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主筋”论治骨关节炎的理论和方药研究进展

时间:2022-08-29 05:30:10

基于“肝主筋”论治骨关节炎的理论和方药研究进展

摘要:对于骨关节炎(OA)的治疗,运用中医方药综合治疗有明显延缓病情进展,防止骨关节功能障碍出现的优势。本文通过探讨筋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结合“肝主筋”经典理论,重视筋骨并治,以筋为主,对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骨关节炎的理论和方药进行阐述与思考,以期为根治早期骨关节炎提供更加实用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中医药治疗膝骨关节炎有推动性的作用。

关键词:肝主筋;骨关节炎;膝关节;理论;方药

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又称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软骨完整性受到破坏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膝关节作为全身负重最大的关节,是骨关节炎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是一种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1]。常导致膝关节疼痛、肿胀、积液、功能受限等关节炎症,是一种退行性骨关节病[2]。对于KOA的治疗,治疗目标主要是减少关节疼痛、改善关节功能。西药主要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和软骨保护剂等为主。而大多数非甾体类抗炎药在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也具有消化道或心血管副作用。软骨保护剂主要有氨基葡萄糖、软骨素,但此类药物价格较昂贵,且对于症状的改善作用也不确定[3]。早期骨关节炎也多采用中医综合治疗的方法以延缓病情的发展,而到中晚期,临床多采用截骨与关节置换术[4]。现代医学这种以镇痛药和非甾体类抗炎药为主的治疗方案虽然对缓解骨关节炎的疼痛有较快的疗效,但对延缓骨关节炎的病程进展,以及防止出现严重骨关节尤其是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而导致的功能残疾并无特效的方法。对于骨关节炎尤其是在病程早期的治疗,运用中医方药综合治疗有明显延缓病情进展的优势。目前对于本病的中医治疗多从肾论治[5],而“肝主筋”作为与“肾主骨”并行的中医经典理论,也对骨关节炎的中医方药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进一步思考与探讨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骨关节炎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药治疗效果,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的不同证型,适时积极地运用于骨关节炎尤其是膝骨关节炎的临床治疗,这将对膝骨关节炎的中医药治疗有推进性的作用。

1 “肝主筋”理论的历史渊源及文献研究概况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肝主筋”理论的详细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肝生筋”,《素问・痿论》:“肝主身之筋膜”,中医学认为肝藏血,司血海。筋体以柔和为贵,禀肝血充养为本。肝血充盈则筋气得养以连络百节、主司运动,使之活动强健有力,均说明了肝与筋的密切联系。《素问・五脏生成篇》谓:肝之合筋也, 其荣爪也。《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丈夫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则说明了肝与运动的密切关系。

从古至今对这一理论的阐述见诸经典,《张氏医通》谓:“膝为筋之府……膝痛无有不因肝肾虚者, 虚则风寒湿气袭之。”提出膝为筋之府,可以看出肝与膝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秦景明于《幼科全针》谓之:“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湿所中,盖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脉也”。张锡纯对“肝虚可令人腿疼”亦有精辟阐述,即“所谓伤肝者,乃伤肝经之气血,非必郁肝经之气血也,气血伤,则虚弱随之。因肝主疏泄中藏相火,肝虚不能疏,相火即不能逍遥流行于周身,以致郁于经络之间,与气血凝滞而作热作痛”(《医学衷中参西录》)。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创立了以山茱萸为君药补肝经气血,并辅佐以化瘀通络之品的治肝虚身痛的曲直汤。这些都说明了“肝主筋”理论在中医治疗膝骨关节炎中的重要的指导作用。有学者就此提出了“肝肾- 经筋”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骨为支架以支持人体;筋则约束骨骼,构成关节,产生运动,筋骨靠气血和肝肾的精气得以充养。筋、骨、肝、肾之间的关系,构成了“肝肾―经筋”理论的主要内容[6]。

