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53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1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for freshmen's adapt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causing the attention of majority of education workers. The paper constructs trinity's freshmen adaptability education system engineering integrating with perfecting work system, carrying out five projects counselling and taking four feasibility measures to help freshmen better pass adaptive phase.

关键词: 大一新生;适应;工程

Key words: freshmen;adapting;engineer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5-0231-03

0 引言

大学阶段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大一又是四年的关键,大一能否顺利度过适应期,不仅关系到大学四年的发展,而且对大学生毕业以后适应各种环境、处理好人生道路上遇到的问题等都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构建大一新生适应性教育系统工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关研究表明,大一新生适应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因独立生活不适应产生焦虑感;因人际关系不能适应产生孤独感;因中学的优势消失产生自卑感;因理想化与现实性落差产生失望感;因学习不适应产生苦闷感;

因奋斗目标不明确产生迷茫感;因学校管理制度不适应产生空虚感等。针对大一新生适应突出问题,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不应该,也不可能是零散进行的,而应该建立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特点的集组织机构、教育内容、可行性措施三位一体的新生适应性教育系统工程。

1 完善工作体制,提高教育覆盖率

新生适应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学校、院系、学生“三位一体”的工作体制作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和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要制定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整体方案,对学院辅导员、班主任、学生骨干等分层次进行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列培训,加强工作的指导与落实,提高工作的科学性和时效性。

各学院(系)学工办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指导下,主要负责组织本院(系)的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指导本院(系)的班主任和学生社团开展有关新生适应性教育方面的活动。

学生骨干队伍开展朋辈宣教。学校在学生团体(主要是高年级)中招募和选拔一批学生骨干作为“阳光志愿者”,各班设有心理委员,心理协会设有朋辈咨询员,他们皆以朋辈的身份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宣传活动,以助手的身份协助老师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助人自助的作用。

以上这三支队伍互相配合、互相支援、有机结合,形成了涵盖学校、院系、班级、社团在内的完整的工作网络和体系,增强了教育的辐射广度和强度,使每一位新生同学能得到及时有效地指导和帮助。

2 开展专题辅导,强化教育针对性

2.1 加强学习指导,使新生掌握大学学习方法 通过举办专业讲座、学术报告、新老生学习交流会等活动,指导大一新生认清大学学习特点,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提高其自主、独立学习的能力,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要加强专业知识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从而安于专业,愿意钻研,实现及早主动地适应大学的专业学习。还要让学生懂得专业学习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在专业学习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2.2 加强职业规划教育,帮助新生及早确立新的奋斗目标 职业生涯规划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因此应指导大一新生新生从入学开始,就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兴趣、爱好等,给自己尽早进行明确定位,克服“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松劲心理,结合自身的实际,确立自己在大学阶段的各级目标,包括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要指导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与方法。

2.3 加强人际交往指导,帮助新生建立新的人际网络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新生有效地应对新生活改变导致的种种压力,顺利地度过适应期。要指导新生掌握人际交往、人际沟通的技巧,如交往要主动,要真诚、讲信用,学会谦让,积极关心别人,学会赏识与赞美,善于倾听,摆脱以我为中心倾向,对一些不拘小节的人,要学会容忍。与同学发生不快和矛盾时,应通过换位思考来冷静处理。要关心热爱集体,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人就有了支持的力量,心情才能愉快。

2.4 加强角色适应指导,帮助新生超越自卑,拥抱自信

指导大一新生正确进行角色定位,逐渐接受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的事实,适当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对于自己的缺陷要进行合理归因,分清哪些是环境的变化或自己基础薄弱造成的?哪些是自身能力所致?在看到自己不足的同时,要树立克服不足的信心。要学会正确比较,恰当地正确认识、评价自我,扬长弃短。

2.5 加强情绪调适指导,帮助新生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大一新生在适应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防止长期被负性情绪所困扰,应教给他们情绪宣泄的有效方法,如合理认知、向他人倾诉、哭泣、运动、转移注意、升华等,使新生及时、适度、合理地宣泄负性情绪,从而获得心理平衡、恢复正常心境。

3 采取可行性措施,提升教育实效

3.1 抓好新生入学教育,上好新生适应性教育第一课 及时开展新生思想状况调查和新生心理状况普查工作,把握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种种表现,全面掌握每一位新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度过适应期。要明确入学适应的重要性,要将入学适应的指导贯穿于入学教育的全过程,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大学,熟悉大学环境。比如,通过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为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指导,不断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态度。授课教师和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辅导,引导学生适应大学学习,树立远大志向。另外,还可以安排一些思想进步、有热情、综合能力强的高年级大学生作为辅导员助理,协助辅导员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或者请一些社会阅历丰富的高年级学生举办讲座、沙龙等,介绍他们的经验,为新生更快地度过适应期提供借鉴。

3.2 加大宣传力度,积极营造浓厚校园文化活动 充分利用网站、校报、广播站、电视台等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新生适应基本知识,开辟新生适应教育专用宣传栏。每年九月至十月,举办以新生适应为主题的心理健康宣传月活动,帮助新生更快更好地度过适应期。通过宣传展板、专题讲座、心理沙龙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校园活动是帮助新生适应新环境的有效载体,恰当地开展一些积极、健康、向上的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接纳,通过活动也可以拉近学生的距离,增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活动中还可以产生一支既有群众基础又有工作能力的学生干部队伍,为学生工作的开展架起一座桥梁。同时,可以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挥特长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在此基础上,还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们充实自己的大学生活,让他们感到大学校园不是象牙塔,而是一个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3.3 创设“多层辅导体系”,提升辅导效果 大学新生的适应问题不是个人独有的,是成长中的一段经历,它具有相似性、普遍性和暂时性特点。因此,创设多层辅导体系,以团体辅导为主,个案辅导为辅,朋辈辅导为重要补充,既有利于发挥团体辅导的经济性、参与性的优势和朋辈咨询助人自助优势,又可以重点关注个案,因材施教[2]。

3.3.1 大力开展团体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解决大学新生入学适应问题可以采用的有效方法。大量研究证明:团体心理辅导可以改善成员入学适应过程中的精神症状;可以帮助新生了解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有助于新生获得新的社会支持,提高个体的安全感,形成积极的交往体验和交往品质;可以帮助新生明确大学学习的特点与规律,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新生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与职业兴趣,进一步明确自己学习、生活与职业的目标,帮助新生制定具体的学习计划与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新生缩短入学适应的时间,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3][4][5]。

