理,剖析“磨难”对人成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迎难而进,想方设法克服重重困难,争取最后的胜利,从而培养坚强勇敢、敢于挑战的性格。

在思想教育中汲取完善自我人格的情感力量,但是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才能内化为具体的信念和行为方式,进而形成稳定的性格特征。为此,教师要恰如其分地组织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一个个积极的人格实践的机会。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到敬老院去,帮助老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可以组织学生志愿者到交通路口执勤,为交通安全尽一份自己的力量……元旦晚会,让学生自主策划活动,老师则进行一些辅助的工作,对学生进行监督指导。这样,能提升学生的集体意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值得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重视健康人格的塑造,决不是说可以忽视课堂教学。认真书写、保持书面整洁、高质量地按时完成作业等看似琐屑的小事,同样能塑造学生严谨、求实、勤奋等良好性格。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挖掘“做人”教育的“渗透点”和“切入点”,满腔热情地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把每一个孩子引上人生正路,塑造其健康的人格,让每一个孩子享有美好的未来。

(作者单位:河南林州市任村镇第一中学)

上一篇:情境教育理论在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下一篇:构建高效课堂之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