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那些细枝末节

时间:2022-08-30 06:16:20

语文教学的那些细枝末节

细节决定成败,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细节不容忽视。不管是字词教学、朗读、板书、多媒体运用,还是提问艺术、教学设计、体态语言、教学习惯等,对整节课的教学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语文教师要不断反思,善于学习他人之长,以补自己之短,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1

字词教学时,不少教师喜欢用多媒体投影,往往是一闪而过,学生难以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重要的字词,最好还是板书,让学生看清笔画顺序和书写过程;看别人怎么写,学生才会自己学着写,印象才会深刻――有些字,不是看过就会写的。

布置作业时,也少有教师布置“字词抄写”的作业。实际上,生字词不经过一定量的重复书写,掌握的效果是令人怀疑的――这也是现在学生(包括大学生)错别字频出的原因吧。

生字词教学,要充分用好学案、板书和投影,讲清、说透、练扎实,不可一掠而过、浮而不实。

2

朗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分男女生读、指名读,也可以默读、快读、跳读……

齐读可以调节气氛、振奋精神,避免课堂氛围太沉闷――这也是一种教学技巧。

朗读时,教者应和学生一起朗读,声情并茂,极其投入;课堂上书声琅琅,情真意切,气氛浓郁。

所以我说,教学时,教者投入,学生才会投入;教者卖力,学生才会卖力!要用自己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上课时,要注意教学的“场效应”。

指导朗读时,不少教师都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重音,把朗读重音读重读响。但我发现有些教师对“朗读重音”的理解有失偏颇:并不是所有的朗读重音都要大声地读、使劲地读、响亮地读,一些朗读重音恰恰要“轻读”,这些轻读的字词照样叫“朗读重音”。举例:“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这里的“睡着”是朗读重音,就不可使劲地读、响亮地读,而应该轻读。

学生朗读时,若有读错处,不宜打断学生立即纠正,可在读完后,让全班学生去发现错误;若怕遗忘,可板书下来。

3

下发讲义后,教者问:“都有了吗?”学生没反应;做练习时,教者问:“都做完了吗?”学生没反应。

其实,换一种问法,效果就会迥然。比如,可以这样问:“没有的请举手!”“做好的请举手!”

又如:教者要求学生看“松竹梅兰”四幅图片后进行描写训练,练完后,教者问:“哪位同学先来读一读自己写的内容?”满座寂然!若这样说:“写松树的同学请举手!”“写梅花的同学请举手!”学生举手,教者可以迅速地了解学生写作的情况,交流作文时就会更有针对性。

提问的指向性不同,其指令性也就不同!

4

教学过程中的启而不发,不仅与提问启发是否有技巧有关,还与是否激发了学生兴趣、是否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关,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名词――“教育情商”。

在某种程度上,教育质量的优劣,并不总是和教师的教育水平成正相关,还取决于一个教师的“教育情商”。一个教师,即便专业水准很高,但若不热爱教育事业,不喜欢学生,他就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难以不断地钻研教育技巧、追求教育艺术,甚至会产生教育倦怠,消极怠工;他不爱学生,就很难“蹲下身子”,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就成为一句空谈。而学生若心如止水,那么再大的外力也不能对其发挥半点儿作用。

“亲其师,信其道。”诚哉斯言!

5

教学语言的指向性要十分明确。一位教师,在用学案进行字词检测后,说:“下面同桌交换,看看同桌做的情况怎样。”这就可能让人费解――是看做得认真不认真,题目难不难,还是看做得对不对?说“交换批改”不就得了?又如,教者问:“同学们能不能体会作者这些景物的描写?”这叫什么话?原来,教者是想表达:“作者用了哪些词语、修辞来描写景物的?”

教学,是门艺术!处处要思量,句句需斟酌!

