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时间:2022-08-30 11:50:49

问题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摘 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学生提出问题,这是“问题解决”的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关键词:问题教学法;小学数学;课堂;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3-301-01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好的数学教学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充分进行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核心是注重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注重学生个体的有效参与和学生个性的发展。从情境入手,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统教学方式是以讲授法为主,以教师为主体完成教学活动,问题教学法则要求学生能动性地学习、创造性地学习。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发问的目的,并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问题。下面就结合

一、创设问题情境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本人通过故事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小头爸爸与大头儿子的故事吧。今天林老师再给同学们讲一个有关他们父子俩的故事:有一天,小头爸爸正在书房看书,忽然,大头儿子哭哭啼啼地跑进来,边泣边说:“爸爸,人家小东每年都过生日,可我今年都12岁了,你才给我过了3个生日,我也要年年过生日嘛。”小头爸爸听后哈哈大笑:“傻儿子,不是爸爸不给你过生日,而是因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咦,同学们,你们知道怎么一回事吗?

问题情境的设置目的是要促进思维,而《年月日》这部分知识比较通俗易懂,为了促进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本人用讲故事的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的学习情绪推向一个高潮,在学生的大脑中就会产生很多问题:为什么大头儿子12年才有三个生日?是不是这几年日历上没有这一天?这时学生就会形成想学乐学,同时伴随着的是猜想结果的产生与继续探究的强列欲望。

二、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关键是消除自卑与紧张心理。针对这些情况,我在班上采取分组的方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由于学生年纪小,有时候提出的问题十分幼稚或不切主题,我就让他们在小组内先评议一下:哪些问题比较简单,就在组内解决;大家觉得需要讨论一下的,整理后再提出来。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又能逐渐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主导作用,使学生做到非“疑”不质,是“难”才问,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同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考虑,尤其是关心中下生,鼓励中下生质疑,及时解决他们在学习中碰到的问题。

三、提供善问的机会

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学习的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而且要善问。

1、提供小组讨论的机会,在教材的“重难点处”提问。教师要围绕教材的重难点,创设引起学生认识上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问,通过讨论,启迪思维,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让学生计算下列的算式哪些能被3整除:45÷3= 16÷3= 32÷3 = 21÷3=81÷3= 111÷3= 342÷3= 212÷3=待学生计算完,并对算式进行分组,再组织讨论:这些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这样围绕着教材的重难点,不断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我们的身边处处有数学问题,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所以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和物,就能提出许多数学问题。如:在组织学生参加秋游时,先让学生根据这次秋游的具体情况,拟定秋游计划,然后问学生:在这次秋游活动中,你们能想到哪些数学问题?因为学生对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寻找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3、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后,让学生提问。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动手操作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的兴奋,而且伴随着手与脑的并用,学生的问题意识特别强,这时教师只要稍加点拨,学生就会产生很有价值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会形成问题意识的习惯。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教师可先让学生进行装沙实验,观察等底等高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通过操作,学生就会产生圆柱与圆锥之间的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的疑问?从而探究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

4、教师提供开放题,让学生在异中“问”课后设置开放题,可以促使学生更深层地思考所学的知识,有利于扩大学生思维空间,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学生的思路,开放学生的潜能。例如;在学生学完三角形面积计算后,安排这样的练习题:用三角板画一个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

学生会画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这样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哪么面积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该怎样画呢?这样题目,答案多样性,学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我们作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研究教学方法,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在课堂解决自己所发现的问题,还要加强引导,让学生不断挖掘问题。应重视引导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和发现延续到课尾,让学生再提问题,以便课后进一步地去探究、去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上一篇:导学案的写法 下一篇:浅谈物理分层作业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