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渗透 点润生命

时间:2022-08-30 11:27:22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语文是进行生命教育有效的载体之一。笔者根据实践,认为通过语文教学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树立学生的生命意识,提高生活质量,提升生命境界,本文试着根据非优质生源学校学生的特点探究一些在语文教学中切实可行的策略。

[关键词] 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 策略 非优质生源

一、为何要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家庭教育方式欠缺科学,生源都是民办小学或是周边公办小学的中下生。因此学生有如下特点:

a、学习基础较差;

b、学习习惯较差;

c、学习知识面较窄;

除了这些,我还注意到他们人文素养缺乏。归根到底,就是没有很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懂得关注世界、关注社会、关注自然、以及关注自己。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包含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教育。所谓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种提升生命质量、获得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笔者认为在我们非优质生源学校的学生当中这种人文生命的教育尤为重要。

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

(一)阅读教学中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生命教育

1.诵读美诗文,于赏析中熏性情

初中语文新课程所选录的许多课文都不同程度地含有对生命意识的体验与思考,处处蕴含“生命情感的信息”。其中有很多的美诗文,如诗歌《理想》、《在山的那边》《华南虎》、散文《春》、《济南的冬天》、《三峡》、《行道树》、《紫藤萝瀑布》、《散步》、《谈生命》等等,我们在教学时可以多诵读,通过诵读来熏陶学生的性情,为提高人文精神打下基础。

如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春》时,首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体会,然后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说出在学习课文内容和表达方面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使学生学会如何去发现美、欣赏美,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

2.品析语句,于理解中明哲理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句子彰显浓厚的生命意识,理解了这些句子,我们可以很好地把握作者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如《紫藤萝瀑布》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行道树》中“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散步》中“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故乡》中“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等等,我在教学这些课文时,会多放一点点时间让学生慢慢品析,细细咀嚼,领会深刻的内涵,明理明智。

3.感知人物形象,于审美中知人性

教材中有许许多多的个性鲜明、有着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我们要充分挖掘并发挥他们对学生的人格影响力量。如:花木兰的孝顺美丽、智勇双全;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为国;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刚勇;韩麦尔先生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崇高的生命我们会仰望,而平凡的卑微的生命我们也要尊敬。像学了《老王》,学生见到给自己家送报、送水的工人时会报以亲切的一笑;听到下岗工人沉重的叹息,看到建筑工地农民工沧桑的脸庞,他们的心会充满怜悯情怀。一学生在作文中写道:“在对他们艰辛的同情之外,我更有了一层尊重。他们的劳动虽然廉价,人格却不低贱,相反,他们用艰辛而正当的方式珍视着旁人看来可能是卑微的生命。”

的确,我们要创造语文教育美,与学生一起,共同寻找和感受闪耀在作品主人公身上的情感之美、人性之美,达到教育学生、美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而有的文学形象,我们则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要善于从多角度去理解,才能更立体地体悟到真实的人性。如教授鲁迅的小说《故乡》一文,我并没有停留在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和“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上,而把它上升到尊重生命伦理的层面;“杨二嫂”这一人物不定格为“可笑可悲”的小人物,而继续挖掘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同样是鲁迅的小说《孔乙己》,在很多人看来,鲁镇上“短衣帮”只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一个标志。实际上,我们从生命伦理这一角度分析,则不难了解到“短衣帮”对“孔乙己”所持的冷漠和嘲笑的态度,无疑是促使“孔乙己”走向死亡的催化剂;而现在我们的身边还有大量的这种人的存在。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分析和讨论,学生们会受到强烈的情感和道德的震撼,他们会反思自己和他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形成尊重生命伦理的意识,善待自己和他人生命。《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关于对于勒的评价,对菲利普夫妇的评价,我们要看到人性的复杂,人活着的无奈。这是真实的人性,这些,要培养学生根据文本,从多角度的分析,揣摩,这对于学生正确认识评价自己及他人,形成正确人生观是有很大帮助的。

4.质疑讨论,于碰撞中悟生命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学习的动力。在阅读中进行激疑、设疑是促进理解的有效策略。我的学生对生命这种话题的理解是不易的,但是如果是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探究的话,那么就可以从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理解才深刻,才是自己的“真知灼见”。

曾经,我在教学《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时,由《送别》歌曲导入课文,让学生默读课文获得整体感知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调动学生相互质疑的环节。我问:刚才大家都谈了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下面能不能再从这些事件中找一两个问题考考你的同学呢?同学们先考虑几分钟,然后把自己的问题拿到小组交流。简短几分钟小组交流后,学生纷纷提出了问题。除了问一些关于爸爸形象的问题,其中也问到关于我“成长”的过程的问题,如:“我得知爸爸去世,为什么还能那么镇定自若?”通过同学讨论解疑,同学们懂得了,是爸爸以前的严中有爱的管教,是平时爸爸对我独立、勇敢的性格进行有意识的锻炼,所以在老高告知我这个噩耗时,我觉得自己“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那是一种责任,是面对人生的顿挫的一种淡定。