6

一节参赛课,上的是《济南的冬天》,其中有一环节:教者投影了自己拍摄的四张照片,要求学生选一幅照片进行景物描写。这四张照片是上课所在学校的风光照,而教者是外校的教师――你看,备课可以细致到这样!我想,如果每节课都如此用心地去备课,平时的课就能更精彩有效了。

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一课有一得”,足矣。所以,在确立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时,不要“贪多求全”,贪图什么都讲到、没有一点遗漏。“多重点”就意味着没有重点;“贪多求全”常常难免“蜻蜓点水”“浮光掠影”“浮皮潦草”。

还有一些教师上课依然被教参捆死,非要把教参上的分析强行灌输给学生,其实有时教参上的分析不见得全对。对文本要有自己的解读,之所以被教参捆死,就是因为没有自己的解读。对学生的看法要多一点尊重,只要符合文本就应该肯定。教参教参,本就是用来参考的,拘泥于教参,奉之如圭臬,就不对了。

另外,教学程序要清晰流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叙事类课文的教学可按照“……理情节―析人物―悟主题―赏语言―品写法……”的顺序来安排。

7

说明文的教学重点如果仅止于筛选信息,那就变成了“科学课”,而不是“语文课”了。说明文的教学重点,还应在“信息的表达方式、表现技巧”上,因此,梳理说明顺序、辨析说明方法、赏析说明语言理应成为课堂重点,这是必须的!

对人物传记性质的课文,尤其是人物通讯,可以采用“模拟采访”的形式来教学。师或生扮演记者来采访文中人物,并要求学生在采访后谈点“采访感受”。这样来教学,新颖活泼,学生感兴趣,便于学生梳理内容、理解文本、把握人物特点。

教学一些短小的诗文时,可以考虑找一点同类型的短文来进行“比较阅读”“拓展练习”。这样,既丰富了课堂容量,防止“一节课用不完”;又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很好地进行了能力的迁移。

8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时,最好运用视频展示台、投影等充分展示交流;如果只是学生自己读一下,一晃而过,其他学生走马观花,蜻蜓点水,目不暇接,就难以留下一定的印象,达不到交流共享的教学目的。交流就成了空架子,就流于形式了。

多媒体的使用要适当、适时、适量,还要注意细节,比如:PPT上“单击此处添加标题”、“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以及一些花里胡哨的图案、背景等干扰信息就不能要,要力避出现小错误。

教学时,教者比较喜欢让学生去分析概括,但忽略了对文本的浸淫阅读。概括出要点后,若能让学生到课文中找“依据”,找找读读说说哪些描述体现了这些特点,再次“回到文本”,便可避免“架空分析”之弊,才能让学生真正熟悉课文。

9

不少教师让学生用“仿例造句”或“填空”的形式来赏析、拓展,如:

1.这句话用 描写表现了安恩是一个 的人。

2.看到这双手,我不仅看到了一山山翠绿的森林,我还 。(发挥想象与联想)

3.示例:这句话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夏天到来的过程,“沸腾”使我感到夏天的热烈。

4.夏天是快乐的:鸣蝉高歌,青蛙欢唱,更有那点点萤火,习习凉风。夏天是 : , , 更有那 , 。

5.我更喜欢的是 的雪,它具有 的特点,是一种 的美。

此着甚妙,既给了学生拐杖,又给了学生轨道,训练目标明确而又触手可及,值得学习、推广!

又如,一教师在教学《一双手》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为“一双手”建立一个档案,并投影表格,大致内容为:

主人: 身份:

手感: 手的肤色:

纹路: 掌面:

手指: 手指细节:

手指大小: 手的别号:

此设计新颖别致,简明扼要,有助于学生熟悉课文,理解手的特点和人物精神。

10

有的板书设计得形象简约、富有艺术性,比如:《我的叔叔于勒》把板书设计成“古钱”的形状,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唯利是图、自私冷酷的特点就会留下深刻印象。以“爱心”为主题的课文,板书主体可设计成“心”形。情节一波三折的,板书可以设计成“曲折波浪”形。《一片树叶》可以将重要板书做成叶形卡片,上课时按照课文冬春夏秋的顺序,展现树叶的“生死轮回”,再巧妙地将叶脉变形成一个“人”字,由此来阐述课文所要揭示的人生就像树叶一样也有“生死轮回”的道理……

这样精巧的板书设计,既让人赏心悦目,激发了学习兴趣,又很好地概括了课文内容、揭示了文章主旨。

凡事用心,岂能不新?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实验学校)

上一篇:网络团队教研竞赛中的问题和改进 下一篇:20年的坚守与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