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政策选择

时间:2022-08-29 11:24:12

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与政策选择

【摘要】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产业集群正在成为推动湖北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但也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的约束。政府积极推动和政策引导是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循环经济;湖北产业集群;政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3-0123-03

一、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产业集群资源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

产业集群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全球性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近年来发展迅猛。在中国区域经济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发展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主要依靠众多颇具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所支撑。但这种大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消耗型为主,仍然维持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的产业集群,在日益短缺的资源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的挑战面前,发展的可持续性正在经受考验。

随着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湖北对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定位,湖北全面实施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等发展战略,湖北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方面,产业集群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另一方面,湖北仍然面临工业化程度较低、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资源总量和人均资源量严重不足,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较高等一系列问题,突出表现在经济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突出,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紧迫性日益凸现。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摒弃“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线性发展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强调生产过程是“产品-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倡导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促进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生,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正在成为解决产业集群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提升产业集群持续竞争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多赢的新型发展模式。

二、湖北产业集群发展及其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尤其是“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以及产业的梯度转移,为湖北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在省内外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汽车、钢铁、石化、食品加工业、电力、电子、纺织等七大产业已成为千亿产业。纵观湖北产业集群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集群;二是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地方各级开发区为核心的开发区产业集群;三是围绕各个县镇的产业优势而形成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不同层次的产业集群在推动湖北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来自资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1.以武汉城市圈为中心的区域产业集群。武汉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由周边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潜江、天门等8个城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它以占三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一半左右的人口提供了占湖北近三分之二的国民生产总值,不仅是湖北产业和生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区域,也是湖北加速发展,实现在中部率先崛起目标的重要战略支点。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中,各地区产业集群在本地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又是湖北省资源消耗最密集的区域。2010年武汉城市圈中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潜江等6城市的单位GDP能耗均高于湖北省平均水平。特别是武汉及鄂州、黄石属于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偏重型化,经济增长方式较粗放,资源消耗较大,能耗较高。2010年武汉、黄石、鄂州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轻工业比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环境承载压力较大,节能减排面临艰巨的挑战。据统计,武汉城市圈COD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占全省的一半以上,二氧化硫、COD等主要污染物人均排放量均高于全省人均排放量水平。2010年湖北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11个低于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指数值的地区武汉城市圈中占7个。显然,在这样的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背景下,如果不彻底改变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环境必然成为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的“瓶颈”。

2.开发区产业集群。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和地方各级开发区为核心的开发区产业集群是现阶段湖北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载体,包括武汉城市圈部分产业集群也是以开发区为载体的。开发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使开发区作为湖北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区域,在湖北省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2010年湖北省各开发区外商投资金额占全省外商投资金额的90%,黄石、宜昌、襄阳、随州开发区的省外境内投资增幅均超过70%,全省开发区企业出口总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60.5%。但以开发区为基础形成的各类产业集群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加大,尤其是以县域开发区为基础的产业集群问题更为突出。部分开发区产业集群形成的直接原因只是因为开发区优惠的土地和税收政策。由于缺乏合理的产业规划,开发区内的产业聚集只是企业的盲目堆砌,区内的企业之间缺乏经济关联性,企业点多面广,不仅不利于土地的集约利用,不利于降低环保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且在开发区内很难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链,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加剧。从产业分布看,大部分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主要集中于化学制品、纺织、机械汽车电子和食品加工业等传统产业,一部分开发区以建材及化工企业等为代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比重过大,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低端,生产方式粗放,既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也严重地污染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势必影响到开发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3.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湖北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县域工业产业聚集度提高,在汽车零部件、机械制造、化工、纺织、建材、医药、食品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县域特色工业产业群,其中部分县域特色产业集群是以现有的县域开发区为载体的,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如宜昌磷化工、仙桃无纺布、鄂州燕矶的金刚石刀具、随州专用车改装、荆州石油机械、京山包装机械等一批产业集群,不仅在县域产业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极大带动本地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部分产业集群在湖北省乃至于全国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具备了

一定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但由于县域经济的工业化程度普遍不高,结构、质量和效益不优,县域产业集群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资源环境的瓶颈约束。一方面,县域产业集群中传统产业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型的“五小”企业主要集中于县域,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不断加大节能减排的力度,这些产业迫于日益的严峻资源环境的压力面临转型;另一方面,多数产业集群规模相对较小,导致集群的程度不高,产业链缺乏纵向外延,专业化分工协作不明显,企业之间缺少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不利于资源在整个生产系统中的流动,造成资源利用率低下的情况。同时,每个企业生产所带来的大量废弃物不能进行综合治理,增加了环境保护的成本。

