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的调查研究

时间:2022-08-29 06:17:38

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的调查研究

【摘 要】 目的:通过对儿童化疗时静脉药物外渗的病例进行分析探究,探寻其原因,从而降低外渗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5年1-12月在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患儿中的81例静脉药物外渗病例,并进行分析。结果:中央静脉导管(CVC)进行静脉给药的药物外渗率明显低于一次性钢针的药物外渗率。(P

【关键词】 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导管类型

药物静脉外渗是静脉输注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肿瘤患儿使用的药物多为腐蚀性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儿童又较成人多动,更易发生外渗,可导致局部疼痛、肿胀、组织坏死,严重者可造成功能丧失[1]。据国外文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损伤发生率为0.1%~6%,儿童可达11%。因此加强药物静脉外渗的管理,采取相关措施,对降低外渗发生率是十分重要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调查 我院2005年内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患儿中,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病例共81例。统计分类内容包括:①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诊断日期; ②静脉导管种类:一次性硬针、留置针、中央静脉导管(CVC)、外周静脉置人中央静脉导管(PICC)、静脉输液港; ③外渗情况。发生外渗的时间、部位、药物、渗出范围及局部皮肤情况和外渗程度,拔除导管前有无回血,其中用药48h内发生的外渗称为即发型,用药48h以后发生的外渗称为迟发型。将其分别分组,进行调查分析。

1.2 调查方法 由专职的血液肿瘤科人员对我院2007年1-12月收治的所有患儿的病历进行调查,筛选出发生静脉药物外渗的病例。并对当时患者的使用药物、导管类型、护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

1.3 随访 对81例患儿进行不同时间的跟踪调查,直至患儿病愈出院。

1.4 统计学方法 对资料采用SPSS 12.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对资料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设定为0.05,当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儿一般情况 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10d,平均每人每天静脉输液时间约为7.5h。其中男54例次,占66.7%,女27例次,占33.3%,平均年龄6.7岁。

2.2 患儿静脉药物外渗基本情况 见表1

按静脉导管类型分为3类:一次性头皮钢针、留置针和CVC。通过统计可以发现CVC的药物外渗率明显最低,P

表1 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基本情况 (n=81)

外渗情况 发生例数 百分比

静脉导管类型

一次性头皮针 45 55.6%

留置针 34 42.0%

CVC 2 2.4%

外渗程度

I 5 6.2%

II 6 7.4%

IV 70 86.4%

外渗部位

手背 39 48.1%

手腕 22 27.2%

脚背 12 14.8%

其他 8 9.9%

拔出导管前可抽出回血 44 54.7%

2.3 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发生的时间分布 见表2。先将81组病例分为即发型61例,迟发型20例。每组再按一次性钢针、留置针和CVC分为3组。通过统计发现一次性钢针发生外渗的概率最大,运用统计学计算,P

表2 肿瘤患儿静脉药物外渗发生的时间分布 (n=81)

外渗类型 导管类型 例数 百分比

即发型 一次性钢针 31 50.8%

留置针 28 45.9%

CVC 2 3.3%

迟发型 一次性钢针 14 70.0%

留置针 6 30.0%

CVC 0 0

2.4 不同药物静脉外渗情况 见表3。其中腐蚀性药物中即发型外渗37例、迟发型外渗17例,刺激性药物即发型外渗14例,迟发型外渗3例,非刺激性药物均为即发型外渗。

表3 肿瘤患儿不同药物静脉外渗情况(n=81)

药物种类 发生例数 百分比

腐蚀性药物

柔红霉素 28 34.6%

长春新碱 17 21.0%

阿霉素 9 11.1%

刺激性药物

足依铂甙 6 7.4%

顺铂 5 6.2%

二性霉素 6 7.4%

非刺激性药物

门冬酰胺酶等 10 12.3%

2.5 随访结果:81位病例中有76例接受了随访。从结果可以看出,经过有效的监管和护理,再次发生外渗的概率可以大大降低。

3 讨论

静脉给药是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方法,而药物外渗则是比较常见的并发症。肿瘤患儿使用的药物多为腐蚀性或刺激性强的化疗药物,儿童又较成人多动,更易发生外渗,造成局部疼痛甚至组织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预防外渗的发生就尤为重要。[2]

本次调查中发现,发生静脉外渗的导管类型主要为一次性钢针和留置针,中央静脉导管的发生率较低,且一次性钢针外

渗率高出53.2%。特别指出的是,2007年我院共有48例次使用CVC,仅发生了3例静脉药物外渗。血液肿瘤患儿因病程治疗长,需要多次接受化疗,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中央静脉导管可以给患者提供长期的静脉用药通路,避免了反复静脉穿刺给患者造成的痛苦,外渗的发生率也较低。PICC可以在体内放置0.5~1年,静脉输液港则为3~5年[3]。同时在调查中还发现,腐蚀性、刺激性药物外渗后,不易被周围组织吸收,对周围产生刺激,甚至导致坏死[4],而且这些药物的外渗率都较高。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时,护理人员应更加注意,发现外渗,立即报告并处理。对药物外渗或怀疑外渗后的措施,主要根据美国St.Jude Children’s Research Hospital的标准措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实施。首先应立刻停止输液,回抽残留药物和血液3-5ml,止血。并且根据药物的性质,给予冷敷或热敷[5]:1、DNA非结合型药物。包括植物碱类,如长春新碱、长春地辛;鬼臼类,如足依铂甙,替尼泊甙,采用热敷,发生渗出后立即热敷30~60min,随后在24h内每小时热敷15min。 2、DNA结合型药物。包括蒽醌类,如柔红霉素、阿霉素;重金属类,如顺铂、卡铂;以及其他的药物,都采用冷敷,发生渗出后立即冷敷30―60min,随后在24h内每小时冷敷15min。 3、24h后,所有药物均采用热敷,以促进血液循环,利于药物的吸收。

最后,加强床位医生、护士的能力培训,加强其对外渗高度重视,能做到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外渗处理及时有效。减少一次性钢针的使用,而使用更加安全的中央静脉导管,可以降低外渗发生率,也避免了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并建立好报告登记制度、跟踪制度,及时发现并上报记录评估护理措施、进展情况及转归等情况,相关负责人跟踪治疗。加强对以上情况的监管并采取正确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外渗率,使化疗过程对患儿造成的痛苦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 张惠兰,陈秀荣.肿瘤护理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69.174.279;

[2] 周际昌.实用肿瘤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187.202;

[3] 李晓华,程华,PICC在肿瘤患者中应用的护理体会[J].1临床护理杂志.2005,4(3):7-8;

[4] 朱艳萍.化疗药物渗漏致组织损伤的防治[J].现代护理,2003,10(2):163.

[5] 张荔,李燕,李萍萍.中药外敷治疗化疗药物外漏和静脉炎的临床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4(4):409-410.

上一篇: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临床前期的生物测量 下一篇:肝脏肿瘤的病理学诊断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