新生适应性团体辅导可以以班级为团体进行,如“相亲相爱一家人”、“走过分水岭”、“新生活、新起点”等。也可以针对新生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带有共性问题分不同团体进行辅导,如“学会学习”、“我的未来不是梦”、“拓展你的人际关系”等。

3.3.2 扎实推进个别辅导 团体辅导可以解决新生较为集中的适应问题,而个案辅导一般是“补救性”或“治疗性”的,通常是学生意识到自己有不适应问题,但无法依靠自我调节加以克服,因而主动前来请求帮助。教育者要根据个案实际情况,制订相应辅导方案,提高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提出解决问题的技巧,纠正新生不良心态,从而防止问题重现。

3.3.3 积极推广朋辈辅导 与专业心理咨询相比,朋辈辅导具有鸿沟小、防御低、共性大、互动强等特点,它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大学生生活之中,可以有效缓解现实中对辅导人员的需要,具有较高的实践价值和推广价值。

由于朋辈辅导员本身就是一名普通的学生,他们与新生同处于一个年龄阶段,有着相同的生活环境,相近的成长经历以及相似的知识背景,曾体会和感受过新生的心理困扰,与新生有更多的共同语言并容易与之产生共情,从而能够及时地触及新生内心的实际问题,为及早发现和诊治新生心理疾患提供信息和帮助。

新生朋辈辅导员的选拔,主要由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心理协会朋辈咨询员和各班心理委员组成。通过分层次培训使他们掌握团体辅导、朋辈辅导、心理素质拓展活动等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朋辈辅导工作队伍素质,使新生适应教育工作的触角真正深入到同学中间[6]。

3.4 实施新生助跑“六个一”工程,强化落实 新生助跑“六个一”工程,即指导新生阅读一本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编印的新生适应知识手册,安排聆听一场适应性讲座,组织一个“走过分水岭”班集体团体辅导工作坊,开展一次心理普查、组织一次新生适应主题班会、进行一次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实施新生助跑“六个一”工程旨在全方位、立体化对新生进行实用性教育和帮助,强化实施落实,帮助大一新生成功渡过适应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为四年大学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新生助跑“六个一”工程的实施,要抓好组织指导与检查督导,防止走过场。要坚持短期教育与长期教育、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教师教育与学长教育、引导教育与自我教育、日常教育与生活关怀相结合,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团学活动、发展规划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和学习型社区建设等,帮助大一新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端正心态,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更好地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蔺桂瑞,杨芷英.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人生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于晓波.高校新生适应问题及辅导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48-50.

[3]叶玉清.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新生适应入学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2004:43-44.

[4]吴凯,葛利云.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新生适应期的运用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2:(15):159-160.

[5]鄢呈玥,蒋宇.团体辅导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初探[J].社会心理科学第22卷总第89-90期.2007年第1-2期 总第238-239页.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2

【关键词】高校;学前教育;参与教学模式

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普遍的提升,社会大众逐渐开始认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进而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幼儿教育工作者能够真正担负起幼教工作的重要任务,为幼儿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紧密结合当前高校教育形势,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调整和改革,进而根据新时期学前教育需求探索更为科学的教学模式,对学生实施高效教育和引导,真正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唯有如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效果才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高校学前教育工作的开展也才可以为社会学前教育工作的发展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保障,促使我国学前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1.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参与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策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社会积极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的重要阵地,因此我国幼儿教育事业要想获得的更好的发展,就应该结合时展需求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逐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设更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保证高校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进而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1]。而参与式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将其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能够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也会得到逐步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因此,十分有必要将参与式教学模式应用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践中,对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下面本文就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策略进行分析。

1.1参与教学模式的分组应用策略

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适当的应用分组教学模式应该适当的坚持组间同质和组内异质的方针原则,最大限度的追求学习小组内部的互相帮助和团结协作,促使课堂教学的内在驱动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在具体操作方面,学校可以结合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未来发展潜力以及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团结协作能力,适当的在小组中进行选拔,设定6-10名小组长。同时,学校还应该按照前一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效果由教师实施科学的分组,保证分组的科学性和合理性[2]。此外,在完成分组后,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内成员的男女比例以及性格和学习能力等,在学生同意的前提下,对不同小组成员之间的搭配组合进行适当的调整,进而有效保证每一位同学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得到显著的提升。在此基础上,教师为了保证小组教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还应该对不同小组学习情况加以观察,进而结合学生的成长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大限度的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小组学习过程中,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为学生课堂参与效果的发挥提供坚实的保障。

1.2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小组答题教学策略

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每一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促使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教学指导下获得全面的发展,进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一定的力量,高校在积极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还应该结合参与式教学需求设定相应的小组答题标准,为参与式教学模式中小组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一,要求抽到相关题目的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能够迅速起立,面向教师或者黑板回答问题,答题完毕后自觉坐下[3]。其二,教师应该注意要求答题者吐字清晰,使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并且要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够清晰分辨答题内容。其三,在讨论环节中教师应该适当的组织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保证交流效果,促使小组合作学习作用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激发。其四,教师可以将问题设定为必答和抢答两种类型,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选择特定的题目类型,要求学生按照教师的引导回答问题。其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发现大量的学生针对同一问题进行抢答,则可以要求学生在抢夺答题主动权的过程中大声喊出自己的号码,由教师判断抢答者,保证小组合作教学能够顺利开展。其六,在同类型抢答问题时,学生已经参与抢答活动并承担答题任务后,则不能够参与第二次抢答,尽量给予不同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其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如果需要适当的绘图或者使用教具,则可以要求学生加以演示,并且保证演示过程清晰合理,能够对其他学生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唯有教师按照上述要求合理组织小组答题教学活动,参与式教学模式下小组答题教学策略的作用才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才得以逐步强化,有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2.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程序

基于参与式教学模式的特点以及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需求,高校要想在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对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流程加以明确,就应该综合分析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际应用方式和应用效果等,促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一般来说,基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需求,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应该坚持以下流程,促使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2.1借助全面导入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教学情绪和情感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来说,学生只有对某些学习内容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4]。这样,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就能够及时发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将这种乐趣引申为自身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引导学生逐步进行更为深入的学习,实践研究证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教学效果远远高于传统消极被动的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应该重视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全面探索故事导入、情境导入、表演导入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广泛参与的目的,为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2.2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教师为了有效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创设良好的教学条件,为学生营造能够促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激发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这样,学生在良好教学情境的刺激下,自身思维能力和拓展能力也能够得到全面的强化,对学生未来全面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2.3适当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接受教师的指导在小组内进行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对学生未来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化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该针对本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尊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将学生合理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进而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选择性的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使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进行充分的沟通和交流,保证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逐层次进行深入的学习,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2.4全面落实课堂反馈,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实践中

