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时间:2022-08-29 08:32:08

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发展思路的探索

【摘要】国家对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首要的一点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这就决定了农业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是中原经济区战略实施的关键,而在“三化”协调发展进程中,农业现代化无疑是基石。本文旨在探索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借以推进区内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现代农业,结构性矛盾,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发展水平是国民经济增长和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的关键。农产品的特殊使用价值使得其具有绝对的不可替代性。农业经济的重要性,不会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也不会因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改变而降低。

但同时,相对于科技含量较高的其他产业,农业又是比较效益偏低的弱质产业,因此,如何统筹处理农业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成为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从国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不难发现,凡是在这一问题上处理得比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其农业现代化就推进得相对顺利,反之,则可能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现代化进程受挫。由此可见,农业现代化是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三化同步”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普遍准则。

二、农业是中原经济区的重要支柱

2011年,国务院正式出台《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建设中原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战略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全国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板块,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重要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区域河南省是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农业生产大省、新兴工业大省。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以来,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进入了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阶段,尤其是农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发展中原经济区首要发展的是农业,集中力量建设农业现代化模式。中原经济区建设重视农业,不以损害农业发展为代价来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是一个重要的原则。只有农业稳定了、发展了,才会带动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业是社会繁荣昌盛的基础,粮食是保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主体,只有稳定农业,中原经济区才能稳定。

三、中原经济区农业的现状及问题

但是作为农业大省,河南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仍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一方面,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本,另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也为农业现代化带来了新的挑战。

1、 农业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不容忽视。在农产品品质结构上,真正达到国际质量标准、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和高附加值的优质农产品相对不足;在种植业结构上,高收益的经济作物较少。这种结构性矛盾,直接造成劳动生产率低下。

2、增收渠道狭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河南农民人均收入仅相当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6元,城乡差距大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限制了农业主体——农民的发展。

3、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服务体系不完善。市场信息体系不健全,使得农民无法准确及时地得到有价值的市场信息,造成增产不增收等问题;农产品质量标准与检验检测体系的不健全,使得区内农业不能按标准组织生产经营,加工企业无法进行准确的质量认证。

4、农业科技水平低,不足以支持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不适应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2011年河南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分别为42%和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70%-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差距更大。

四、中原经济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路

1、准确定位,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

建设全国重要的粮食稳定增长核心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努力做到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应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的战略定位。河南的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使得河南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四年超1000亿斤,占到全国总产量的1/10,其中小麦占全国的1/4,每年输出原粮及制成品3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经济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国内粮食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按照国家规划,到2020年,国家还需要新增1000亿斤粮食,中原经济区要承担的粮食安全重任,是不可替代的。因此,重点谋划粮食生产,是河南和中原经济区必须承担的国家责任。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确保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是国家对河南的根本战略定位。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和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粮食越来越成为短缺资源。国家对河南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给予厚望。《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全国新增50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均将河南列为重要的粮食主产区。

2、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集约型经营方式是现代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集约经营强调劳动集约,但更加强调知识集约、技术集约,实现科学技术对稀缺要素的替代,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结合。对中原经济区而言,一方面要有针对性地发扬传统农业的优势,实行集约与精耕细作;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市场需求,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正确处理农业发展与保护资源的关系,逐步实现劳动密集与技术密集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河南提出的“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路子”的发展思路,中原经济区农业经济集约经营的极好诠释。

3、提高市场化程度,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农业产业链条,不仅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的需要,而且是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支撑和重要动力。打造农业产业链条,将使河南省现代农业不再局限于第一产业,而是包括第二、第三产业等与农业关联产业在内的大农业体系结构。河南省农业龙头企业将由产品链、物流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从而具有更强的竞争和带动能力。加快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增加期货品种,建成全国农产品期货交易中心、价格中心和信息中心,争取形成粮食的国际定价权。逐步拓展交易品种,鼓励生产经营者运用期货交易机制规避市场风险。

4、破除瓶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为了在工业化、城镇化的浪潮中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原经济区规划》中提出了要努力破除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规划》指出,制约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系列难题包括,农区内生发展能力不足,农业大县财力紧张,一些地方轻视农业的现象依然存在等,它们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而日益凸显。

从经济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不断加大各级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同时,要从生态上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发展生物农业和循环农业,加强农业资源保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生态环境与农业的和谐发展。当前,河南省农业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生态技术落后造成自身污染加剧;农业面源污染日趋严重;干旱缺水问题突出;水土流失问题严重等。

5、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要加大粮食主产区财政投入和利益补偿,提高对产粮大县奖励标准,优先在主产区安排重大农业发展项目,向农业深度和广度进军,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6、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促进农业资源优化配置。

农业科技创新在中原经济区现代农业的未来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传统农业变身现代农业,必须摆脱生产要素高投入的粗放模式,转向依靠提升科技水平,加大科技创新的现代模式,在农作物新品种的培育推广与产业化开发、小麦等主要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畜禽重大疫病防控等,精心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提升区内农产品产业链条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如果能顺利完成相关产业的布局,实现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不仅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低碳产业的宏观方向;也为区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资源消耗、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开辟了新的思路;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张全红,《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农业经济》2012/06

[2]徐君,《中原经济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技术经济》2012/03

[3]杨强,《中原经济区建设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研究》,《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01

[4]王红,《基于农业现代化的中原经济区发展研究》,《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06

[5]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

作者简介:温国兴,男,1966年6月出生;工作单位: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经济贸易系;职称: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贸易、经济学。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体制机制问题研究”中期成果,项目编号2012B298

上一篇:关于宏观、微观因素对股票市场波动性的思考 下一篇:电力设计企业的员工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