在学习《土地的誓言》时,我联系时事,让同学们讨论:对于日本发生的地震和海啸,你有什么看法?问题一出,同学们已经按捺不住七嘴八舌地说自己见解,我说:“请大家有秩序地发表微博。”同学们哄一声笑了之后,一位男生首先发言:“他们该死!”随之一些数落日本人侵华罪行的声音纷至沓来,突然另一个男生说:“我看到汶川大地震时日本救援队队员奋不顾身地挖石刨土抢救生还者以及对死者真诚哀悼时的照片,我觉得日本这次地震还是值得同情的,如果是该死,是报应,那我们汶川地震也是了?”接着另一个女生也说:“日本当年的罪行是不可原谅的,我们不可以忘记国辱,但是那是政府的行为,民众无罪,这次灾难使得很多日本人民家园毁灭,无家可归,我还是很同情他们的,希望他们快点度过难关。”突然间,刚才的声讨日本的喧哗声停止了,课室安静下来,有几个同学似乎脸有些红了,其他同学似乎也在沉默着、思考着,我想此时此刻,他们一定是在思考大自然、思考人类、思考我们该怎样看待生命。

在我的课堂中,我经常地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来质疑解惑,或是让他们的思维互相碰撞,擦出激烈的火花,我深深感觉到,这样的感悟才真实,这样的感悟才能内化到学生生命的血液当中。

5.比较阅读,于辨析中见深刻

教授七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时,我就采用比较阅读法,让学生找出这两篇文章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领会了文章,知道相同地方是:都是由两个小小的生物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态度是积极的。不同在于:《蝉》对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长短,都要积极面对,好好活着,文章阐发的态度是隐喻在蝉的生命意义当中,没直接表白;而《贝壳》则是很明确的表明我要怎样做:认真的,仔细的,一丝不苟的活着。这样一对比,既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又让学生懂得卑微的小生命如何安身立命,如何选择自己的生存方式,让自己短暂的生命实现最大价值。这样在辨析对比中学生更能深刻地领会作者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从而也思考了应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的问题。除了这些直接写对生命看法的文章外,还有很多间接透露生命意识的文章也可以拿来对比,如通过《背影》、《我的母亲》、《金色花》的比较,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思考;通过《小石潭记》、《三峡》、《岳阳楼记》的比较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习惯,激发学生热受大自然的情怀;通过《愚公移山》、《香菱学诗》的比较,学习坚持不懈、终有所成的拼搏精神,懂得树立坚强的意志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二)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1.引导学生贴近生命,体会生命的力量和多姿多彩

生命问题是一个广泛的题材,它可以是自己的生命状态,也可以是周围的生存环境,还可以是自然界的那些小生命的生命过程。我们还要提倡学生更多的去接触大自然,鼓励他们观察自然植物,关爱家中的动物,考察一般生物的生命过程,然后写成文字。如此这样坚持写观察周记。既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能从中体会到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爱。一位学生通过对一条毛毛虫吃力地爬树,由于树干太滑了,爬不上,然后去附近的沙堆里翻滚,使自己身体沾满沙子,然后再去爬,最终爬上的一小事,写了一篇题为《毛毛虫的顽强和智慧》,颇有趣味。

总之,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思考自然,社会,人生,在思考中,由肤浅逐步走向深刻,由贫乏逐渐走向丰满。

2.以生命话题进行练笔

非优质生源学校初中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比较肤浅,所以我们更要在作文中提供机会,让其感悟生命的情感,让其在生活中时时关注自己的生命,关怀别人的生命。写些贴近生活的真情实感的、有生命认识的文章。我曾经出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在广东龙门南昆山旅游区,有一道菜叫生吃猴脑,据说可以“滋阴壮阳”,客人围桌而坐,中间挖一个洞,一只生龙活虎的猴子被主人牵来,脑袋从桌子中间露出来,主人拿锤子往猴头一击,顿时脑浆喷出,猴子惨叫一声,客人马上拿勺子接来喝。据说这道菜可以“滋阴壮阳”,人类属于大地,但大地不属于人类。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但是人类却视生命为草介,残害生灵的现象触目惊心,甚至对待人类自己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九一一”事件中,多少无辜的人葬身火海,伊拉克的汽车爆炸事件一天不发生才是新闻,每天跳楼割脉上吊投河吃安眠药更是不计其数。

请以“生命”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

这样,通过写作训练,潜移默化地把生命教育滋润到学生的心田,能让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珍惜亲情,关爱他人;在受到挫折的时候,能勇敢自信的面对,提升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3.写课后感,读后感

在《走一步,再走一步》读后感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就如一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只要勇敢地跨出第一步,那么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

我在上学校公开课《散步》后,见课堂上学生能够与文本、与作者、与老师产生共鸣,马上抓住这一契机,趁热打铁,布置学生写课后感,学生即便文笔不算很好,都写出了很多发自肺腑的对生命的感慨。如写到:“我们要善待生命”“家,是我们玩耍、嬉戏的乐园,里面承载着无数的欢乐,即使有不满,有矛盾,也应该陪伴家人走下去,笑下去。”“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私的,我们要珍惜这比天高,比地厚的恩情,长大后一定要报答他们”……更令我吃惊的是有一位父母离异的女生,本来很憎恨妈妈一走了之的无情,居然袒露自己的心扉写到:“我选择了感激,感激她(妈妈)给予我生命,给予爱,我绝不会让现在身边的爱再次溜走,我会好好珍惜和爱护它。”所以,学生是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他们身体内也涌动着丰富的情感,因而我们要抓住契机进行练笔,让他们思考自己,思考人生,提升学生对生命内涵的认识。

笔者知道,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还有很多好的方法,但无论如何,帮助学生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们的学生基础差,人文素养不高,但他们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们的生命也涌动着激情的因子,只要我们适时渗透,孜孜不倦,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能成为点化和润泽他们心灵的亮光,使得他们生活温馨而丰富,生命健康而高尚!

上一篇:质量为本 特色立校 润物无声 下一篇:教育,请从尊重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