以学生为主体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应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结合小组合作学习进行深入的沟通和交流,进而取得良好学习成效的教学活动。因此在应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为了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效果,对学生实施科学的指导,教师在组织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还应该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总结,并注意将总结结果及时的反馈给相关学习者,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对学生下一步学习实施科学的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取得更好的参与效果[5]。同时,教师也应该对课堂反馈信息进行科学的利用,及时对自身教学成效加以检测,并基于教学反馈中发现的问题对教学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促使自身教学效果得到逐步的提升,为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质量的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唯有如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者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够亲身感受到参与学习的快乐,进而不断对自身学习潜力进行充分的挖掘,为学生在未来获得更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3.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期基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校要想保证自身所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就应该积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不断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优化调整,积极探索更为科学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全面的激发,为学生良好学习成效的获取以及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幼教人才。

【参考文献】

[1]彭海蕾,刘莹.中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比较[J].学前教育研究,2012(2):49-54.

[2]万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4(5):83-87.

[3]付云霞.参与式教学方法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堂上的应用[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377-377.

[4]熊娅莉.探析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引进幼儿体智能课程的实践意义[J].华章,2014(9):232-232.

[5]曾平生,曾会英.面向农村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合作伙伴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才智,2014(10):55-55,58.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3

一、当前大学新生特点

(一)思想特点

当前大学新生入学年龄大都为18岁左右,且大多数为独生子女,许多大学新生有着较为鲜明的群体特点和思想特点。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各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他们喜欢独立思考 自我意识强烈, 主体意识浓,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 在学习上不轻信,不盲从,敢于发表个人的见解,表现出强烈的思想独立意识。

(二)生活特点

当前大学新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很多新生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更加依赖网络,网络对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

二、大学新生入学所面临的适应问题

(一)环境、生活方面的适应

进入大学,生活环境有了很大变化,很多新生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离开家(部分学生可能还是第一次住校生活),开始真正的独立生活,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要开始学会独自处理。如今高校基本上都面向全国招生,每年九月,来自天南海北的新生进入大学,在环境、生活方面的适应问题不可避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存在对学校所在地生活大环境的适应问题。比如对环境气候的适应、饮食习惯的适应、民风民俗当地方言的适应等;第二,存在对大学学校生活小环境的适应问题。现代很多大学往往占地几千亩,校园面积庞大,在庞大的校园里,各类学习、生活服务等设施需要尽快熟悉。比如熟悉校园的地形,教室、图书馆、商店、操场、体育设施在什么地方,食堂什么时候开饭,澡堂在什么位置,甚至学校有几个门等。第三,存在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上的适应问题。高校培养学生目标之一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而习惯了以家庭为中心和中学教育管理的大学新生在面对即将开始的大学教育管理服务模式上肯定需要逐渐去适应。

(二)专业、学习方法方面的适应

在专业适应方面,很少有同学所学专业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很多大学新生的高考志愿选择是根据父母老师或者亲友的意见填报的,或者因为成绩不理想被调配的,或者理想中对该专业的认识与现实中该专业的实际存在差距等情况,造成或者认为所学非所爱。在学习方法上面,大学新生入学前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新生对大学课程的学习上、专业课程的方法上、自我学习安排上都还不熟悉,并且缺少大学所要求的自主性学习意识。

(三)人际交往方面的适应

当前大学新生独生子女较多,随着生理年龄的成熟、突然消失的升学压力和日益发达的网络的影响,一些大学新生面对缤彩纷呈的大学生活不知道如何来安排,面对全新的人际交往不知道如何去处理。比如师生关系,“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学生要学会做自己的老师。”因此,除了建立良好师生的关系外,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关键。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

(一)教育与校史校情教育

军训,大学新生入学第一课。军训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通过对大学生进行军事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因为“当下中国的大中小学,体育锻炼简直是难得的奢侈。在小升初、中考、高考 ‘三座大山’的压迫之下,学生们的时间被排的满满的课程表、做不完的作业、频繁的考试以及一个个补习班所占据,哪来的时间做运动?”其次,军训可以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并使大学生形成坚毅的意志品格。在军训过程中,新生认识他人,了解自己,学会与人相处,学会集体生活。身体健康是精神健康的基础,身体健康了,才能很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对于校史校情教育,新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多少会有一些对所读高校的了解,但不系统也不完整,因此有必要对新生进行这方面的系统教育,加深新生对学校发展历史和发展阶段情况的了解。比如通过开设校史校情教育专题讲座,参观校史陈列馆,带领新生游校园等。

(二)教育与防盗防骗教育

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很多人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在进入大学这种半开放的小社会当中,安全意识、防盗防骗意识较差,往往容易受到伤害。因此安全教育和防盗防骗教育势在必行。比如通过校园安全知识讲座、请民警进校园讲解防盗防骗专题知识、组织学生学习大学生安全知识防盗防骗教育手册、组织安全教育主题班会活动等措施提醒学生在校生活中应注意的有关事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自我防范和保护的意识。

(三)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是大学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环节,思想品德教育主要包括爱国爱校教育、校纪校规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诚信教育等。比如通过新生开学典礼、升国旗仪式、军训阅兵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爱国爱校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学习校纪校规手册并组织校纪校规知识竞赛或者考试等对学生进行校纪校规教育;通过开设当前国际国内热点问题或者突发事件的专题讲座等引导学生对当前形势政策有一个准确的理解;通过“三风建设”主题班会等措施促使学生诚信考试诚信做人。新生入学后,因为各方面的适应问题,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心理适应问题,从新生心理特点出发,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通过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建立新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方面的课程;举办有针对性的讲座或者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

(四)思想教育与学习方法教育

由于受家庭、学校和个人等因素的影响,新生入学后普遍存在专业思想问题和学习方法不适应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是专业选择问题:所学非所爱;也可能是专业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缺乏认识和了解。针对这些问题,一方面要通过开展专业思想教育专题讲座,应该包含本专业培养方案、职业规划、就业方向等方面的内容,使新生对本专业有全方位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新生转变学习方法,使新生认识到“苦高中,耍大学”的思想是要不得的,完全照搬高中课程的学习方法学习大学课程也是行不通的,可以通过邀请高年级同学对新生进行学习经验方面的交流,鼓励新生探索适应自己的大学学习方法。

