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品艺术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时间:2022-08-30 10:40:44

浅谈产品艺术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摘要: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于产品艺术设计工作来讲,将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不仅能够吸引到消费者关注的目光,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拓展艺术设计取材范围,推动艺术设计工作更好地前行与发展。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日渐增强,追求“新、奇、怪”逐渐成为了一种艺术设计风尚,严重阻碍了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传承与弘扬。如何更好地认知与掌握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并将其应用在产品艺术设计工作中成为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问题。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产品艺术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展开深入分析,以更好的正本清源,为艺术设计工作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关键词:产品;艺术设计;民族文化;风格

前言:民族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不仅是产品艺术设计工作所肩负的重任,同时也是中国产品走向世界,占有更广阔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产品艺术设计工作中过度追求“时尚”而忽视民族传统文化因素的情形,本文将选取服装、剪纸、装饰、彩绘泥塑等产品作为研究对象,揭示上述产品在艺术构思与设计工作中凸显出的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及风格,以从中探寻有益设计经验,更好地服务于产品艺术设计工作。

一、当前产品艺术设计中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缺失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流已经摆脱了地域的限制,各种新技术、新理念、新思想不断涌入,对于我国传统文化风格在产品艺术设计中的应用造成了严重的冲击。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审美观点和喜好,传统的民族文化元素及风格遭到了极大的践踏。例如方力钧在北京郊区圆明园画光头肖像和王广义在武汉画工农兵加可口可乐的作品,在其中并没有凸显出中华民族的传统认为精神及文化理念,反而充斥着一种浓厚的金钱意味,如果没有广泛的受众群体所欣赏,则该种迎合西方意识形态的艺术创作及产品,其生命周期必然不会长久。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产品艺术设计工作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荼毒,使得追求“新、奇、怪”成为了艺术设计的新风尚,对于传统民族文化风格则嗤之以鼻,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必将遭受到世人的唾弃。我国知名学者河清在对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办馆思路与当代艺术现状做出深刻反思之后提出了自身的看法:产品艺术设计涉及到了我国的文化以及审美,奇怪的建筑不应该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之上。而在艺术设计工作上,该看法同样适用。只有保持鲜明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才能够真正体现出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与人文价值,为世人所欣赏[1]。

(二)民族传统文化风格未能有效体现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之所在。所以在产品设计上应当着重凸显出出来,最大化挖掘产品本身的社会价值。以坐落于北京商务中心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为例,其所采取的独特结构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争论。核心争论点即在于该建筑是否与我国传统文化风格相匹配,还是为了哗众取宠而特立独行[2]。所以该建筑在网络之中则被网友们形象的称之为“大裤衩”。2014年英国《金融时报》曾作出过这样一个调研,从全球范围内选出人们身边最想拆掉的糟糕建筑,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赫然其中。而针对该建筑,来自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民革中央委员、民革清华大学支部主委的王丽方做出了牺牲掉了建筑所有的好处,全心全意在搞怪形状,代价很大的评价。本文在结合了上述专家教授的意见并结合所研究的文章内涵,认为王丽方所言的“代价”主要是指为了迎合现代审美理念而牺牲掉的民族文化风格,使得该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毁誉参半。因此,就产品艺术设计工作而言,如何将其所包含的民族文化风格凸显出来,从而形成自身的独特气质,才是其经久不衰的秘诀之一。

二、产品艺术设计中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分析

(一)服装类产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作为丝绸文化的巅峰之作,宋锦自身不仅具有宋朝以蚕丝为加工原材料的经纬线同时显花的特色,同时其充分包含了低调、内敛、不奢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使得宋锦成为我国“锦绣之冠”[3]。鼎盛公司依托丰富寓意的宋锦并结合现代审美观念研制而成的“新中装”一经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业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了2014年11月APEC峰会上各国领导人的主要着装。之所以“新中装”成为了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代表作品,就在于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参照了东方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将低调、内敛的风格融入到了产品之中,使得市场上的消费者能够从中体验到民族自豪感,并在购买该产品的同时,大力推广了宋锦文化、丝绸文化。因而,低调、内敛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成为了“新中装”的一张匠心独具的“名片”,为世界人们更好的了解到东方古国璀璨的历史文化及民族品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新中装”的成功,也为我国服装产业实现健康有序发展,赢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提供了一条全新发展思路。

