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8-30 06:32:39

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影响及对策研究

摘要:全球价值链的理论的不断升级,带来了整个国际体系内的格局的调整,国际内的产业间分工也转化为产业内的分工。我国装备制造业在整个国际分工调整后,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认识并有效利用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在的影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 装备制造业 国际分工 产业升级

作为制造业大国,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一直对我国国民总产值的增长起着重大的作用。1953~1998年期间,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率为7.8%、工业年均增长率为11.9%,而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长率为17.6%,比GDP的增长速度高出9.8%,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1]。

随着装备制造业国际分工进一步加快,这些分工开始以全球价值链的重新分布和转移为依据。现在中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这不可否认,但要成为一个制造强国则需要以现阶段全球装备制造业产业价值链转移为契机,在国际市场中充分发挥本国的优势,以获得制造强国地位。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

(一)全球价值链分工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机遇

1、晋升产业内部层级

价值链模块化促进了主导厂商能力的“归核化”以及合同制造商能力的累计循环升级随着制造业全球外包的持续增长,主导厂商纷纷释放非核心业务,聚焦于决定竞争优势的核心领域,如研发、营销和其他与品牌开发相关的活动,主导厂商越来越依赖专业化供应商提供同类最佳的生产服务并迅速获得创新的价值(Venkatesan,1992)[2]。为了提供完整的外包服务,合同制造商必须不断增加新的能力领域、业务范围,以降低成本,提高质量,缩短交货周期,进而促进其规模的扩大和能力的深化。在合同制造商能力不断强化的过程中,主导厂商外包的预期也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合同制造商和主导厂商的共同成长与演化(Sturgeon,2001)。合同制造商也逐渐从OEM、ODM(委托设计制造)向DMS(设计、制造、售后服务)和EMS(工程、制造、服务)等高级形态演进。

2、优化内部结构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不再仅仅是简单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升级转换,而且还包含由同一产业内部的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产业中由劳动密集型环节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环节的升级转换,表现在生产和出口上,将呈现出如下阶梯状演进:最终产品的加工、组装生产和出口零部件的分包生产和出口中间产品的生产和出口国外品牌产品的生产和出口(OEM和ODM)自创品牌的生产和出口[3]。

3、提升高新技术水平

全球价值链分工通过并行创新机制促进了合同制造商与主导厂商的能力分享与合作,增强了知识外溢,提升了合同制造商的自主创新能力。基于模块分工,主导厂商与合同制造商间可以通过并行创新这种有效方式来提高产品开发速度,降低研发风险。这样,在遵循模块间联系规则的基础上,每一个模块内部存在着独立于其他模块的“隐性知识”,它激励了各个合同制造商进行自主设计、改进,也提高了其对特定价值模块的功能开发和技术创新能力。

(二)全球价值链分工给我国装备制造业带来的挑战

1、要求更高的研发比例

我国制造业虽有规模和成本上的优势,但在全球制造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虽然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总体仍处于垂直性分工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环节,没有真正掌握核心价值模块,在核心技术和部件上受制于国际品牌制造商和全球供应商。因此技术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我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2、扩大了品牌优势的影响

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合同制造商的升级过程是从全球外包,OEM到MS,EMS的过程。在告别贴牌生产的过程中,一方面是技术的提升带来的整个产品质量的提升,从而使产品从价值链的低级低附加值向高级转变;另一方面是本身品牌的逐步建立到告别所有贴牌生产的过程。在与国际上其他发达装备制造业的国家相比,我国的自主品牌数量过少,这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提升存在严重的制约。

二、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策略研究

(一)企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应采取的策略

1、推进价值链中的阶梯上升

根据我国实际装备制造业的情况,为了更好的占有价值链中的高附加值的阶段,应继续扩大各类型本土企业为国际品牌制造商、国际采购商以及全球供应商进行贴牌生产的范围和规模,同时推动本土大中型贴牌厂商积极承接国际外包,向ODM、OBM或者具有综合能力的合同制造商方向发展。目前,在轻纺以及机械电子制造业,我国众多中小企业以及不少大型企业纷纷加入到为跨国公司贴牌加工的行列,这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获取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4]。但基于OEM这种生产方式的低端定位,在轻纺制造业以及大部分机械电子制造业领域,要推动大中型企业不断扩大能力范围,向具有研发、设计功能以及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高端产品方向迈进,争取成为ODM和OBM。一些中小专业制造商还可以通过与跨国品牌制造商的合作和结盟以及并购重组,逐步发展成具有集成服务功能的零部件企业集团。要通过制造业的集聚式发展来增强企业间的互动、学习和竞争,形成对关键价值模块开发与创新的群体优势。

2、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技术标准的制定

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各个层级间的产品衔接以相应的技术标准为纽带,主导企业通过其进行低端制造商的选择,同时低端厂商不断的向技术标准要求的方面来改进产品,以争取更多的上游厂商的合作。因此,一国制造业的竞争力并不完全在于最终产品的生产,而在于对关键价值模块和技术标准的控制。

作为制造业的大国,我国不乏众多的合同制造商和其他的外包厂商,但是我国的制造企业参与国际制造业技术标准很少,都是以国外制定的标准为主导,进行相应产品的生产,这就导致缺乏在价值链中的自我创新,并且处于被动位置。我国目前的装备制造业的企业除集群特征明显外,实际在技术标准制定的参与中较少,应通过同级的价值链模块间企业的联合,扩大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影响力,以此为契机进入国际技术标准的核心制定阶段,从而使得国际技术标准更加倾向于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使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不再以改善自身迎合国际标准为目标。这样我国企业可以将更多的资金和人员的投入到具体的价值链核心模块的研发中。

(二)政府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应采取的策略

1、政府应鼓励核心技术的研发

对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政府应给予相应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促进企业在核心价值模块上的研发。通过给予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上的优惠,促使更多的企业进行技术提升,占有价值链上更多的核心环节,使得我国在影响整个价值体系中具有更高的地位,争取更多企业出现在价值链高端中,并开始进行相应的“归核化”的生产。可以通过设立政府性的研发基金以及政策的导向与扶植,集中开发关键的价值模块,并与全球生产网络对接,在做专做精的基础上作强作大,实质性的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2、调整税收优惠政策

对于相应与国外价值链高端企业的国家相对比,不难发现我国的税收支持对与自身的价值链层级较高的企业的倾斜度不够,相应的税收优惠过少。应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对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确有必要进口的关键部件及原材料,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以此来提高我国相应企业的价值模块的利润率,在对铸件、锻件、模具、数控机床产品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政策到期后,研究制定新的税收扶持政策,调整政策适用范围,引导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这样就能弥补我国现阶段企业在价值链中附加值不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16-17

[2]Venkatesan.R.Strategic Outsourcing:To Make nor Notto Mak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2:1-11

[3]王立军.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特区经济,2004,(10):45-47

[4]王立军.嵌入全球价值链:全球化时代的地方产业集群升级策略[J].特区经济,2004,(10):86-89

上一篇:以改革促外资准入模式转变 下一篇:小站点服务大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