四、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要保证入学教育的连续性、具体性和实效性

入学教育本身是一种教育,教育的有效性往往需要细水长流,慢慢浸透,方可达到预期效果。各高校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都有一定惯例,目的是为了使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但是各高校对入学教育时间倒是没有统一,但大都集中在入学两周、一个月或者第一个学期。入学教育活动一般从新生报名截止次日即开始展开,军训期间,疲惫的身心加上各种各样的入学教育活动,时间紧,任务重,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军训结束第一学期往往课程安排较多,且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类入学教育活动较多,不可避免地对新生的学习节奏和生活适应方面造成影响。因此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由学校统筹安排、统一部署,在时间上可以跨度为第一学年,没有必要全部都在第一学期内完成,并保证各类入学教育活动安排的科学性和连续性,在教育形式上要进行具体而有感性的教育指导而不是笼统地说教,让入学教育的内容不断渗透进新生的身心意识,不断提高新生在大学里的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地融入大学生活,实现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二)设立学生生活寝室辅导员

当前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较差。设立高年级同学寝室辅导员制度,从高年级同学中抽调一批能力较强的同学对新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辅导,让新生从其已习惯的家庭生活尽快向校园集体生活的转化,学会独立生活以及与他人共处。也可以设立学生生活辅导员,但与在每个新生宿舍设置高年级同学寝室辅导员相比,高年级同学对新生在生活方面的指导往往更为有效和实际一些,但这也离不开并对高年级寝室辅导员进行新生生活指导方面的相关培训。

(三)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曾说“没有良好的礼仪,其余的一切就会被人看成骄傲、自负、无用和愚蠢。”由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原因,当前很多大学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礼仪知识教育,多数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再加上一些父母过于溺爱,对子女的礼仪教育也就不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一切以考试成绩为标准,“学校仍然把升学率放在学校发展的第一位,基本没有开设礼仪方面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在当前经济迅速发展、多元文化盛行,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在礼仪教育方面的受到传统道德的约束在不断地弱化。新生进入大学以后,就必须融入这个半开放的小社会,在这个小社会里面,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能否树立积极的个人形象,而当前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很少会涉及礼仪教育这方面,而往往是让大学生在大学生活中自己去学习(如选修)和体验。如今许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求职等方面受阻,与人沟通不畅,恰恰凸显了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缺位。礼仪教育关系着学生能否形成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因此应该把礼仪教育作为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要建设专业化的学生工作干部队伍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概念界定

所谓大学新生是指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活的基础阶段和适应阶段。大学生活与高中生活是截然不同的,这两个阶段里的学习环境、人际交往、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别。

大学生的适应性,是指大学生随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的特性和生活方式的能力,是个体在现实生活环境中维持一种良好的生存状态的过程。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指高校对大学对新生所进行的适应大学环境的一系列教育活动的统称,目的是促进大学新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身心理状态及行为活动,以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环境。

模式即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因此辅导员工作模式可以定义为: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中, 辅导员针对一个或一类主题和情境所形成的以理念、目标、路径、方式为主要构成要素的教育与辅导样式。

二、大学新生不适应的表现

为了进行此项研究,笔者特设计了大学新生现状调查问卷,调查于大学新生入学后两至三个月间进行,选取2011级新生150名,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43份。问卷涉及大学新生适应性及生涯规划方面的问题。经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当今的大学新生存在严重的不适应状况,具体表现如下:

(一) 环境适应不良

在问卷中“你觉得最苦恼的方面是”,19%的受访者回答“离开熟悉的环境,感到孤独寂寞”。大学新生离开父母,来到异地他乡独立生活,没有父母的呵护,凡事都要自己安排,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经历的学生无非是一个考验。依赖性与独立性的反差造成他们对以往生活留恋,对新生活方式难以适应。这种情绪长期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学习适应不良

在问卷中“进入大学后你遇到什么问题”,55%的被调查者回答“学习问题”。在问卷中对“大学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方式,是否使我学习起来很费力”问题其中35%的被调查者回答“是”。由此可见,大学新生存在严重的学习适应不良。学习适应不良主要发生在两种学生身上。一是学习目标不明确、自我控能力差的学生。二是对专业不满意的学生。在问卷中“你对所学的专业是否了解一题”回答“很了解”的很少,“了解一点,但不多”的占70%多。对专业不满意也会影响学习兴趣,理想的失落和进校后学习的巨大压力,使学生感到苦恼,缺乏自信心,情绪起伏大。

(三)人际关系适应不良

在问卷中“进入大学后你会遇到什么问题”,35%的被调查者回答是“人际关系问题”。进入大学后,学生远离父母,与教师的关系也不如高中时亲密。这时,同学关系在学生的人际关系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同住一个宿舍的同学,由于空间关系的接近,他们之间容易成为好友,也最容易产生矛盾。

三、大学新生辅导员开展适应性教育工作模式构成要素

(一)工作理念

以新生为本,以服务为本,将“精细化”作为新生工作的标准,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完成身份转换与情境适应,同时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要坚持全员参与,全程进行,促使他们以积极的心态融入到大学生活之中。

(二)工作目标

对新生给予及时、科学的学习和生活指导,使他们尽快熟悉和适应大学生活,更成熟地面对新生活,适应新环境、新要求和新任务,尽快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开启大学学习和生活的良好开端,为成长、成才、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大学新生顺利接轨大学学习、生活提供指导和支持。

(三)工作原则

1.目的性原则

辅导员所进行的适应性教育要以有利于大学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为目的,并且贯穿于大学教育模式的全过程。

2.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辅导员在进行大学新生适应教育过程中,在充分发挥自身主导性的同时,还要将教育对象视为教育过程的主体,充分尊重其主体地位。通过大学新生的主体性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3.系统性原则

把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其内部各要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同时各种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

(四)大学新生辅导员提高适应性教育效果的对策建议

针对大学新生的不适应问题,我国高校目前开展的适应性教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习适应教育、人际关系适应教育、心理适应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实施适应教育的人员包括教师、行政管理人员以及社会所有对新生适应有影响的人,其中辅导员、教师是主体。辅导员作为学生的主要管理者,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1.开展全面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精细化”作为新生工作的标准,大学新生辅导员更应抓住有利时机,适时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缓解大学新生的不适应情绪,尽快投入到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中。