(二)剪纸类产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剪纸作为我国一门流传已久的手工艺品,无论是在创作还是在设计之中均凸显出了浓厚的“浑然天成”、“物我不分”的传统民族文化艺术风格。关中剪纸作为我国剪纸产品中一个独特的流派,在岁月长河中逐渐将儒家、禅宗理念,通过我国特有的思维方式融合在了剪纸艺术之中。例如:具有浓厚原始生殖崇拜风格的鱼、蛙、鸟、鹿、莲、牡丹、石榴、笙纹饰符号与具有典型农耕文化的琴、棋、书、画、梅、兰、竹、菊八宝、八仙等纹饰符号有机结合,在艺术家灵巧的剪刀下,形成了一幅幅呈现出“浑然天成”风格的剪纸作品,将封建时期的历史文化推向了一个更高的层面[4]。而“物我不分”得民族文化风格则体现在了剪纸作品与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的和谐统一上。我国自古以来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崇尚自然的思想,在该思想的影响与指导下,剪纸艺术家特别重视整体、和谐、相对、转化理念的运用,通过寓意丰富的剪纸作品来将各种装饰构件相整合,使得剪纸作品本身是一种艺术形式,与周围物品又构成了另一种艺术形式,二者互相转化。物我不分,让人徜徉在民族文化之中而不可自拔[5]。

(三)装饰类产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装饰类产品的范围比较广泛,除了传统的花窗、门、挂落等装饰构件外,还包括绿色植物及盆景,以及其他具有装饰作用的产品。以卷轴类装饰工艺品为例,其最初乃是字画所用,既利于保存,又方便悬挂。现代产品艺术设计者在充分探寻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之间所具有的风格差异性下,秉承着“立足中华,面向世界”的传承发展理念,将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了结婚照卷轴,引起了众多消费者的热捧,在婚礼仪式上增添了一抹亮丽色彩[6]。因而,“有容乃大”的民族文化风格完美的体现在了该艺术产品之中,并且成为了当前该艺术品的一种独特风格。而作为一个产品艺术设计工作者来讲,在尊重民族艺术风格、审视华夏民族历史与文化基础上,反映出现代人对于时尚的追求以及美学思想与设计理念,不失为古典与现代融合演绎的一种设计思路。换而言之,立足于我国积淀的历史文化,兼容并蓄的囊括世界先进的主流文化与时尚元素,从艺术品之中凸显出中华民族有容乃大的文化风格,才是艺术设计工作返璞归真之所在。

(四)彩绘泥塑类产品的民族传统文化风格

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艺术风格从其诞生伊始就一直影响着我国手工艺制品的传承与发展。以陕西凤翔泥塑艺术品为例,其所运用的各种色块以及纹样具有着自身特定的寓意,人们能够从该艺术作品中感受到浓厚的历史人文气息以及民族文化风格,更好的为消费者提供了视觉盛宴与享受。在凤翔泥塑工艺品中,绿色代表着万年长寿之意,而红色则寓意着一年四季红红火火,石榴则象征着多子多福,艾草则意味着驱毒辟邪之意[7]。五色观艺术风格,与人们当时所处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以及人生感悟等多方面的意识形态具有着直接的关联性,通过上述色块及纹样的有机结合,展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内心之中的心理活动、丰富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理想的歌颂,朴实无华却又乐观向上的浪漫情怀。并且通过实体化的工艺品凸显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意识,将伦理化色彩融入在艺术作品之中,有效的激发了人们对于观念性含义以及民族历史文化内容的领悟与把握之情[8]。

结论:综上所述,民族传统文化风格的缺失及为能够得到有效的体现是当前艺术设计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也是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此种情形,本文从服装、剪纸、装饰、彩绘泥塑产品中深入挖掘了其中所蕴含的低调与内敛、“浑然天成”和“物我不分”、“有容乃大”、五色观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对当前产品艺术设计工作做出深刻反思,以实现正本清源,传承与弘扬良好民族文化的目的。(作者单位:安顺学院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树文.探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工业设计的关系[J].现代装饰(理论),2015,12(06):132.

[2]唐媛.将传统民族元素符号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5,11(05):171.

[3]黄俊敏,李响,杨兆麟,等.浅谈中国民族传统服饰符号在服装设计课程教学中的融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25(20):261-263.

[4]刘晓曼.论当代艺术设计中楚图案设计语言运用[J].现代装饰(理论),2015,18(06):129.

[5]陈振旺,瞿继伟.全球化时代传统符号在民族品牌形象设计中的价值和应用策略研究[J].艺术百家,2014,10(S1):88-92.

[6]吴静.明式家具的文化思想对现代家具绿色设计的启示和再应用[J].科技风,2014,15(17):69-73.

[7]陈璃.中国民间手工艺在现代家居产品设计中的价值再现[J].现代装饰(理论),2015,10(06):90-91.

[8]殷耀如,陈姝婷,姜露.文化创意视角下景德镇艺术瓷发展策略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4,21(09):151-153.

上一篇:中日茶文化比较研究 下一篇:正视历史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