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社区营造的过程与反思

时间:2022-08-30 05:42:07

北京社区营造的过程与反思

摘 要:通过对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创享计划的具体实施过程的分析,,探讨在社区营造过程中居民、社工机构、政府各自的问题以及其间的相互关系。通过与台湾地区社区营造项目的对比,探讨社区营造概念的本土化。通过与深圳、广东的社区营造模式对比,探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模式有何区别。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营造;本土化

一、绪论

(一)文献综述

对于社区营造概念,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解释,但大多数学者认为社区营造应是政府、社区、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协力作用于社区发展。台湾学者夏铸九(夏铸九;2013)*1认为社区营造其实就是社区的培力与维权,是一种提供资源,收编社区动员,交换地方治理的正当性,构建新政府与民间的关系的政策。罗家德(罗家德;2014)*2认为社区营造是政府诱导,民间自发,社区组织帮扶,促进社区自组织的生成,并在此过程中自主解决社会福利、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等问题。同样的,王思斌(王思斌;2000)*3主张在社会治理上要全面推进政府、市民和民间组织在多种层面上的相互协调和多元互动。从意识形态的方面来看,社区营造是一种在全球化趋势下的希望借由公民意识、社区意识的塑造,从而实现民主,塑造国家集体认同感的地方文化运动(王本壮;2014)*4。同时,有学者(李永展;2014)*5更近一步地 提出了,社区营造应是一个构建“韧性社会”的过程,使社区具有足够的恢复力来应对灾难和反常规现象的威胁。

宫崎清教授主张把社区议题分为五类:“人”、“文”、“地”、“产”、“景”,强调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社区内部的社会正义、居民自主参与、公平、自主学习、合作、环境正义、居民自我连接。而评估社区营造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在于社区能力建设。社区能力包括社区意识、成员之间的彼此承诺、解决问题的能力、资源的取得在内的四个方面。

社区营造的过程实质上也是社会资本产生的过程,因此社会资本理论在社区营造中具有很大的解释力。科尔曼(Coleman;1988)*6指出“社会资本”是一张镶嵌于个体间关系之中的行动资源,而这种资源对公共物品的提供和集体行动的困境提供了一种解决路径。对于如何形成社会资本,普特南(帕特南;1993)*7认为作为社会资本的信任是仅有人们间长期的“横向社团网络”的历史而形成的。

(二)研究方法

因质性研究能够更好的观察分析社区营造者在社区营造的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动机情感的转变以及对社区其他居民的带动作用,本次研究主要采取了质性研究方法。首先,利用中国知网以及国家图书馆港澳台藏书对社区营造的理论以及社区营造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梳理,其次使用了实地观察法,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街道的三个社区内进行了对3个社区居民、1个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访谈,在北京立德社事务所中与7名参与朝阳区社区营造的有关机构负责人进行访谈。在北京里仁社区发展中心中,采用参与式观察的方法,探索机构在社区营造中所起作用以及社工机构在社区营造中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

二、北京市朝阳区社区营造的发展过程及问题

(一)发展过程

北京市的社区营造的发展不同于台湾、日本模式。台湾、日本的社区营造皆是应危机而生的社区尺度的社区集体行动,或是不满与传统街区消亡的“历史街区保护运动”,或是反对大型区域性邻避设施的“鹿港反杜邦”、“美浓反水库”,都是社区居民在应对生存危机、认同危机时,自下而上的动员社区力量,组织社会运动。而后,引起官方的重视,通过具体的文件等手段,在社会全面推行社区营造。(曾旭正;2014)*8(胡澎;2013)*9而北京市的社区营造项目则是移植了台湾地区“社区一家赞助计划”的经验,企业捐助资金,非盈利机构负责,组建专家陪审团,赞助对社区有想法的人投入社区实践。2013年初,在恩派的推动下,结合部分政府购买服务和街道资金,安贞微创投开始,于2013年底,由北京里仁社区建设促进中心联合汇丰银行开始施行的“里仁为美 社区一家――汇丰中国社区建设计划”。项目的良好发展,推动了朝阳区政府的社区营造计划。朝阳区政府于2014年9月实际上正式提出了“社区营造计划”,引入北京恩派非盈利组织发展中心等专业社会组织参与顶层设计,在安贞、朝外、潘家园、三间房等街乡共30个试点社区开展此项计划,并于2016全面实施社区创享计划,实现创享计划的全覆盖。