(1)归属感教育。从新生报到至军训这一时段为归属感形成阶段,归属感是集体凝聚力的基础,是化解新生心理问题、解决现实困难、提供心理扶持的情感力量。工作内容为熟悉学校环境与加深学生对学校、集体的了解。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的综合化发展教育。从调查问卷的结果看,大学新生的问题普遍停留在人际关系、学习适应、生活等问题上。因此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专业的学习特点、方法和治学态度,开展讲座或座谈会,请专任教师或高年级学生进行学习辅导教育,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习兴趣,指导制定自身学习目标。通过专题讲座,进行生活辅导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科学规划时间,做好情绪管理等。

(3)针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教育。个性化教育是指针对个别学

生的特殊问题所进行的个性化辅导与帮助。这一教育时间主要放在军训期及过后的一段时间,辅导员要深入到学生当中,细心观察,多方了解,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重点关注经济困难、特殊家庭背景以及心理负担重的学生。对于新生中经常出现的诸如自卑、缺乏自立意识、诚信意识、感恩意识等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对因家庭特殊情况如父母离异、疾病、意外等导致心理压力大的大学新生,不仅要进行单独谈话,还要帮助其制订整体规划,给予关心、关爱,培养他们的积极情感体验。

2.做好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工作

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是全体教育者的共同任务,辅导员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主动与任课教师沟通。在运用课堂教育阵地时,辅导员应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过查阅档案,了解新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及业余爱好等,在新生入学之初,积极深入地与新生交流,做好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大学新生的心理动态与思想脉搏。经常向任课教师了解学生在课堂的状态,取得任课教师的配合与支持,在上课过程中有针对性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通常的处理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

3.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

进入大学后,孩子远离父母视线,父母习惯性地放松对其在学习、思想方面的继续教育与督促。对此辅导与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可以采取致新生家长的一封信、召开新生家长会、电话汇报等方式,把学生的情况随时与家长沟通,每学期末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奖惩情况等。要求家长继续关注孩子在大学的学习和成长,及时加强与学校及子女的联系与沟通。同时向家长宣传大学的素质教育理念及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使家长参与到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来,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优势互补。

4.充分发挥学生助理辅导员的作用

除了辅导员、任课教师对新生的引导教育以外,还要广泛发动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积极参与新生教育。选拔一批成绩优秀、素质全面、有奉献精神的高年级学生,经过专门的培训后,分配到新生各班级中,对应辅导同专业的新生,协助辅导员做好新生工作,包括熟悉大学生活,解答新生入学后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指导学生拟定学习计划,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通过助理辅导员的教育,新老生之间形成了交流平台,有益于巩固入学教育效果。

5.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针对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做好调适工作。大学均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选修课,督促学生认真对待该门课程。请心理学专家进行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方面的专题讲座,教师通过自己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典型事例,生动地阐述初进大学校门的新生可能遇到的种种困惑以及如何理解这种困惑和迷茫的实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技巧。

辅导员积极协助心理发展教育中心做好新生问卷调查工作,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分析数据,了解情况,及时关注有心理危机的学生,制定有效的教育、干预措施,及时做好过渡期的引导工作,让学生保持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新生的适应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发展至关重要,辅导员应把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定位在大学素质教育的整个体系中,将工作做精做细,为学生的大学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秀云,周立新.大学新生适应问题与适应教育探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5):85-88.

[2]杨新宇.大学新生适应教育模式的建构与思考 [J],中国高教研究,2004(6).

[3]张希.“90后”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7):100-103.

[4]雷广宁,聂久胜等.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设计与方法[J].高校辅导员学刊,2009,(3):7-12.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5

一、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

1.开展校史校情与校规教育。“大学是有精神的。大师、大楼、大气是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必有之义。”可见,高校的光荣历史是立校之基,高校的优良传统是立校之本,特有的校园文化是高校的生命力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要使新生全面了解学校的校史、校情、学校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学校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重大成绩和广阔前景,使他们形成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培养、巩固薪生的爱校意识,激发起新生对学校的热爱以及专业学习的信心;通过校纪校规的教育,使学生明确了解学校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循的准则,使学生对学校有一个更深的了解,使新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通过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使学生增强法制观念和安全意识,自觉遵纪守法,提高警惕性,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证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包括《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生学籍管理实施细则》、《学生违纪处分办法》等校纪校规。

2.开展诚信教育。“大学生的诚信意识、诚信行为、诚信品质,关系到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因此,高校要把诚信教育列入入学教育的重要主题,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和诚信践行活动,在学生中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诚信为人、诚信从学的良好品质。通过诚信承诺签名,建立诚信档案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诚信品格,塑造健全人格。

3.开展安全教育。大学新生社会阅历尚浅,缺乏安全意识。要在入学教育中,组织新生学习校园安全有关知识,介绍学校的周边环境。要通过案例分析,讲解突发事件的应急办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防范意识,创造有序生活环境。对学生进行交通、消防、治安等安全常识教育,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养成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对人身和财产的侵害。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来到大学极易引起心理问题,可能会在情绪上出现一个较大的“落差”,存在着理想与现实、优越与自卑、独立与依赖、渴望交往与自我封闭等矛盾。要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做好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经常与新生交流,使尽快他们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定位自己,培养良好的思考和学习习惯、能力,同时学会认真处理好人际关系,热爱、关心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培养起对他人、对集体的良好关系和信任感。

5.开展军训教育。军训不仅增强新生体质,使新生初步掌握一些军事常识和急救技能,更能帮助新生树立良好的国防意识、牢固的纪律观念,培养顽强勇敢、不惧困难的意志和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6.开展专业教育与大学生涯规划教育。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基本状况,稳定专业思想。激发专业学习动力,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专业教育包括介绍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模式、师资及科研情况、就业领域及所学专业领域的学科前沿、知名学者、杰出人物等,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本专业,热爱本专业,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教育主要指学习方式、方法教育。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学习的观念、意识和能力,尤其要强化新生对高等数学、英语和部分较难的专业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接受学习方法教育中不断成长,尽快完成由高中学习方法到大学学习方法的过渡和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同时把大学生涯规划教育结合起来,通过个案介绍、优秀学生报告、交流、座淡等方式,引导新生树立终生学习、全面学习的理念,并进行生涯设计。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原则