2 “筋”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重要性

2.1筋的概述 中医学所谈的筋,包括现代医学所称的肌腱、韧带和筋膜等。全身的筋按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而划分为十二个系统,称为十二经筋。《黄帝内经》中认为筋与脉、肉、皮、骨一起,构成人的“五体”。《类经》认为经筋具有“联缀百骸”“维络周身”的作用。《易筋经・总论》云:“筋乃人身之经络,骨节之外,肌肉之内,四肢百骸,无处非筋,无处非络,联络周身,通行血脉而为精神之外辅。”筋喜柔不喜刚,在人体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筋”的字面意思,《说文》曰:“肉之力也。从肉从力从竹。竹,物之多筋者。这指肌肉的活动能力在于筋。筋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在骨与骨的连接处,由筋加以包裹约束而形成关节, 故《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人体的关节之所以能屈伸运动,主要依赖筋的收缩和弛张[7]。关于“筋”的中医学认识,正如《杂病源流犀烛・筋骨皮毛发病源流》指出:“筋也者,所以束节络骨绊肉绷皮,为一身之关纽,利全体之运动者也。”筋是联络人体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筋的正常生理功能的维持以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和肝血濡养为前提。其次筋与脾、胃的关系也很密切[8]。

2.2筋与骨的关系 骨关节炎在中医学中多归属骨痹范畴,膝关节炎中医学定义为膝痹[9]。膝痹是以病变部位命名的疾病,属于五体痹中的筋(骨)痹之一。在人体中, 肌肉收缩产生的力通过筋作用于骨, 不同部位的筋通过骨将力进行有效整合, 最终作用于关节,从而产生协调统一的运动形式。因此筋与骨生理上密不可分,功能上相互协调[10]。詹红生[11]等认为,筋是指紧密连接于骨关节的一部分组织,和关节囊、滑膜、肌腱、韧带、肌筋膜、软骨和椎间盘等组织相关。陈朝晖[8]认为,筋相当于骨骼肌。郝军[12]等提出“筋为骨用”观点,筋、骨、肉维系膝关节的稳定。筋与骨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联系,筋的生理功能具有连接和约束关节的作用,即“束骨”作用;还具有主持运动的功能,即“利关节”之功能。

2.3筋在OA发病中的作用 以膝骨关节炎为例,有研究表明在膝骨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有皮―肉―筋―骨的病机演变,骨痹是膝骨关节炎的最终表现,筋痹是膝骨关节炎发展中的必经阶段,骨痹是筋痹发展的延伸[12]。筋痹始见于《黄帝内经》,在《素问・长刺节论》中记载:“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筋痹病证表现中筋挛的特点是筋蜷曲不能伸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是痹证的外因,而从经络学说来看,手足六经循行均过四肢,风寒湿邪最易侵袭四肢筋脉[13]。《素问・痹证》篇中提到“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而在《素问・长刺节论》论及:“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可见,痹者病机多为经脉痹阻,病因可为风寒湿等邪气,在骨则重痛,在筋则屈伸不利。结合膝关节炎病程中不同时期尤其是早期的临床表现,发现在膝痹病程中的有些阶段与筋痹有非常相似的地方,可以划分至筋痹的范畴。

在膝痹发展的不同阶段,除影像学检查可见骨质硬化增生改变外,体查可发现的压痛部位除关节间隙“骨缝”外,常见于滑囊、韧带、肌肉的止点等筋的部位,患者常伴有滑膜炎、半月板损伤等骨外病变。MR技术普及,可观察到膝痹患者诸多软组织与软骨的改变[14]。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骨关节炎累及软骨、软骨下骨、骨骼肌等可动关节的全部组织,其并非单纯的“骨”病。从解剖角度看,现代医学的“骨”基本与中医的“骨”相对应,而现代医学中的软骨、骨骼肌、肌腱、韧带、筋膜等组织基本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15]。由于中医学的术语体系无“骨关节炎”这一词汇,有学者认为“骨关节炎”与中医学中的“痹”和“痿”具有较大交集[16]。对骨关节炎的认识不能仅局限于骨的范畴,筋亦是重要病变部位。在骨关节炎发病之前,关节周围肌肉的萎缩与肌力减退已开始发生,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的退变也远早于疼痛等临床症状的出现,包括软骨基质的代谢失衡与软骨细胞功能数量的异常[10]。“膝为筋之府”,乃筋之大汇,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均走行于膝。筋与关节尤其是膝关节的生理病理实有莫大干系。现代病理解剖学研究,膝关节炎以关节软骨退变为主要病理特点, 同时病变累及关节全部组织,包括关节软骨、肌肉、滑膜、关节囊、半月板及软骨下骨,其中,除软骨下骨其他组织外都归属于中医学“筋”的范畴[14]。而现代基础研究表明,在膝骨关节炎发病之前,关节周围骨骼肌的肌力减退,肌肉萎缩业已开始发生[17];关节软骨与软骨下骨的退变也远早于疼痛等临床症状的出现,包括软骨细胞功能数量的异常与软骨基质的代谢失衡;而在关节退变早期,软骨下骨发生高骨代谢性的骨质疏松样改变[18]。有学者认为,人在中年以后,正气渐衰,肾元亏虚,肝血不足,既不能充养骨髓,又不能约束诸骨,防止脱位[19]。