(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首先,深圳、广州等地区的社区营造是以驻区社工为基础的,每名社工都有在社区扎根2-3年的经验,而这项经历使得他们对社区的基本情况有深入的了解,有助于帮助所属社区找到其痛点所在,引导居民有针对性的进行提案。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与居民建立了较强的信任关系,这对于社区营造的观念宣传、在地动员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北京的社区营造却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北京社区营造采用的是,政府部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社工机构,进入相关社区,指导社区营造的开展。这中间存在着社工机构与社区之前不存在着合作关系的情况,而一期创享计划的时间为一年,一年后可能会存在社工机构的更替。在较短的周期,要求社工机构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了解社区基本状况,与居民建立良好关系的难度较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享计划的实施效果。虽说在社区层面会选出1-2名社区协调员来辅助社工机构进行相关工作,但这其间也存在着机构与社区协调员之间的沟通问题。目前所有社区协调员都是有社区内的社工或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兼任,因为社区本身工作较为琐碎、繁杂且工资低,部分社区协调员参与社区营造计划的能动性不高。A社工组织项目负责人(Case4-W-M-社工)曾这样说过:“社工本身工作就很忙,再加上社区营造计划包含的文字资料的整理较复杂,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去做这件事,对我们也是爱理不理的,而且社工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对这件事的重视程度,而社区的领导又要看街道领导,街道领导又看科室领导,我们要做好社工的思想工作就必须从区、街道、居委会一层层说下来。”这恰恰印证了福山(福山;2000)*10的观点,他认为社会资本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科层制下的权威资源产生的,它依靠于权威的遵从。

其次,报销系统与居民认知的脱节。由于社区创享计划是由政府部门与企业共同注资的,所以对项目的支出有着严格的管控,每一项支出都需要配有相应的购物小票和发票才能够正常报销。这项规定给不少项目运行人带来了困扰。大部分社区提案人皆为老年人,其习惯于在菜市场而不是超市消费(菜市场不能够开具发票),且项目运行过程中,支出较多,报销周期长(一般为一个月),单据保存难度大。社区提案人张奶奶(Case1-ZH-W-退休干部)曾这样对我抱怨:“这样子的话,我明年就不做了,今年做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自己贴了多少钱进去了,有些小票丢掉了,也没有办法报销。”还有一位社区提案人(Case2-W-W-退休教师)在谈到为什么不去超市要去菜市场时,是这样解释的“你说我们给老人买苹果吧,超市里面一斤苹果比外面(这里指菜市场)贵一块多,我们也是希望能省点钱,多做点事。”报销制度与居民固有的消费习惯和能力之间存在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热诚。

且社区创享计划存在着提案人群体缺乏多样性,提案项目单一,缺乏独创性等特点。提案人(除社工提案人外)平均年龄为56.5岁,项目组的成员成分单一,大部分项目的核心成员均有社区书记、社区主任或社区协调员。日本千业大学教授宫崎清把社区营造分为五类:人、文、地、产、景。而北京社区营造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人和文的层面,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如下几个层面:1、政策导向,政府部门每年提出的社区营造重点对社区来说具有指向标的作用,“政府往那边指,社区就往那边跑”。去年的社区建设重点在环境治理与居民自治两个方面,社区层面就大力支持居民申请有关环境治理的提案,而今年的三个方向为文化文明、环境保护、社区安全,应对今年新增加的社区安全,社区层面就鼓励居民从文娱小队转型成为社区安全巡逻小组。且政府资金明确声明不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所以导致了有关地和景的项目的缺乏。2、社区提案人来源单一,需求较为集中,导致了项目方向的集中。项目的提案人多为低龄老人,而服务对象多为高龄老人,这就决定了提案的大方向都在于服务老人的爱心公益服务方面。而社区营造的基本原则是以社区历史个性为基础,确认社区文化精华,再由社区居民以内发的方式逐步推动。(黄武忠;2014)*13目前北京的社区营造还处于较浅的层次,并没有深入挖掘到社区的特色,并从特色出发,延伸带动其他项目的发展。

最后,北京的社区营造缺乏有效的评估机制。香港的社会服务评估往往是有半官方或民间的中介性或学术性的评估机构来承担,他们往往采用多样化的方法和视角,系统地调查社会服务项目的效率、品质和效益(陈锦堂、高宝琪;2008)*14。美国的社会评估则是结合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采取增权评估,也就是服务机构参与项目评估的分析,和专业评估者一起合作确定考核指标,而不是只作为被评估的对象。(Fetterman、 Kaftarian、 Wandersman;1996)*15,而目前,北京的社区创享计划仅存在对提案项目的评估,缺乏对合作机构(社工事务所)的有效评估。且,针对提案项目的评估也仅仅是通过专家们通过提案人所提交的结案报告进行审核,没有细致的考核项目是否达成预期目标,服务人群的多少,服务效果的好坏。

三、结论

目前北京的社区营造发展势头强劲的同时,存在着隐忧,如果没有很好的实现社区营造概念的本土化,找到符合自身特点的社区发展模式,很难实现社区自组织、自治理、自发展。当下我们值得我们深切思考的便是,如何更广泛的调动居民参与社区营造的积极性,扩大社区营造的受众面,为何在社区面临相似的危机时,我们的年轻人、中年人没有像台湾、日本的年轻人、中年人那样的站出来,试图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

参考文献:

[1] 夏铸九 《谈谈社区营造(上)》朱蔚怡、侯新渠编著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12月.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下一篇:关于我国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