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分明,取长补短,适时适度

时间:2022-07-31 08:00:58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已被广泛应用。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倡导“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北师大何克抗教授解读时说“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后,实际上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我们也看到了很多老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作了许多大胆的尝试。但,凡事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从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硬、软件条件看,我认为信息技术目前还仅仅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且将来也不会改变其工具性的本质。

学科有学科的特点,下面我就结合小学数学,谈谈应用信息技术于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概括为12个字:主次分明,取长补短,适时适度。

一、主次分明,教师主导地位不容改变。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恰当运用信息技术融入学科教学,改变了小学数学传统教学中仅依靠课本、尺子、粉笔等工具,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的人文情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过程,大大提高教学容量和教学效率。

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必须贯穿始终,不容改变。教师是教学情境的创设者,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指导者,学习工具运用的帮助者,协作学习的组织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任何技术应用于教学只能对教育教学起辅助作用,任何时候技术都取代不了师生的言谈对话与情感交流,取代不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取长补短,传统媒介的功能不容忽视。

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给课堂注入了生机,但是,一些传统的媒介,几经时间的考验证明,确实行之有效的,我们仍然要保留。通过多媒体展示,可以大大节省教师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练习的容量。但是,节省时间,增加容量,未必就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如,有的老师因为有了多媒体展示的便捷,便忽视了板书作用。忽视了板书重现能力强,可以随写、随增、随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然闪现的灵感也能够及时地得以展现的优点。再说,学生的认识、理解、接受知识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比如,一道数学题的分析推演,如果教师亲手在黑板上“缓慢”的推演计算,学生可以跟上老师的思维,循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如果老师只通过多媒体快速演示,一味加快教学进程,忽视学生接受能力,也就达不到教学目的。而且,多媒体展示的预设性和固定性则限制了教师创造性劳动。黑板板书展示的优点,有时是多媒体不能比拟的。

多媒体信息资源具有跨时空的优点,能把多姿多彩的生活情景带入课堂,能将书本上没有介绍的信息链接给学生,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但是,文字也同样精彩。新编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适时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文本,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媒体。

多媒体教学,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教学服务,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媒介,包括传统的教学媒介(黑板展示只是其中一种),取长补短,不必一味求新,而忽视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

三、适时适度,合理安排一节课中多媒体的应用。

所谓适时,就是在一节课中如何安排时间,把握契机,展示多媒体,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适度,就是在一节课中如何合理安排容量和难易度。适时适度,说来容易做来难!

适时,要把握好时间节奏。小学生课堂上有意注意持续的时间很短,一般在8到10分钟时间,如果时间一长,学生就容易产生疲倦,出现注意力分散。我们要抓住这一规律,适时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越性刺激学生,吸引学生,创设新的兴奋点,激活学生思维动力,可以使学生继续保持最佳学习状态。我们听课的时候常常会碰到有的老师刚上课时情境导入,课堂活跃,但没有把握好时间节奏,到后半段则步履维艰,最后草草收兵。

适时,还要把握好时间长度。我们的教学都在白天进行,而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环境一般要求暗一些,学生在校暗的教学环境中接受的大容量的信息,笔记困难,长时间面对屏幕的高光,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不利用眼卫生,而且大脑皮层也易于困倦。所以展示时间一般不宜过长。

适度,要根据学情,根据多媒体素材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如果多媒体运用不当或过度,则不但达不到预想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成为教学的干扰源,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如有位老师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这样安排:先设疑,能否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办法,把梯形也转化成为已学过的图形计算它的面积呢?引入新课后,先让学生看书自学,怎样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观察多媒体展示的素材:两个重合在一起的、完全一样的梯形,将其中一个先绕一个角旋转180°,再沿着一边向上平移,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由于图像逼真、动感强,图、文、声、像并茂,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观,且拼合的过程清晰地展示在屏幕上,印在学生脑海中。再让学生拼、摆自己准备学具,然后分小组观察、讨论、完成以下填空:

①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 ),高等于( ) 。

②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 )。

③梯形面积可以怎样算?

我们回顾他设计的整个过程:设疑――思考――媒体展示感知材料――观察、思考――小组协作、交流――总结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整个意义建构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借助媒体提供的素材,积极进行探究,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整个教学设计做到适时适度,没有滥用多媒体。这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

总之,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教学设计,决不能搞华而不实的形式。能不用的或可用可不用的“声、光、影”一定不要去用,一切要以服务课堂教学为目标,以教学实效性为准绳。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基于信息技术的高中数学探究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