2.4通过调治“筋”治疗OA的重要性与优势 研究认为KOA的影像学变化虽然是以关节软骨退病变和骨赘增生为主要特征,但是膝关节X片并不能确切反映关节内其它非骨性结构的改变,结合其多年临床经验提出筋痹伴随骨痹的形成而发生发展,筋痹是骨痹发展过程中的早期阶段,中晚期则表现为筋骨痹[16]。骨关节炎筋―骨病机转归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局部至全身的渐进性过程,早期表现以关节的疼痛、肿胀、僵硬为主,是筋病之后的表现,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则筋骨同病,表现为关节周围筋骨系统的稳态失衡,甚至出现关节变形、肢体失用。本痿标痹是骨关节炎的核心病机,增龄衰老、肝肾亏虚、筋骨衰惫为骨关节炎的发病基础,外邪侵犯筋骨为骨关节炎的发病诱因[20]。研究认为在坚持“筋骨并重”原则的同时,又认识到两者之间的不同:皮肉筋脉骨是本病的传变次序,由筋至骨,病变经由筋是必然发展过程,因而膝骨关节炎必然先病于筋,然后及骨,最终存留在筋骨之间,从中医“治未病”的角度,当膝骨关节炎“病在筋”时及时“治筋”可以制止病情进一步发展[21]。因此认识到筋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重要性,对骨关节炎病情的进展进行正确的判断与辩证分析,通过对“筋”的调治来延缓和预防膝骨关节炎功能障碍的发生。由于骨关节炎的患者群体大多以中老年人群为主,这种不通过创伤性治疗,而借助中医整体治疗来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关节功能障碍发生的治疗方式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重视筋骨并重,注重“筋”的调治在膝骨关节炎的中医治疗中所具有的独特优势。

3 基于“肝主筋”论治骨关节炎的方药研究概况

3.1历代医家基于“肝主筋“理论治疗膝痹的方药概述 历代医家以“肝主筋”论治膝痹的方药也屡见不鲜,现列举如下:黄元御《四圣心源》中的“历节根原”一节,其对桂枝芍药知母汤的解释,原文如下:凡腿上诸病,虽或木郁而生下热,然热在经络,不在骨髓。法宜术、甘培土,麻、桂通经,知母、芍药,泻热而清风。湿寒内消,湿热外除,肿痛自平[22]。

唐宋元时期是骨痹治疗方法由外治法向内治法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对于骨痹的认识和治疗经验更加丰富,唐宋元医家在继承前人理论的基础上,对“肝肾两虚”导致骨痹的说明更加详细。如《卫生宝鉴》载:“老年腰膝久痛,牵引少腹两足,不堪步履,奇经之脉,隶于肝肾为多。”明确提出老年人久患腰膝疼痛,是肝肾两虚的表现,治疗上应遵循温补肝肾,填精益髓,大壮筋骨等治疗原则。以宋代几部官修方书为代表,如《圣济总录・卷二十》:“诸痹门”所载的20首治疗骨痹的方剂,从其方药组成上看,每首方剂的组成中除运用了大量的补肝肾药外,还增加了养血柔阴的药物联合配伍。最常用熟干地黄、杜仲、牛膝、川断、胡桃肉、肉苁蓉、石斛、山茱萸等[23]。可以看出唐宋元时期的医家已经注意到在治疗骨痹时,在补肝肾的同时需要兼补肝血肝阴,这体现了对“肝主筋”理论的重视和运用。《太平圣惠方》共收载了61首骨关节疼痛方剂,其中就记载了因肝脏虚损而导致“转筋不止”的症状应根据所感外邪辨证论治[24]。明清时期,“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的形成极大地巩固了“补肾填精”治则的地位。如叶天士治疗久痹正虚者,认为“肝肾下病,必连及奇经八脉”,以通补奇经独辟治径,从奇经论治,喜用龟板、枸杞、寄生、鹿角胶等血肉有情之品,以通补任督,使肝肾受荫, 经脉舒缓[25]。

