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课中运用阅读的 策略研究

时间:2022-08-29 11:28:42

科学课中运用阅读的 策略研究

长期以来,阅读早已成为语言类课程学习的重要途径。但对于以科学探究为研究途径的自然学科课程来说,阅读似乎距离很远。事实上,学生的科学探究也是建立在科学阅读基础之上的,因为学生科学本质观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科学概念的建构和理解都需要科学阅读的介入和辅助。科学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更应认真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这其中必定会涉及科学课教学中运用科学阅读的策略。

比较型阅读策略

所谓比较型阅读策略,就是将科学阅读材料进行比较阅读,并且辨析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策略。例如:在教学《动物吃什么》一课时,我们可以精选科学阅读的材料,引导学生根据动物的排泄物来辨析它们所吃的食物。譬如,植食动物的排泄物里面夹杂着植物纤维以及植物的种子,说明青草、嫩叶、瓜果、树皮、种子等都是它们的食物;肉食动物的粪便里面有动物毛发、骨头,说明野兔、山羊、小鸟都是它们的食物;仓鼠的排泄物旁边有向日葵籽、花生、板栗、肉类等多种食物,说明仓鼠的食性很杂,几乎什么都吃,是杂食性的动物。学生在自我阅读、比较、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很容易找出它们的不同与联系。在教学《生物与环境》一课时,教师出示北极兔与沙漠兔的图片,请学生用比较型的策略阅读图片,并提问:“这两只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有什么不一样?”在学生汇报比较的阅读信息之后,老师再次追问:“是否可以分析一下可能产生这些不同特征的原因?”这种关键性的教学指导用语,促使学生在比较型的阅读中,把不同兔子的生活习性、外形特征与所生活的环境联系起来,扩大了思维的空间,提升了思S上的深度,从而得到了更加综合、更加多元的训练和发展。

比较型阅读的策略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①求异型,先要辨析“同”的是那些内容,然后再同中求异,找出相同的部分;②求同型,先要明确“求同”的目的,梳理要解答的是哪些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发现“同工”;③互解型,先要明确“问题”的指向,再思考通过什么途径去寻找相应的答案;④综合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跳跃式阅读,因为前一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在使用比较型阅读教学策略时,还应当注意以下几点:①精选比较的阅读材料,明确比较的范围;②找准阅读材料中相同与不同,这是掌握、理解和运用比较型阅读策略非常重要的关键环节;③比较是思维缜密、有深度的重要体现。因此,在科学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做好记录,以便对照检查、分析和鉴别。

比较型阅读最简单的形式就是表格式。此外,也可以用维恩图或者更加复杂的双泡图等形式来呈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用。

探究型阅读策略

探究型阅读的基本环节是:用具有一定涵盖性、科学性、综合性、可探究的科学问题为科学阅读定向;遴选科学阅读信息,由学生自主、合作进行相关阅读信息的梳理、重组和提炼;各小组互相交流、质疑、分析、研讨、总结;学生小组主体发言,其他小组补充、争辩、完善,之后,进行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例如:在教学《皮影戏》一课时,首先由学生自主阅读材料;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一些体验式的活动制造影子,形成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再聚焦科学问题,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光源的距离与影子大小的关系等内容。在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这个内容时,首先要求学生阅读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将发现的信息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汇报并且形成可探究的问题;之后的重点是探究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了解食品的配料等问题,学生可以同时探究多个问题。这种策略,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发展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科学的兴趣,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习惯和能力。为了让学生对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因素和食品的配料进行更深入、更透彻的探究,我们还可以有针对性地为学生准备多种不同类型的食品包装,学生们通过阅读信息发现问题,寻找影响食品保质期的原因,既能充分感受到科学无处不在,也能懂得用科学改善生活。这种在对知识内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处理问题的能力,是一种“带得走”的能力;它跟当下提倡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道理。

探究型阅读打破了从书本到书本、从书本到作业的封闭性阅读模式,让学生在科学阅读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既动手,又动脑,两者高度融合,实现了双赢乃至多赢,是非常重要、高效的学习策略。这种策略,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及自我发展。

探究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鱼骨图、支架图、概念结构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能是某种变式。

审辩型阅读策略

教育界现已经形成共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很显然,使用审辩型阅读策略就可以达成此目的。例如:在教学测量温度的方法时,让学生用“审辩”的方法阅读文本内容,用“审辩”的方法找出教师在演示过程中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这样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更加认真细致,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教学《玩小车》时,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如何安装小车”,通过自主阅读、合作阅读,学生们会发现细绳拴在小车上的位置影响了小车行进的方向,他们还根据生活经验判断:“只有拴在恰当的位置,小车拉力的方向与车轮滚动的方向才会一致。”学生本以为这个探究活动很容易,于是就动手操作起来。然而,由于问题考虑得不全面,操作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细绳太长,细绳挂垫圈的一端直接碰到底面;细绳过短,小车运动的距离也很短;只有细绳长短接近桌子的高度,小车运动的距离才会接近桌子的高度。所以,一些小组由于没有考虑到细绳的长短,无法顺利进行探究实验。这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友情提示”:细绳长短怎样比较合适?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什么关系?学生审辩型地阅读完“友情提示”后,开始考虑――垫圈移动的距离与小车运动的距离是一样的;垫圈移动距离不超过桌子的高度,所以绳子的长短也不应该超过桌子的高度。学生先通过自主阅读设计实验装置,再由实践操作发现问题,最后通过“友情提示”帮助学生进行审辩型阅读,并修改实验再开展探究活动,获得了成功的体验。美国主流科学教材《科学探索者》也非常重视发展学生的审辩式思维,该教材通过“阅读提示”“阅读指南”和“阅读DIY”等栏目的设置,给予学生审辩型阅读策略的指导。

审辩型阅读的形式可以是网状图、讨论图等思维导图的形式,也可能是某种变式。

当然,科学教学中运用阅读的策略远远不止这三种。况且,这些教学策略也不是孤立的。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深度研究不同的阅读材料和教学策略,让科学阅读精准、合理、巧妙、有效地服务于科学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的智慧,找到对终身发展有益的基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活”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从优秀走向卓越的专业成长的幸福之路。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南小学)

上一篇:创新课堂实践促进数学理解 下一篇:对《水浒传》中英雄与悲剧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