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版“葵花宝典”指引投资

时间:2022-10-23 02:46:51

台商版“葵花宝典”指引投资

由台湾电电公会主持和的“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因为系统地披露了大陆一些地方在台商眼中的实际投资价值,基本上可以被解读为新一轮台资的集聚指南,甚至也是其他外商投资中国的“葵花宝典”。

台湾区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简称“电电公会”)新近公布的“2004年中国大陆地区投资环境与风险调查”报告,显示出两个最新动向:华北地区竞争力首度超过华东地区;大陆整体投资环境指针近五年来首次呈现下滑趋势。

这是电电公会连续第五年对大陆投资环境及台商投资风险进行深度调查,并扩大了调查范围,调查城市和地区从4年前的33个增长为今年的65个。报告每年所的大陆城市排名,不仅被包括台资在内的很多海外企业视为进军大陆最有价值的地点选择建议,现也成为大陆各城市官员招商引资的政策检讨依据和改善投资环境的“葵花宝典”。

据今年主持此项调查的台湾中原大学教授吕鸿德透露,今年一共向在内地的台商和各地的台商协会发出15000份问卷,最后回收了2364份有效问卷,而在问卷回收之后,台湾电电公会又组织了50多位台湾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四次座谈,最后才根据调查数据了这份报告。

台商板块向北挺进

最新公布的这份调查报告认为,在整体投资环境上,华东地区继续像前几年一样,获得台商好评;但在整体竞争力上,被调查台商认为,华北地区已经超过了华东地区,华中地区、华南地区分居第三、第四位。据此,主持并该调查的吕鸿德教授认为,从此次调查结果与台商实际在大陆布局的情况来看,台商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向环渤海地区的北移现象已逐步显现。

吕鸿德指出,杭州萧山地区城市工业发展兴盛,群聚效应大,高居台商推荐第一名;天津市因市长戴相龙的经营,在台商推荐排行榜中,排名由去年的第32名,跳升至今年的第10名。而在城市竞争力的调查结果上,该报告指出,A级值得推荐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以地区作划分,华北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最强,首度跃居华东地区之上,西北地区仍属最弱。

早年台商赴大陆投资以华南为主,后来逐渐移到华中及华东,近年来则有更往北移的迹象。吕鸿德认为,以台商比重来看,虽然华北目前仍比不上华南及华中,但由于环勃海经济圈逐渐形成,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举办的有利因素影响,相信未来华北地区城市的表现将令人瞩目。

据了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外资便出现了由南部沿海地区逐步向中部和北部沿海地区转移和扩散的趋势。珠三角承接了第一轮引资高潮,之后是长三角备受青睐,北部沿海地区近几年正迎头赶上。

对于外资北上原因,有关专家指出,因为外资企业的技术档次提高了,对管理技术人员以及配套产业的要求相应提高,这恰恰是南部沿海地区的软肋,而且随着南部沿海开放步入成熟期,土地、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上升,不能满足外资投资回报的需要,再加上华东、华北地区所拥有的市场辐射能力,以及一些地方的优惠政策,从而决定了外资的流向。

在这种流向中,台资无疑是最为强劲的一个板块。这与台商在大陆投资领域多为代工、产品更重低成本有直接关系。低成本无非体现在三大块,一是土地,二是劳动力,三是地方政府给予的减免税。从长三角地区看,其开放度与成熟度相当高,前几年为了争夺一个大项目,一些地方恶性竞争、竞相优惠,甚至出现“零租地”的场面。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政府减免税也在逐渐消失。而且这一区域用工条件越来越规范,劳动力成本也相应较高,这都势必会缩小那些附加值低的企业的盈利空间。

投资风险不断上升

根据调查报告,中国大陆整体投资环境指针近五年来首次呈现下滑趋势。从近5年的资料分析,大陆的竞争力与投资环境,似乎已在去年达到高峰,今年出现的下滑迹象,使得台湾厂商的投资风险提高。

尤其是大陆电力供应缺口扩大,水电、能源、燃料等供应不稳定的风险,今年跃居投资风险指针之首。

吕鸿德指出,以社会风险、法制风险、经济风险及经营风险等4大类风险进行评估,今年大陆整体投资风险达到2.76,略高于去年的2.67。如果分类进行评估,今年风险攀升最快的为社会风险,包括劳工抗议抗争事件、外来民工造成的社会问题、劳资纠纷、人身安全威胁等风险,都有增加的趋势,因此“电电公会”也呼吁大陆地方政府,在吸引台商投资时,有必要在社会风险方面努力改善。

吕鸿德更进一步,将涉及大陆投资风险的多项具体指针今年较去年的攀升幅度进行排名后显示,受到大陆电力供应缺口扩大,苏州昆山一带台商密集地区频繁停电的困扰,台商高度关心水、电、燃气等供应稳定情况,水电燃气供应不稳定的风险已经跃居榜首,成为攀升最快的风险;其次则是员工缺乏敬业精神与忠诚度的风险,第三名为企业信用不佳,欠债追索不到的风险。其它风险指针攀升的项目,还包括经营企业维持人际关系成本过高、人身安全财产受到威胁、台商因经贸税务纠纷被羁押、常以刑事方式处理经济案件、政府调解纠纷对台商不公等。