1.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在新生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新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相信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给他们适当的自由空间,允许他们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管理者要做好引导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但是,积极引导不是放任自流。特别是刚入学的时候,给了新生太多的自由,往往会在他们心理产生不良的负面影响,将大学理解为随心所欲的场所。因此,在积极引导的同时,不能放弃加强管理。特别是当新生群体中出现违纪事件以后,应该严格批评教育,使新生从一人学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刚入学就放松纪律,势必影响进人高年级后教育工作的开展。

2.激励与启发相结合。在开展新生教育时。应该侧重正面激励,将人性、社会中阳光的一面,展示给新生,充分调动青年人固有的生活和学习激情,并将这种激情化作强大的行为动力,要善于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内在精神。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深人到新生群体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及时发现潜在的心理不安全隐患,具体学生具体分析,多指导,多启发。

3.强化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由于教育时间短、受教育人数多,新生的入学教育接受的大都是强化教育,一种教育内容还没有完全消化就转入下一内容或者尚未明白教育内容而该教育就已经结束,因而效果往往不是太理想。为了弥补此缺陷,学校应该鼓励学生加强自我教育,某些教育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学校应该人手一本通识读物,在群体教育结束后,可以自由翻阅。

三、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模式

1.发挥“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功能。教育者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课堂教学将入学教育内容系统地传授给学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两课”教学在新生适应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课教学中,可以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授大学集体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大学新生学习、生活和心理适应不良的表现、原因及对策,引导他们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通过《形势与政策》课或“大学新生入学适应辅导”系列讲座,及时解答大学新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存在的心理困惑,引导他们转变观念,调整心态,克服适应障碍,确立新的理想和目标,奋发图强,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之中。

同时在实施入学教育时,还可利用集中班会、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参观、个性化指导、文体活动、QQ、电子邮件、校园橱窗、网站、广播站、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开展,引导学生实现角色转换、目标转换和思维方式转换。

2.促进活动教育的内化效应。活动教育的内化效应就是通过开展活动的方式进行适应教育,使教育内容易于被大学新生乐于接受和内化。活动教育主要是通过开展一系列大学新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实践活动进行的,它对培养新生的志趣、丰富新生的生活,促进新生的身心健康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要根据新生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年龄、个性特点等有计划地动员和组织各种活动,要从多方面着手,如思想教育、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社会实践等,方式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在新生入学之初举办“迎新生”文艺晚会、“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演讲赛或知识竞赛,开展“适应与超越”主题班会、主题团日,组织新生参加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活动教育将适应教育内容渗透于活动之中,可使大学新生乐于接受和内化,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客体的主体化,有利于实现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同时,形式多样的团队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集体认同感和荣誉感。

3.发挥校园文化的陶冶功能。校园文化陶冶功能就是将大学新生适应教育内容寓于环境之中,通过创设环境的方法,潜移默化地实现适应教育目的。在高校,环境主要是指校园文化环境,因为校园文化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因此,发掘校园文化环境的适应教育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校园文化环境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影响方式的渗透性,因此,可运用此模式进行新生入学适应教育。如在校报开辟新生适应教育专栏、广播台开设新生适应教育专题节目、校园网开辟迎新生和入学适应教育专题内容,同时还可充分利用校园宣传橱窗、报刊杂志等传播媒介,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大学新生从一开始就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适应教育内容的熏陶和感染;还可以通过营造积极向上的教室文化、寝室文化和校园文化,促进优良班风、学风和校风的形成,让大学新生在良好文化环境的陶冶中提高适应能力,增进心理健康。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双向型人才;英语专业;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4 ― 0167 ― 02

上世纪七十年代恢复高考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已走过半个世纪的历史。这期间,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但总体而言,传统的英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我国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1998)中指出,我国外语专业教学自身存在五方面问题,即思想观念的不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不适应,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不适应,学生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的不适应,教学管理的不适应。因此,21世纪的外语教育要顺应时展和社会需要,就要摒弃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探索和革新。我校英语系在特色专业建设的背景下,立足地方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出了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以2010级师范英语英才班为重点研究对象,着力培养教学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双向发展的新时代英语人才,这就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广大英语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与之相关的英语专业课程改革问题。

一、创新能力的内涵及重要性

创新能力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或文化艺术领域,以及各种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产物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智能和人格个性所组成的三维复合体”(唐燕玲,2008)。“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涉及下面几个因素:1)丰富广博的基础知识;2)敏锐的思维能力;3)全面的智力发展;4)良好的人格品质;5)强烈的研究动机。”(同上)

创新能力是时代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的竞争,与其说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大学生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决定着民族兴衰。21世纪是快速发展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对外语学科发展和外语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外语教育专家在《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高校多年来外语教学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当前的外语教育忽视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独立提出见解和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对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很多学生因思维能力不足、创新能力较差、综合素质缺乏导致不能很好地适应和完成工作。教育的最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全面发展的核心就是创新能力。因此,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符合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二、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的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下,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都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 重语言技能轻综合素质

传统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过分注重基础语言技能训练,忽视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和协调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得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的质量出现滑坡,毕业生不能适应社会需求而就业困难。近年来有关调查也表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评价普遍不高。

2. 重课内学习轻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是对课内学习的有效补充,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课外学习对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都有着重要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课外学习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缺乏引导和规划,学生也缺乏自主性,懒散、荒废时间的现象比比皆是。

3. 重理论教学轻社会实践

实践教学在当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小的比例,加之社会实践活动不足,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缺乏行业竞争力。

因此,原有的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为使学生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养具有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教学研究型和应用职业型并重的双向型英语人才。

三、英语专业课程改革措施

我校英语专业实行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以语言技能为基础,着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转变教育观念

21世纪的高校英语教育正处在我国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化的大背景下,英语教育要与市场经济接轨,英语专业人才要能够适应并服务于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教师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协调好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的关系,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使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英语人才。

2. 课程设置模块化

在课程设置上围绕三大模块展开,即语言技能模块、教学科研模块、应用技能模块。

(1)语言技能模块。语言技能是英语专业学生作为专业人才的立足之本,离开扎实的语言基础而追求创新素质和研究能力是不现实的。因此,该模块是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部分,主要开设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语音、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写作、英语阅读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

