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时间:2022-08-29 09:14:06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切入点

我在上《海燕》这篇课文时,运用了潘泽远老师的课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课型研究》中的“说读课型”进行教学。本课型注重学生的读,在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并按一定的格式说出课文的要点。和学生本课文的互动教学中收到了不错的效果,特别是在课文的整体感知环节,有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我是这样切入的:

师:同学们,这篇课文的标题是什么?

生:《海燕》。

师:课文中只写海燕吗?

生:不是。

师:还写了什么?

生:家乡的小燕子。

师:为什么要写家乡的小燕子呢?

生1:家乡的小燕子漂亮。

生2:家乡的小燕子在春天的美景中飞翔。

生3:家乡的小燕子和作者的关系很好。

生4:家乡的小燕子在家里住。

生5:家乡的小燕子会给人们带来好运。

……

师:联系整篇课文分析,作者主要想表达什么?

生1:想家。

生2:对家乡的思念。

师:作者仅仅是思念家乡吗?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再分析一下。

生1:祖国。

生2:乡愁

师:从课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现呢?

生1:见了它们,游子们能不引起了,至少是轻烟似的,一缕两缕的乡愁么?

生2:啊,乡愁呀,如轻烟似的乡愁呀!

师:本文主要表达的是乡愁,但作者为什么要写海燕?

生:作者是看到海燕才想起对家乡小燕子的思念。

师:先看到还是先思念。

生:先看到后思念。

师:那课文为什么先写家乡的小燕子,后写海上的燕子?

生1:倒叙的写作手法。

生2: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之切。

生3:表达对祖国、家乡的思念的程度之深。

(此时,全班想起了热烈的掌声,洋溢在每个同学的脸上,我的心里也美滋滋的,好似有是什么东西在心里沸腾!)

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回答的内容归纳整理就自然能说出本文的主要内容了。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关系到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找准了切入点关系到抓住一个点而带动全篇,四两拨千斤,关系到单刀直进入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找准了切入点能将读悟、想象有机地融合,将教学过程走实,让学生语文知识和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在读说的训练中简简单单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对于一个初一的学生来说,认识事物有一个心理过程,它表现为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这一过程不可颠倒,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必须建立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之上,没有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都将是空中楼阁。整体感知实际上就是阅读者对作品的感觉和知觉,是阅读欣赏的基础。这一过程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老师恰当地引导和鼓励才得以实施,逐渐培养其这方面的能力。就需要老师在语文教学整体感知文章的过程中,应选择一个恰当的切入点,确定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以此带动学生进入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怎样才能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紧抓文本,找准突破口

任何文章中的字词句都不是任意的堆叠,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创作过程中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写作手法、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是作者心血来潮,随时兴起,信手拈来的。这些手法的运用都是用来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字、词、句、篇是文章的“目”,中心就是把这个“目”带动起来的“纲”。所以,要整体感知课文就得抓住课文的思路、中心,这样才能纲举目张,带动起整个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是阅读教学过程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这一环节完成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整个阅读教学的成败。不同的课文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创设情境,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不断寻找自己所需答案的有效方法。从“长文短教,短文长上”的方法得知,有效地找准阅读教学中整体感知切入点可以用“长文抓题眼、线索,短文分析内容、结构”的方法。让学生接受文本,分析文本。

二、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新课程倡导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与我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想。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变性、丰富性和复杂性,也使得教师对教学过程难以预料,这就需要教师关注学生、生成课堂。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凭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教师组织的学习活动或教材的重点、难点形成不同的理解。即生成对问题理解的多种解读方式,而有些解读显然超出了老师预想的结果,从而迫使教师选择其中可以利用或不利用的教学资源。如果教师能够凭借自己的独特的判断,应用自己的教学智慧“随机应变”“当机立断”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就能够生成非常有价值的且有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中,不同个体的行为、思想会发生相互作用,可能生成一种全新的教学资源。这种资源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因为这种资源来自于课堂本身,具有鲜活性,是学生参与的结果。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亲近感,参与性强、感受深,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利用这种意外生成的教学资源,睿智地进行处理,冷静地思考,巧妙地捕捉其中的“亮点”资源,并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在不断的“生成”中绽放美丽,呈现精彩。

因此,在课文的整体感知中不但要抓紧教材,找准突破口,而且要关注学生,生成课堂。教材是“根”,学生是“本”,二者只有有机地结合才能让学生得以整体感知课文,学生的大语文观才能真正地实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务川自治县县庆中学)

上一篇:浅议中职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浅谈如何进行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