明清时期对于“肝主筋”理论有进一步发展,《景岳全书・血证》称四肢之用、筋骨之和柔“无非血之用也”,“凡血亏之处,则必随所在而各见其偏废之病”。对肝血在骨痹治疗中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逍遥散是治疗肝郁气痹的代表方剂,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主治中即有“肢体疼痛”的内容。逍遥饮(《圣济总录》)系逍遥散赤芍易白芍,去生姜、薄 荷[26]。在主治的症状中就有“百节疼痛”这类病症,亦属于骨关节炎的症状之一,在膝痹治疗中也可以加减运用。

3.2现代医家基于“肝主筋”论治骨关节炎的方药概述 基于“肝主筋”论治膝骨关节炎有其独特的优势,结合国家级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27], 灵活运用“肝主筋”理论,同时兼顾“脾主肌肉”“肾主骨”等中医经典理论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现代医家基于“肝主筋”指导治疗骨关节炎主要是集中于补肝血,疏肝气,调补肝阴等几个方面调治。以此来间接达到柔筋止痛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肝血不足,不能及时充养四肢筋脉,不荣则痛,临床可出现肢体关节疼痛、僵硬、屈伸不利。若肝气郁结,日久必致津液输布代谢障碍,可形成血瘀、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痹阻经络,不通则痛。痰阻经络而成痰核,湿停肢节而成肿胀,痰留关节而见畸形。痰瘀胶结,致膝痹患者疼痛反复发作,缠绵难愈[28]。朱少廷教授在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根据朱教授的经验,习用疏肝祛瘀法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确立了疏肝郁、去膝瘀的治疗原则,每每取得良好疗 效[29]。基于“肝主筋”的柔肝养筋法,从病机的角度可以看作对“痿证”的治疗,治“痿”的方法多以补肝肾、祛湿热为主,但对膝骨关节炎这一类特殊的本痿标痹证以养血软坚、养筋柔肝的治法也多能取效。柔肝法古医家虽未从理论上提出,但也的确是骨关节炎的有效治法[30]。

3.2.1内服方药 基于“肝主筋”治疗膝痹的内服方药已有许多取得了明显疗效,现列举如下:施杞通过长期临床观察发现肝肾亏虚是KOA发病的根本,主要是由于中年以后,肝肾亏虚,筋骨失养。这一观点符合石氏伤科“内合肝肾,筋骨并重,调治兼邪,独重痰浊”的治疗原则[31]。治疗上多以补益肝肾为主,并配合理气祛痰湿之法,临床常以益肾通痹方为基本方辨证加减,对兼瘀血较重者,加桃仁,红花,炮穿山甲以化瘀通络[32]。王玉明以自拟养血补肝荣筋汤,药物组成: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续断,杜仲,牛膝,柴胡,郁金,生龙骨,生牡蛎。对肝血亏虚型加熟地、阿胶、首乌等;肝阴不足型加生地、枸杞子、石斛、女贞子、旱莲草等;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总有效率达88.45%,疗程以2~3个月为宜[33]。朱老用以疏肝祛瘀为治疗基本法,从疏肝立论,从逍遥散化裁用药,柴胡、当归、白芍取其疏肝解郁之功;茯苓、丹皮取其利水消肿之力;羌活、防风经祛风而利水消肿;桃仁、红花经牛膝、木瓜引经入络而去膝部瘀血;蜈蚣入肝经,擅于去深部瘀滞所致之顽痛;栀子可解湿热,诸药合用, 共达疏肝郁、去膝瘀,消肿止痛之功[29]。其中疏肝解郁类药物的应用使得膝部的瘀血更易散去,以达到更好的消肿止痛的疗效。