(2)教学科研模块。主要课程包括教育学、心理学、英语学习策略、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英语语言学、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等;此外,该模块中还开设文化与跨文化类课程,如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报刊选读、英语国家概况、西方文化、跨文化交际等。这些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必备的教育教学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陶冶文化修养、拓宽视野,开发创新潜质、培养研究能力。

(3)应用技能模块。主要开设笔译、口译、英语演讲、旅游英语等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应用性和复合型素质,使他们毕业后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行业竞争能力。

3.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方式,但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教学的需要。英语教学中机械的语言技能训练和模仿是必要的,但要与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教学方法的运用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中心,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体验式的授课方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此外,还应有效开展课外学习活动,充分利用音像、影视、多媒体和网络资源等,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搭建平台。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加大学生课外学习的比例,精心设计课外学习方案,布置课外阅读书目和课题研究式作业;同时,教师与学生建立网络联系,通过电子邮件或在线交流等方式指导学生,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等。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都获得了一定提高,教学改革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

4.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思辨能力和创造力是在实践中获得的,因此,在理论教学之余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对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首先,加强实习基地建设,认真开展实习工作。师范类专业是英语系的品牌专业,有着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系里每年有计划地安排学生进行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对学生进行教师素质和教学技能的培训,为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教学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组织学生进行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讨论、参加教改课题研究等,通过这些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英语角、英语风采大赛、以及国内举办的各种英语赛事,如FLTRP外研社杯全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赛、高师技能大赛、口译比赛等,鼓励学生考取计划外职业证书,如口笔译证书、剑桥商务英语证书、导游证、海关报关员证等,以此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5.建立本科生全方位教学督导模式

2010级师范英语英才班是我校仅有的四个本科人才重点培养对象之一,为确保人才培养目标顺利完成,学院在本科阶段就为每位学生配备了督导师。督导师负责监管学生的学习情况,定期与学生见面给以指导,并利用在线交流和电子邮件等手段与学生保持联系,督导师还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为学生就业和后续发展确定方向。此外,督导师还肩负着引导学生从事科研的任务。由于本科生缺乏科研基础,督导师会先为学生指定毕业论文研究课题,引导学生逐步开展研究,督导师自己有科研课题也可让学生参与研究,以此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实现从学习到科研、从自学到治学的飞跃。

6.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人才培养的落实最终要靠教师。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学业指导方面,还在于激发学生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挑战、大胆创新的品质,传授学生治学和研究的方法。因此,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关键。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我校每年选派教师去国内外高校进修,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危机意识、前瞻意识、创新意识和改革意识,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同时,实行严明的奖惩制度,鼓励和鞭策教师从事科研,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这支教师队伍为开发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做出了贡献,也为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束语

创新是贯穿21世纪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的一条主线,英语专业双向型人才培养更要注重学生创新潜质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齐齐哈尔大学英语系经过两年的课程改革实践,通过对教育观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督导模式、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革新和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新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外语界同仁共同努力,为高校外语教育的发展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 考 文 献〕

〔1〕 戴炜栋,张雪梅. 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 外语界,2007,(04):2-11.

〔2〕 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唐燕玲. 论创新型英语人才培养与综合英语教学改革〔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 ,(08):30-33.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7

【关键词】中专教育;心理健康;现代化人才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今教育界的重要教育内容,自然也是中专教育领域的重点教育内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其定义: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有目的、有组织

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学知识的传授,心理检测、咨询、治疗和训练,使受教育者增加心理环境卫生的内稳力,以积极、主动、平衡灵活、正确和理智的心态去适应和协调不断变化的客观环境,使其成为学习、生活的强者,取得事业的成功。

一、当代中专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当代中国的中专学生的主体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学生的学习任务由义务教育转向现代职业教育,学习的目的更直接反映为就业,即为了日后自己有一技之长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难免会面临许多的思考,有关于未来的职业预期,生活前景,社会的困惑等,这就不可避免的产生心理问题。常常会表现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例如,在日常为人处世方面,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忧郁、焦虑、暴躁不安、灰心丧气等负面情绪,更有极端者对社会产生强烈的不满,进而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之路;在学习过程中,则可能直接表现为学习动机不足,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荒废时光,学无所成,使得中专教育的最终目的流于形式。这些问题从不同方面折射出加强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中专学校应结合中专教育的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排除学生的心理困惑、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面对学习、生活的各种挑战。下面我将就自己的中专教育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简单谈谈如何加强中专心理健康教育。

二、中专教育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策略初探

第一,中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常规专业课程教育相结合相渗透。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述:“没有心理上的修养,体力的、道德的、审美的修养就不可能想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现代中专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前提,常规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主要途径,也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就必须实现课程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作为中专教师、管理人员都要勇于和积极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同时,作为校方,也应通过各种方式、各个教育工作的环节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充分保证学生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应该说,只有将课程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实现二者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培养优秀的适合时代需求的,既具有专业的知识技能,又具有完善的人格的现代化的中专人才。

第二,有针对性的开设具有中专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问题,必须从科学性、实用性以及趣味性三方面入手考虑。首先是科学性。在课程的内容编排方面,应该结合当地中专教育现状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编排富有地区特色的教材和学习材料。其次是实用性。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贴近学生的实际,可根据年级开展分层课堂教学,在课程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上,而不是仅停留在对心理健康学的理论讲解和对学生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解决上,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帮助学生提高适应环境和社会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是趣味性。任何课程最终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习、吸收、并最终应用。因此必须注意课程的趣味性,寓教于乐。在内容编排上要注意趣味性的叙述方式,同时,教师应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形式,把心理知识的传授与心理教育活动结合起来。可根据中专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各种心理训练活动,如通过游戏、演讲、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等形式,进行自信心、人际交往、情绪自我调控等训练。通过训练活动,将生活中的典型情境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三,定期和不定期的开展校园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和学习只能从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课程的学习并不能确保学生的心理健康。在中专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有些可能会对中专学生产生困扰,这时就需要校方举行校园心理健康的咨询辅导活动。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开展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通过心理健康咨询与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与指导,促进学生认知结构、情感与态度模式的变化,使其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与选择,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迈向自我实现。同时,心理辅导教师应以谈心、书信、电话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从新环境、管理方式、学习不适应,交往困难等心理困扰中解脱出来,使其保持心理平衡,提高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适时开展专题学习教育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导行教育 适应能力 主题教育

[作者简介]祝胜男(1976-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宋惠东(1963- ),男,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生态文明教育;王敏(1979- ),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3-0077-02