三、基于循环经济的湖北产业集群政策选择

为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十一五”以来,湖北省先后组织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试点,建设了一批循环经济关键项目,形成了以湖北宜化、兴发为代表的化工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武钢为代表的钢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华新、葛洲坝为代表的建材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格林美为代表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模式,以东风康明斯、千里马为代表的再制造发展模式。

由于资源环境本身具有外部性,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存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目标追求超过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关注的现象,因此,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产业集群的转型,是实现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政府制定和实施产业集群发展政策要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湖北正处于工业化的加速发展阶段,各级地方政府都希望抓住区域经济发展的契机,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地把招商引资作为重要抓手,纷纷出台优惠政策,大力兴办工业园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但是地方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在资源环境作为生产要素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的背景下,政府的经济发展目标要从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向注重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转变,以扎实推进“生态湖北”和低碳试点省为契机,经济政策不能仅限于单一的产业集群政策,应该把发展循环经济和产业集群作为整体政策,甚至发展循环经济要放到优先考虑的位置。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如武汉城市圈获批“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武汉城市圈试验区把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作为切入点,提出了建设拥有健康自然生态、高效经济生态和文明社会生态的生态城市圈的总体目标。可以预计,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功能定位,为城市圈产业集群的转型提供了新的路径。

2.加强对产业布局和结构的调整优化,增强产业集群发展的可持续性。目前,湖北正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推动的机遇,借助政策支持和劳动力、土地等成本的比较优势,区域产业经济正处于快速扩张阶段。但与早先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不同,对产业集群的规划,决不仅仅只是停留在通过加强交通、电力、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引导企业在空间地理上相对集聚。更重要的是,针对不同产业类型和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把产业集群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考虑和布局,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逐步形成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的产业集群布局和结构。如大中城市产业布局可以考虑重点以服务业发展带动结构调整和优化。对高能耗、重污染、低效率的产业,按市场化原则建立产业退出机制。对资源消耗量大,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传统重化工业进行改造,通过实施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节能减排、降耗增效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再生资源产业,使环保产业真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承接那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或间接投资方式向本区域扩散或转移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形成的产业集群,应建立资源环境评估机制,不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影响产业集群的长期发展。

3.实施产业集群规模政策,积极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基于循环经济的产业集群要实现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政府管理部门在产业集群政策制定过程中要积极扶持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发展,引导社会资源流向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推动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的发展和建设。一方面,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有利于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的规模经济。同时,产业园区企业集聚的规模效应容易形成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强上下产业链之间企业的联系,将污染尽可能在产业园区内企业之间进行处理,以做到减量化,保证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湖北省、地级开发区中对资源环境依赖较大的产业,以及精细化工、盐化工、磷化工等资源型产业集群,都应该运用循环经济发展方式和理念,坚持产业集聚和生态产业园的建设并重的原则,引导产业集聚,促使企业改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的效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大企业在循环经济型产业集群的示范、主导作用,规划围绕大企业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生态补链项目,形成循环经济型产业园。比如,在武汉市青山区,产生了一大批上依托钢铁、石化和电力等重型工业生存的中小企业,他们或延伸大企业产业链,进行钢材、石油深加工,或以大企业产生的废渣、废气、废水为原料,生产环保产品,使武汉市青山区这个重化工集聚区和老工业基地,正在实现向生态工业园区的转变。

4.促进循环经济型企业发展,构建有利于产业集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随着资源环境作为要素成本的内部化,引导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除来自于政府的政策诱导与法律法规的约束,更重要的是通过向循环经济型企业转型,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形成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持续动力。以冶金、化工、石化、建材、轻纺、造纸、医药、电力等行业产业集群为重点,政府应该发挥产业政策和财政、税收、价格、信贷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加快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逐步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包括:研究与开发有利于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共性技术,提升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加快建设面向中小企业的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循环经济的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和应用等服务支持;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重大技术的研发,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引领循环经济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国外循环经济的先进技术,加快消化、吸收和创新,充分发挥循环经济技术发展的“后发优势”。

上一篇:基于创新型经济视野下的高新区产业布局研究 下一篇:我国轻型飞机产业化的创新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