对于肝肾不足、筋脉瘀滞证,主症为关节疼痛,胫软膝酸者治法宜补益肝肾、通络止痛。常用方为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芍、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30]。这些组方均体现了对补肝血,养肝阴类中药的重视。宋献文等在石氏伤科理论指导下,采用石氏方药内服、外敷的方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著。内服药: 石氏痹痛3号方(白芍10 g,秦艽10 g,牡蛎15 g,全蝎粉(冲)1 g,蜈蚣粉(冲)1 g,生甘草6 g),1剂/d,水煎服。在观察所用的石氏痹痛3号方中,白芍和血敛阴、柔肝缓急,体现了柔肝润筋的重要作用[34]。而对白芍的应用正是基于“肝主筋”的理论,与祛风湿药类药物合用,起到补血和血,柔肝缓急的作用,可见“肝主筋”理论在膝痹治法中占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 膝骨关节炎发病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由于关节软骨的退变所致。膝关节软骨并无血运, 其营养可能来源于软骨下骨或关节液[36],这与中医理论不谋而合。齐立卿等[36]认为在治疗上应筋骨并重,肝肾同治。治肾应以培元固本,生津荣骨为法;治肝应以养血柔肝为法。自拟养元柔肝汤方中以补骨脂、肉苁蓉、骨碎补温补肾阳;熟地黄、何首乌益髓填精,阴中求阳,滋水涵木,重用黄芪、人参大补元气,当归、白芍药、石斛、甘草养血柔肝, 取其益气行血之功;怀牛膝兼有补肝肾及引血下行之效,柴胡条达肝气,共为使药。全方配伍,以益髓填精、培元固本为主,兼有养血柔肝、益气行血之功,故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有学者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特殊内服中药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活血化瘀类药的使用频率位居所统计药物的第二位,活血化瘀药可促进血行,消散瘀血,本类药物亦有水蛭、穿山甲等虫类药物,增加了破血逐瘀,散积消Y之力,故也是治疗痹症之主药[37]。而活血化瘀的治法中也有疏肝之义,疏肝行血以祛瘀,活血化瘀以止痛,从而使膝痹的疼痛症状得到缓解。中医内服方药治疗膝痹有良好的疗效,其中基于“肝主筋”理论的治疗原则和用药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与探讨,这对治疗膝痹尤其是膝痹早期,具有很大意义。

3.2.2外用方药 中医外用方药配合内服方药治疗膝骨关节炎也已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而外用方药则除了祛风通络,活血化瘀之外,也较多注重对筋的调理。如石氏四肢洗方的临床疗效已得到认可,石氏四肢洗方组成:伸筋草,五加皮,威灵仙,香白芷,牛膝,全当归,海桐皮,川断,红花,落得打,透骨草,生川草乌各,纤纤活。伸筋草为石氏伤科常用药物,其性味苦、辛、温,善于舒筋活血、祛风止痛。加用五加皮坚强筋骨,川草乌逐邪镇痛,合以透骨草疏通经络,另运用牛膝引血下行,共同达到治疗目的[38]。中药熏洗可以改善膝骨关节炎患者的症状,其治疗效果与非甾体类消炎药相当,且无胃肠道反应,更容易为患者所接受。中药熏洗所选药物牛膝、杜仲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以达扶正之用,牛膝又可作为引经药,可引药下行;诸药合用,共奏补益肝肾,祛风除湿,活血止痛之效[39]。

黄海滨等[40]以自拟经验方五方散外敷,方用桃仁、红花、续断、当归、乳香、没药、骨碎补、土鳖虫破血行瘀,消肿止痛,佐以自然铜入血行血,治血瘀而止痛。诸药合用,达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功。对改善膝关节微循环有较好的效果。该方也体现了外治方主要以活血、通络、舒筋、止痛为主,这样可内外兼治, 标本兼顾。骨伤科常用的外治法,如药膏,外敷药物,熏洗等都是以活血通络,舒筋止痛的治则为指导,以达到更好的疗效。这些都体现了中医外用方药对筋骨并治的重视,通过对筋的内外调治从而达到缓解骨关节炎症状的疗效。

4 结语与展望

“肝主筋”作为中医的经典理论有着悠久的历史,但由于历代医家受“肾主骨”以及后期“肾实则骨有生气”理论的影响较多,“肝主筋”并未成为骨痹治疗的主要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肝主筋”的理论渊源,筋的概念以及筋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重要作用及独特优势的进一步探讨,认为筋骨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起着同样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膝痹的病程发展过程中,包含有一个“筋痹”的过程,筋痹有可能贯穿骨关节炎的整个发病过程,也有可能只是其中的一个阶段,然后形成骨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该根据临床表现判断骨关节炎处于“痹”的哪一个阶段,有侧重点的去治疗,而不仅仅是只关注骨痹的治疗和骨的变化。这种筋骨并重,尤重治筋的理论对骨关节炎的治疗有指导意义。从中医学整体观念角度出发,筋与五脏中的肝联系最为密切,所以中医综合治疗中的方药治疗,包括内服方药与外用方药均应兼顾“肝主筋”理论,重视对肝的调治,肝肾并重,以提升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的疗效。