适应能力是指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中通过自我调节、自我管理而同周围环境达到和谐、平衡的一种本领和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首先具备适应能力,才有可能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并最终实现人生理想。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在中等教育阶段形成的思维范式对大学教育构成了强大冲击,大学生适应性差,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等适应能力问题突出。因此,如何提升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已成为高校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东北林业大学自2007年开始,在全校大学生中开展主题推进式教育,而“大学导行教育”作为其中的一个主题,从2009级学生入学开始启动实施。

一、大学导行教育的内涵

大学导行教育是对“教育引导刚入学的新生尽快了解学校,适应大学生活,完成角色转换,开始崭新生活”的一个高度概括。大学导行教育是东北林业大学主题推进式教育模式下专门针对大一学生进行的系统的、综合的适应性教育,是由宣讲导行、体验导行和实践导行三种导行模式与生活导行、人际交往导行、学习导行和环境导行这四种导行目标交叉结合的立体网状的适应性教育,内容包括大学导行教育主题报告、专题讲座、主题体验活动和主题实践活动。这种大学导行教育比以往开展的适应性教育更全面、更系统、更丰富、更有针对性。它要求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实施过程中做到“人人有目标、规划有指导、过程有监督”。

二、大学导行教育前后大学生适应能力变化调查研究

研究者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大学导行教育、教学工作以及相关的适应性理论,认为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4个指标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大学生的适应性情况和适应能力,并以此为基本理论构想编制了5等分的李克特量表《大学生生活调查问卷》。同时,研究者做出以下假设:通过一学年大学导行教育的开展,接受过大学导行教育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四个方面表现得比没有接受大学导行教育的学生更好。

1.研究对象。本研究为纵向调查研究,研究者随机选取400名东北林业大学本科生为调查对象。调查在一年时间内分两次进行,每次进行的时间均为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学初:参加第一次调查的200名学生(参照组被试)均未接受过大学导行教育(现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参加第二次调查的200名学生(测试组被试)均接受过大学导行教育(现为大学二年级学生)。

2.研究过程。本研究为集体测验,每组25~40人,在安静的教室中进行,所有被试均独立完成研究者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生活调查问卷》,问卷共有45道题目,包括人际交往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和环境适应四个维度。本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89份,其中有效问卷386份。研究获得的数据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3.研究结果。对人际交往适应指标、生活适应指标、学习适应指标和环境适应指标进行的方差分析表明,年级的主效应显著:F人际(1,384)=5.316,p

由此可见,大学导行教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要承认,未接受过大学导行教育的学生在这四方面的适应能力随着入学时间的增加,以及对新的学习方式及生活环境的被动接受等原因,也相应有所提高,但接受过大学导行教育的学生显然在这方面表现得更好。

三、大学生适应能力变化分析及教育干预结果

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显示,大学导行教育中的特殊经历和经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变化的能力,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二年级学生在生活适应、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和环境适应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主要表现在:

1.人际关系适应。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其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与参照组相比较,测试组的学生更加赞同“大家在一起工作效率高,不愿意一个人做事”的观点,t=2.14,p

2.生活适应。入学期是培养大学生各种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明确的规范与制度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大学导行教育的理念就是使学生从进入大学时就主动设计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做好大学生活的提前规划。通过主题报告和专题讲座引导大学生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合理有效安排课余时间等;通过“我的大学我规划”“为自己找一位成长导师”等主题体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拥有一个良好的大学生活开端并在此基础上积极面对未来。当问及“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情或者哪些人对我来讲是好的还是不好的”“我对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我能独立处理学校中的日常事务”这些问题时,参照组的学生只有少数人选择了肯定答案,而测试组的学生则更为赞同上述说法。比较之后可以发现,在学校广泛开展大学导行教育后,学生对大学生活的本质和自己的责任等认识程度均有所提高。

3.学习适应。大学和中学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的巨大区别势必要求学生变被动听讲为主动研究,迅速摸索出适合自己特点和大学学习特点的学习方法。开展适应性主题教育,通过主题报告和讲座,强化学生对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及实践动手能力重要性的认识,再通过“专业指导讲座”“学习经验交流会”等主题体验和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尽快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发挥自我学习和自我管理的主动性,科学规划大学生涯,为迎接未来激烈的社会竞争做好充分准备。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自学能力方面,多数参照组的学生赞同“我并不擅长自学”“如果学校不强制,我自己很少能主动去上自习”的说法,而测试组的学生自学能力、主动学习意识更强,t=2.37,p

4.环境适应。根据性质,大学生环境适应可分为管理环境的适应和文化环境的适应。大学对学生的管理目标较高,侧重通过指导、组织开展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大学导行教育主要针对以上开展“制度教育”,把学习生活中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规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让学生认知学校管理的底线,以此减轻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不必要的紧张和不适应。调查问卷显示,与参照组相比较,多数测试组的学生对“对于学校的管理,我感到很适应”和“我认同学校的管理环境”等问题给予了肯定回答,t=2.65,p

四、大学导行教育的实践价值

1.大学导行教育使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提升。东北林业大学专门针对大一学生进行的大学导行教育,内容包括主题报告、专题讲座和“1+N”主题体验和实践活动,其中“1”具体指在全校层面开展“我的大学我规划”活动。“N”指各单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所开展的主题体验和实践活动,如“为自己找一位成长导师”“与兄弟院校同学进行一次交流”“我的寝室我的家”等多种多样的主活动,组织成立“心理辅导小组”并开展适应大学生活的团体辅导训练等。实践表明,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具有很强的可塑性,通过开展大学导行教育的宣传与推动,学生的适应能力得到自觉有意识的锻炼,并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2.大学导行教育为高校大学生入学教育提供借鉴。大学导行教育活动,对改变当前部分学生,特别是新生初入大学的迷茫、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导行教育不是生活适应、学习适应及人际关系适应的简单相加,它是一个复杂的交互作用的体系,更是一个大学生在原有“自我”基础上的合理“重构”,因此,大学导行教育模式正是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特点的适应性教育长效机制。大学导行教育寓教于乐,具有成本小、易组织、实用性强、安全性高等特点,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廖红菊.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刍议[J].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8(4).

[2]麦熙舜.大学新生价值观调查与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12).

[3]孙正林.主题推进式思想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0(20).

上一篇:医学检测方法范文 下一篇:审计理论体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