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语文教学导语 攫住课堂学习先机

时间:2022-08-30 01:20:34

巧设语文教学导语 攫住课堂学习先机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语文课效果好不好,导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妙语连珠的导语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先声夺人的导语能激发学生强的求知欲望,于漪老师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由此可见,好的导语在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好导入环节对整个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好的导语要尽量满足以下几点:

一、导语设计要新奇。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地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因此导语设计首先要新奇。

二、导语设计要讲究艺术性,即美感与情感的有机结合。教师在导语设计上要给学生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也要注意情感引导,语文教材贴近生活,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在设计导语时要讲求艺术,融入情感,这样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美与情的感染中尽情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的设计要有知识性。导语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服务的。因此,教师在设计导语讲究新奇与艺术性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

那么,如何设计导语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一、故事导入法。故事对中学生来最具吸引力的,它不但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听课注意力,而且能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导入时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上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综合性学习中介绍对联知识时,上课开始向学生讲了如下故事:郑板桥做县令时,有一天,一位老先生前来告状,说他在一家财主家教书,原商定全年酬金八吊钱,但到了年底,财主却分文不给。郑板桥说:“大概是教得不好,误人子弟吧!我先考考你的才学!”于是就指着大堂悬挂的灯笼出一上联:四面灯,单面纸,辉辉煌煌照遍东西南北。老先生听了马上对出下联:一年学,八吊钱,辛辛苦苦历尽春夏秋冬。同学们,老先生对得怎么样? “工整!”、“有水平!”、“好对联!”,学生充满学习激情。在上《唐雎不辱使命》时,首先吟诵了“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得返”的悲壮诗句,讲述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阐述今天学习的《唐雎不辱使命》同样有荆轲刺秦王的决心!故事深深地吸引学生,让他们急于去遨游课文。

二、破题导入法。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有的题目一目了然,体现文章的主旨中心;有的题目意味深长,蕴含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有的题目暗藏玄妙,包含文章的线索……透过题目,我们看到的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构思。因此,从文章的题目入手,可以很快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行文思路。“由题切入”的导语就是通过对文章题目的分析,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旨,理清文章的思路,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特点,顺利地进行下一步的课文分析。如:在讲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时,我先是引导学生分析题目:这篇文章讲了哪两个问题?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 两个问题――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之后我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两个问题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学生讨论。)我接着分析:“艰难的国运”指的是时期,我们的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急需一种人,这种人在“艰难的国运”里不悲观丧气,不临阵脱逃,他们正视现实,挺直腰杆,挑起民族振兴的大梁,这种人就是具有勇往直前、英勇无畏的民族精神的“雄健的国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的《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篇课文,听听他在“艰难的国运”时期,发出了怎样的呐喊?”这个导语设计从文章的题目开始分析,让学生较快地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三、音画导入法。㈠出示图画。图画具有直观性,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出示描述课文内容的图画,引导学生观察,由此导入新课。这种做法不仅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而且能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其观察能力。如上《丑小鸭》一文时,先将丑小鸭、白天鹅两幅彩图挂在墙上,让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概述它们的外貌,比较美丑,由此导入新课,使学生在直观形象的指引下掌握全文。㈡播放音乐,音乐会引起主管人类情绪和感觉的大脑之自主反应,而使得情绪发生改变。音乐能够把人引向她所创造的意境,让人沉浸其中,去品味、联想,想像,得到精神的愉悦和美的感受。在上琦君的《春酒》时,开头播放了《家乡的味道》这一首歌,美妙的歌声和纯朴感人的歌词,仿佛把学生带到美丽的家乡,回到父母身边,耳边回响亲人的叮咛,看到咿呀的水车,听到熟悉的歌谣,唤起的浓浓亲情,想起美美的家乡。播完后说,同学们,亲山亲水有亲人,现在,我们来看琦君是怎样来写家乡的味道的。水到渠成地引入了课文。㈢播放视频片段。视频能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把学生从未见过的、未知的场景、未体验过的生活呈现于眼前,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安塞腰鼓南方的学生从未见过,没有视觉感受很难唤起学生的认知和共鸣,上《安塞腰鼓》前,教师首先播放了安塞腰鼓一段视频,学生被安塞腰鼓的粗犷、恢宏、磅礴的场面震撼了,兴致勃勃投入课文。

四、朗读导入法。老师上课时先声情并茂地朗读一篇或一段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精彩诗篇,把学生带到设定的环境和内容中去,唤起他们浓厚的欣赏情趣。在教《沁园春・雪》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尝试的:同学们,新中国的谛造者不但是伟大的革命家、伟大领袖,而且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词作家,今天,我们先来听听他的《沁园春・雪》:“沁园春・雪,1936年2月,,北国风光……”慷慨激昂的诵读,把学生带入词的意境。学生跟随词人来到莽莽雪原、高山之巅……,共同歌颂民族英雄,担负国家使命。

五、介绍作者导入法。中学课本涉及的作者多是名家,由介绍作者引入课文.既顺理成章,引入自然,也易激发学生 的仰慕之心和学习热情。如鲁迅是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作家,在学习他的第一篇课文《风筝》时,就应作一下详细的介绍,一开始就使学生形成对鲁迅的深刻认识,以后再学习他的课文就得心应手了。

六、写作背景导入法。由介绍背景导入大多数文章的写作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写 作缘由,学生若不了解,就很难把握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因而在讲课之前把 写 作背景适当介绍一下,既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致。在上的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这课时,也可简介 时时期,我们的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艰难的历史背景。

一石激起千层浪,好的导语是上好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的开端,它既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上一篇:数字电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思考 下一篇:品德课堂 学生的动感地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