吕鸿德强调,大陆城市竞争力的发展“人治”色彩相当重,如果当地首长有决心,有能力,地方发展就会焕然一新,像天津市就是例子;如果地方首长没有企图心,投资环境就无法提升。电电公会也期盼中国政府应该积极建构“法治重于人治”的施政核心理念、强化金融现代化措施、智能财产权保护、地方官员的诚信务实施政风范,以及政策延续性、水电资源的投入与建设。

以此为根据,电电公会建议,台商在进行大陆投资前,应审慎评估当地投资环境与风险,并积极朝向企业升级的两岸分工模式,对于水电基础设施的欠缺应有分散风险的投资规划,同时在面对宏观调控的的政策变化,台商不能盲目扩张投资。

宏观调控显负面效应

“宏观调控之后,一些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弹性小了。”吕鸿德告诉记者,受宏观调控的影响,台商在内地筹集资金的难度加大,同时用地也开始受到严格的规范。

据了解,长三角地区不少台商以前是从上海的一些银行申请外币贷款以便进口原材料,但是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一些中资银行外币储量严重短缺,现在去银行申请外币贷款相当困难。

另外,吕鸿德表示,调查中,很多台商抱怨在长三角地区拿不到地了,而这种怨声在去年还非常少。在宏观调控的影响下,中央政府开始严格限制各种开发区胡乱批地。在此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招商,会给台商许下各种优惠政策,但是在宏观调控之后,一些地方政府不敢再超越权限给台商批各种优惠政策。

这种影响在台商密集的江苏省昆山地区尤为明显,以往当地官员可以直接许诺地价,而现在都是严格按照江苏省政府的规定来批地。现在昆山要拿到一亩地的价格都在10多万元,这对于制鞋、服装这种行业肯定承受不了。苏州市的台资协会则反映,目前台商要在苏州市区取得工业用地已经相当困难,只能将投资往周边地区做一些延伸。

“屈膝是跳跃的开始”

由于投资风险和宏观调控负面因素的上升,已经有一些底端制造领域的台企向越南、缅甸等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流动,但吕鸿德仍看好大陆未来的经济发展和投资环境。他说,与到东南亚和南美等地去投资相比较,大陆还是最好的地方。据了解,此前台商到东南亚去投资,很大一部分都没有赚到钱。

吕鸿德表示,就算是受到一些影响,但台商在内地的投资并没有慢下步伐。由于大陆已经具备完善的产业链,在珠江三角洲,聚集了众多的中小型电子加工业和元器件厂商,而在长江三角洲,笔记本计算机和芯片的产业链已经相当完善。如果换到其它地区,成本会更高。

在台商聚集的江苏昆山,今年上半年的外来投资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外来投资中大部分都是台商,目前在昆山已经聚集了1000多家台资企业。

中国国务院台办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7月,台商在大陆投资合同金额51亿美元,同比增长15.4%,实际利用台资21.6亿美元;截止今年7月底,台商在大陆投资项目累计600多万,合同利用台资752亿美元。两岸贸易方面,今年1至7月,两岸间接贸易额432亿美元,同比上升41.4%;截止今年7月底,两岸贸易额达到3690多亿美元。

“屈膝是跳跃的开始,压力是成长的开始”,对于大陆投资环境连续5年调查后出现第一次下滑,吕鸿德认为,这是为了经济的软着陆,为了跳跃做准备,在一些问题暴露出来并得到解决之后,中国大陆的投资环境将会变得越来越好。

台商投资五大趋势

台商在大陆投资企业目前已经超过六万家。吕鸿德根据调查报告和多年研究发现,台商投资大陆正呈现出五种趋势:

一、在大陆落户生根的意愿越来越强。调查报告显示,台商向大陆拓展的势头不减,先前未考虑前往大陆发展的一些台商现在已经将投资西进作为选项之一。

二、早期台商基本上在华南投资;第二阶段扩展至华东,如上海周边的苏州昆山,以及上海的松江、嘉定等地。根据研究得出预期,今后台商还会继续北扩,向华北地区发展。

三、台商以前采取的策略是两岸布局,即将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到大陆,而将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留在台湾,采取分工协作的方式。这个状况正在逐渐改变,台商发现大陆的研发人才越来越优秀,许多公司都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两岸将从产品品级的分工走向功能性分工,台湾仍将成为台商资金调度中心,但生产、营销、研发等方面将逐渐扩展到大陆。

四、台商现在越来越注重采取战略联盟的方式进入大陆。研究发现,许多国际大公司在进入中国大陆时,都会和台商建立联盟关系,将来台商可能会扮演一个“中继站”的角色。原因是,台商比全世界的其它企业更了解中国大陆,又比大陆更了解世界。过去可能是台商独资或合伙进入大陆,但现在与外商策略联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五、以往进入大陆的台资企业基本上属低端产业,只要求有较低廉的厂房和劳动力成本;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大集团台资企业进入大陆,特别是有许多高科技领域的公司,比如台积电、联电、英业达等等。他们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多的是为了配合产业链的形成,接近上、下游市场。

上一篇:“一女二嫁”,谁之过 下一篇:飞利浦转型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