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感受古代文人情怀

时间:2022-08-30 08:24:53

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感受古代文人情怀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鉴赏也是每年必出的经典题目。对于高三学生来说,研读诗歌最切近的功利是提高高考成绩。但一直以来,相当多的同学对诗歌鉴赏题比较恐惧,今天我将以两道高考题为依托,和同学们一起揭开课标卷诗歌鉴赏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1) 研读高考试题,加强对考纲内容的理解。

(2) 研读高考试题,研究检索答案信息的途径。

(3) 研读高考试题,明确课标卷分值变化的原因。

(4) 通过上面三个目标,明了诗歌鉴赏的努力方向。

【考纲解读】

1>. 2011全国大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作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1)从上、下两阙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请简要说明。

(2)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2>. 2010全国新课标卷,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我选择的这些题有大纲卷和课标卷两种,我们研读高考试题可以忽视这个信息吗?不能,因为我们将要面对的是课标卷,研究课标卷的考查点和考查形式对我们有着更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年份,年份离我们越近导向作用越明显,我们做题时可不可以省去这个阅读点?也不能。

明确考查内容是做诗词鉴赏的必要步骤,但不是我们功利阅读的终极目的,我们还要回答出这些问题才能得分。

我们在做题时不仅要关注文本,也要关注题目、注释、作者、题干甚至还要关注时代背景等内容。

无论是大纲卷还是课标卷在考查内容和检索答案信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没什么区别。最初接触课标卷的突出感受就是课标卷比大纲卷的分值增加了,不知道同学们思考过没有,二者的题数相同,分值为什么增加了呢?首先我们来比较一下2011全国大纲卷《关河令》和2010全国新课标卷《雨雪曲》,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2010全国新课标卷《雨雪曲》每小题两问,考查两个要素;2011全国大纲卷《关河令》每小题一问,考查一个要素。很明显,新课标卷的设问内容增加了。我们来研究一下这两题的答案,看看这样的设问优越在哪里。

2011全国大纲卷《关河令》【答案】(1)此词以时光的转换为线索(或答“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表现了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这一句作答案是“答非所问”!)。简要说明如下:上阕首句写“秋阴向瞑”显然是天光昏暗,下阕首句写“更深寂静”显然是夜深人静,综合起来看,词人是以时间先后顺序为线索来写的。(2)作者意在写心境、写情,但主要笔墨却是写环境,而白日萧瑟清寒的环境浸透了主人公的凄清之感,夜半沉寂冷落的环境更浸润了主人公的孤独感。

2010全国新课标卷《雨雪曲》8.答: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别路”的意思是戎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9.答: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的“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戎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彩旗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戎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比较答案可以看出,2011全国大纲卷《关河令》第一问,答案中有一个要素“表现里深秋萧瑟清寒中作者因人去屋空而生的凄切孤独感”因答非所问易被忽略。新课标卷的设问更具体,答案更简洁,而且不容易遗落答案要素。这就体现了新课标卷突出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特点:读题时间少,书写时间少,思维时间长。

要形成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提高鉴赏古诗词的水平,就必须经常诵读、涵咏,要深入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相关知识,要真正进入古诗词的意境中去,而不是泛泛而读。

上一篇:在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发展 下一篇:高中语文古代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