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化”互动 产城融合

时间:2022-08-30 12:21:45

5年来,青白江区城镇人口从13.9万增加到21.1万,城区规模从17.36平方公里拓展到30.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52.8%,城镇对产业的吸附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了“污染区”向“生态优美之城”的历史转变,初步形成了“生态携产业齐飞,环保与建设并重,新城共山水一色,文明伴和谐同行”的“两化”互动发展新局面。

“两化”互动的实质就是规划互动

记者:您到青白江工作近6年来,坚持不懈致力于“两化”互动融合发展,并取得了丰硕成果。那么,您对“两化”互动是怎样理解的?

孙建成:对于“两化”互动,我的理解是,核心在工业,依托在城镇,关键在互动。

首先,必须把握工业这个核心。在现有基础上起跳,不是单单扩大规模,而是通过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来重塑工业格局,为带动城镇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必须做强城镇这个依托。就是以“特色”为切入点,更加重视城镇功能优化、更加重视区域协调、更加重视城乡统筹、更加重视城镇特色。

同时,必须用活“互动”这个关键。就是放大资源优势,把产业园区建设放在推进“两化”互动的突出位置,坚持特色定位,把增强城镇承载力作为推进“两化”互动的关键举措,以工业化进程促进城镇化进程,以城镇化发展推动产业发展,走出一条“产城一体、产城相融”的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齐头并进、交相辉映的新路。

这三条思路,正是青白江近年来“两化”互动融合发展走过的基本路径,也是取得成绩的重要经验。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是――实现“产城一体”需要找准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相融互补、共进互促的着力点。那么,青白江的着力点是什么?

孙建成:从某种意义上说,“两化”互动的实质就是规划互动。在实践中,我们把规划作为实现“产城一体”的着力点,针对青白江地处成德绵经济走廊核心区域的地缘优势,站在全域成都的高度,确立了建设成都北部成德绵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城市发展目标,制定了“北上、南融、东拓、西接”的城市发展战略。在规划中,我们秉持“产城一体”整体规划理念,真正做到生产区与生活区的功能互补,基本实现了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城市及工业区的无缝链接,初步形成“生态――生活――生产”的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两化”互动必须以现代工业为主导

记者:作为国家“一五”时期在西南地区建立的老工业基地,青白江区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拥有以成钢、川化为龙头的全国大型国有企业,云集了160多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率先成为全成都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过亿元的经济强区。如今,在“两化”互动的总体战略下,青白江的传统工业如何转型?

孙建成:青白江因工业而建区、因工业而发展,工业是青白江区的基础所在、命脉所系,更是潜力所指。所以,就青白江而言,“两化”互动必须以现代工业为主导、以结构调整为动力。对此,我们高度注重发展“微笑曲线”两端的“两高”产业,以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为抓手,以构架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着力提升工业化整体水平,全面打造成都北部“双千亿生态产业城”。

首先,坚持集群发展战略。建成总面积22.6平方公里的生态型、森林型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全省“1525工程”500亿元产业园区和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集聚规模以上企业205家,重点培育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新能源装备制造、新型节能环保住宅研发生产、商用车制造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集群,初步形成了系列配套的产业链和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效益。

其次,坚持产业转型战略。提升传统产业,投入16.2亿元对冶金产业实施技术改造6项,攀成钢钒连轧管材生产线跻身全国领先水平,三洲特管迈上核电能源装备制造之路,川化成为国内重要的三聚氰胺生产基地,成功实现传统产业全面转型;淘汰落后产能,关闭29家排污不达标企业,主动放弃总投资达数十亿元的高能耗、高污染项目20多个;搭建创新平台,加快技术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自身研发水平,2010年建成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

记者:巨石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提出的“企业不消灭污染,污染必会消灭企业”体现了企业自觉。公司先后投资1.5亿元,采用自主研发的国际先进纯氧燃烧技术,对现有年产4万吨、年产6万吨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的空气燃烧改造成纯氧燃烧的节能技术,属国内首创,从而保证了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大规模降低,总的废气排放量降低80%,天然气用量减少50%以上。

孙建成:是的,全区实施了节能减排大会战,攀成钢钒公司投入1.7亿元,建起了污水再利用工程;川化公司投资1.5亿元,实施硝酸表冷液回收和硫磺制酸项目;玉龙化工公司投入5000万元,实施节水减排技改。仅上述三家企业,经技改治理后全年减排工业废水就达9000万吨,比2004年减少了89%。

新城共山水一色

记者:“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生产模式曾给全区的环境保护带来了不小压力,影响了地方经济发展,也阻碍了城镇化发展水平。从2004年3月沱江特大污染事件让青白江作为反面典型闻名全国,到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青白江区开创了“两化”互动发展新局面。这种新局面是怎样造就的?

孙建成:不仅“两化”互动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城市环境,作为成都市的北大门和上风口,青白江区更是必须承担起构筑成都生态屏障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在青白江区的发展战略中,我们旗帜鲜明地把“生态立区”放在首位,着力推进生态文明、新型工业与现代城市的和谐共生。

首先,采取市场化配置资源的办法,多渠道筹资30余亿元用于生态环境建设,主要实施了“绿肾”、“绿肺”、“绿屏”、“绿廊”、“绿墙”等工程,打造1200亩的生态隔离带,建成1700余亩的市级森林公园,结合北部新城建设与城市水系环境治理,高标准建设凤凰湖国际生态湿地旅游度假区和西南地区最大的10公里城市生态绿廊,初步形成了“七横七纵”的城市道路绿网。主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8.01%(两年内将迈过50%的门槛),全区森林覆盖率达37.07%,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58平方米,名列全市第一。中国最大“赏樱(花)之都”已然成为青白江新的城市名片。

其次,这些年我们加大力度提升环境质量。除了工业节能减排外,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开展场镇风貌整改、社区回收网点、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等工作,形成覆盖全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现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全区11个乡镇(街道)已有4个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命名、5个通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验收。

记者:作为全省实施“两化”互动战略的样板地区,您认为这几年实践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孙建成:就青白江而言,我们所有的工作、所有的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让40万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竭其心力、不辞辛劳让群众多一些笑脸、多一点实惠。正是由于我们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常办利民之事,才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构建形成共创共享“两化”互动发展成果的格局。力争“十二五”末青白江区达到综合实力稳居省“十强”、产业发展突破“双千亿”、城乡面貌接轨国际化、城市功能凸显强磁极、幸福指数大攀升的目标,真正成为具备“国际化、田园式、多功能、高聚集、广辐射”五大基本特征的“生态优美、创业宜居、品质生活、运动健康、平安和谐”的成都北部成德绵经济走廊区域性中心城市。

【新闻背景】

从2008年起,青白江连续3年进入全省“十强县”,先后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区、首批省级环保模范区、省级生态区、省级绿化模范区,荣膺2009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顺利通过国家级生态区技术评估。

上一篇:传承先进力量,实现组织工作新跨越 下一篇:让“文建明工作法”在乡镇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