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动向、观点、政策

时间:2022-08-30 03:28:17

声音、动向、观点、政策

声音

“现在是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最佳时机。如果错过了,将很难再有这样的好机会。”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魏杰说,人民币汇率机制的大调整一直在等待时机。此前由于美元与人民币之间利差较大,人民币面临比较大的升值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调整汇率,可能会对中国的就业、出口、引进外资等方面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而目前,美联储连续两次调高美元利率,在美元升值的同时,人民币则相对贬值,人民币升值压力减弱。“这意味着如果汇率浮动空间现在放得再大一些,中国出口仍然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资本市场尚未开放,国外游资也将很难兴风作浪。” 魏杰建议,目前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7元人民币左右,人民币汇率开放的步伐完全可以抓住时机走得再快一些。可以先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的空间,然后静观其变,再决定下一步放开的幅度。

观点

许小年:证券业监管不应兜底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表示,在资本市场上不应见到政府担保的影子。他说,政府兜底必然导致道德风险,使得市场丧失识别风险的能力和动力,同时市场也不能为风险、收益进行准确地定价,这样做只能使金融市场失去根基。

他以时下证券业现状为例说,监管层管指数,结果导致投资者与券商出现道德风险。监管层通过注入资金、控制发行节奏、发社论和文件,使投资者对政府有一种信用预期,结果导致投资者不研究大市和公司的“基本面”,靠天吃饭,这也助长和鼓励过度冒险和投机,这也是内地股市不能成为经济“睛雨表”的主要原因。监管层管客户保证金,导致投资者的道德风险。由于投资者对监管当局有心理预期,不担心保证金会回不来,因此不去选择券商,使得券商不必依靠改善经营服务、风险管理来留住客户,市场竞争机制被国家担保效应所淹没。

动向

台企群拥香港谋上市

香港股市以其特有的魅力深得海内外企业的青睐。继内地国企和民企先后到港上市一度掀起上市热潮后,在内地投资的台资企业也正“蓄势待发”,瞄准时机来港“吸水”。

据有关方面透露,今年以来,已有内地台资企业晶门科技在香港挂牌交易,此外还有意将内地手机厂整合的鸿海精密、已委托高盛证券主办承销的台湾宽频、内地最大糖果制造商之一的徐福记公司等10多家台企正准备年内登陆香港,总集资额估计超过78亿港元。

此间业界人士指出,这次内地台企争相到港股上市的企业数目之多、规模之大,实为近10年来所罕见。估计此次台商赴港上市热潮,将在2006年达到高峰,届时在港挂牌上市的台资企业,有可能将突破100家大关。

多家主持台商在港上市计划的券商业者也指出,这一波台商赴港上市行动声势浩大,但是否引爆“群聚效应”则值得观察。

宏观调控后四大银行不良贷款反增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室主任易宪容说,中国这一轮的宏观调控对中国国内银行业的冲击与影响,特别是四大国内银行所受到影响,可能会比人们所看到的要大。

从中国银监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来看,上半年中国境内主要商业银行(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都“双下降”。不过,这次“双下降”主要是对不良贷款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集中处置,特别是几次集中国际竞价拍卖的结果。也就是说,如果考虑这个因素,那么宏观调控后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是增加而不是减少。

近年来中国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尽管有所改善,但所取得的成绩不少是扩大贷款基数、玩弄数字游戏的结果。四大国有银行的扩大贷款规模态势一旦逆转,其问题的严重性又会暴露出来。

更重要的是,宏观调控对一些固定资产投资大型项目清理整顿(如铁本公司)肯定会给银行带来不少问题,如果这些项目被撤销和停缓建,那么这些项目的贷款可能会形成一批新增不良贷款。

还有,随着银行信贷收缩,一些企业的资金链一定会绷紧。如果这种绷紧的资金链某一个环节断裂,其他环节都会相应的断裂。这些企业的银行贷款就可能变为坏账。

政策

粮改加速 国务院推出“路线图”

多年来,一直在国有粮企头上悬而未决的疑问开始冰释。8月6日,《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面世。《指导意见》由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五部委联合推出。

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粮农组织顾问黄季说,到目前为止,过去政策性、经营性和挪用性的粮食财务挂账,加上近年来因无法进行顺价销售而积这次粮食改革,国务院明确了“老账”问题,即对1992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发生的财务挂账,允许将消化处理的过渡期延长到2008年,5年内新增的挂账利息,中央和地方各负担一半;对1998年6月1日以来新发生的挂账,经省级政府组织清理审计后,政策性挂账由县以上含县级粮食行政部门集中管理,本金先实行挂账,利息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但他同时认为,由于挂账数量太大,单单依靠粮食风险基金,很难消化掉。他建议,通过发行国债逐步核销粮食系统的“老账”。

近百亿美元保险资金将兵发境外

日前,中国保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保险外汇资金境外运用管理暂行办法》,这意味着,国家将允许近百亿美元保险资金投资于境外。据了解,到6月底,中国保险业手里的外汇达97.75亿美元。

“这是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在中国的低调登场。”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尹中立博士如此评价这次“开闸放水”。《暂行办法》还为此设定了高门槛:必须具有外汇业务许可证;上年末总资产不低于50亿元人民币;上年末外汇资金不低于1500万美元。

据国家外管局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30日,内地具有《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的保险机构共50家,而在总资产和外汇资金额方面达标的却寥寥无几。 因此监管机构只是允许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这样的保险巨头作为QDII试点。对那些外资保险公司和中小型中资保险公司而言,这条利好消息与之无缘。“由于总资产上的限制,这种境外投资行为基本与我们无关。”一家外资保险公司称。

上一篇:引资思维之变 下一篇:外商在中国获利有“秘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