通过对基于“肝主筋”论治骨关节炎的理论及方药的探讨,进一步证实了筋在骨关节炎发病中的的重要作用,以及筋骨并治,尤重治筋在骨关节炎治疗中的独特优势。“肝主筋”和“膝为筋之府”的理论将膝骨关节,筋和肝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肝血充盛,肝气疏泄畅通,肝脏阴阳调和则筋柔痛止,这使得补肝血,疏肝气,调补肝阴的治则在骨关节炎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从整体论治的内服方药还是以局部消肿止痛为主的外用药多会加入一些补肝血,疏肝养阴,柔肝养筋的药物,根据辨证论治判断骨关节炎患者属于肝血不足,肝气郁结或肝失疏泄的某一类型,有侧重的加减用药多取得较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可见筋骨并重理论的重要性,以及“肝主筋”理论在骨关节炎中医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骨关节炎的现代治疗方式很多,作为有独特优势的中医内治与外治疗法,在临床中积极灵活运用“肝主筋”理论,并将对筋骨并重的认识及对筋的调治放到一个重要层面尤为关键。这也为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骨关节炎,根治早期膝骨关节炎提供了更加实用与新颖的的临床思路和治疗方案,值得进一步思考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百成,张静.骨关节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

[2]Sun B H,Wu C W,Kalunian K C. New developments in osteoarthritis[J].Rheum Dis Clin N Am,2007,33(1):135-148.

[3]曹月龙,高宁阳,庞坚,等.国际骨关节炎学会髋与膝骨关节炎治疗指南[J].国际骨科杂志,2009,30(4):208-217.

[4]胡文林,冯日.中医西医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认识与治疗的探讨[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2):265-266.

[5]韩清民,黄旭东,王跃辉.从肾肝脾相关理论论治膝骨关节炎探讨[J].四川中医,2010,28(5):35-36.

[6]黄木全.从“肝肾-经筋”理论探讨骨关节炎的综合治疗[J].中医学报,2011(4):430.

[7]李志安.肝与筋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探析[J].2001,7(3):10-11.

[8]陈朝晖.《黄帝内经》关于筋的理论及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

[9]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07年版)[J].中国医刊,2007,42(12):30-32.

[10]韩清明,王跃辉,黄旭东.膝骨关节炎从筋论治思路探讨[J].上海:新中医,2009(1):5-6

[11]詹红生,石印玉,张明才,等.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病机认识的椎间盘病症诊治新观点[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7,41(9):4-6.

[12]郝军,高文香,邹春雨.“筋为骨用”理论方法综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8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9,50(2):139.

[13]都亚楠,鞠宝兆.筋痹与《黄帝内经》[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8):24-25.

[14]庞坚,石印玉,曹月龙,等.膝骨关节炎中医观的再认识[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1):26-28.

[15]庞坚,曹月龙,詹红生,等.骨关节炎的“筋”“骨”之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6(1):29-30.

[16]王跃辉,韩清民.膝骨性关节炎影像学分析与经筋辨证关系研究[J].新中医,2008,40(5):66-67.

[17] Slem enda C, Brand tKD, Heilm anDK, etal. Quadriceps weakness and osteoarthritis of the knee[J].Ann Intern Med,1997, 127( 2) :97-104.

[18] Bettica P, Cline G, Hart DJ, etal. Evid ence for increased bone re-sorption in patients with progressive knee osteoarthrit is: longitud in alresults from the Chingford study [J].Arthrit is Rheum,2002, 46(12) : 3178-3184.

[19]周凌云.中药熏洗疗法治疗老年性骨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1):38-39.

[20]李西海,刘献祥.骨关节炎的核心病机―本痿标痹[J].中医杂志,2014,55(14):1248-1249.

[21]叶枫.“筋骨同治、尤重治筋”法治疗膝骨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北京中医药,2013,32(8):595-597.

[22]孙洽熙.黄元御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

[23]曲艺.《唐宋元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D].福州:福建中医学院,2004.

[24]肖林榕.《太平圣惠方》从肝论治骨关节疼痛的探讨[J].中医文献杂志,2002(3):24-25.

[25]肖林榕,郑红.明清医家论治骨痹(骨关节炎)临床理论的发展[J].中医文献杂志,2003(2):10-12.

[26]冯兴华.浅论痹证从肝论治[J].中医杂志,2007,48(7):666.

[27]邓铁涛,郑洪.中医五脏相关学说研究―从五行到五脏相关[J].中国工程科学,2008,10(2):7-12

[28]刘爱峰,张鹤.膝痹从肝论治[J].辽宁中医杂志,2013,40(2):266-267.

[29]黄肖华,朱少廷.疏肝祛瘀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观察-朱少廷经验总结[J].中医正骨,2006,8(3): 63.

[30]庞坚,詹红生,指导:石印玉.石印玉中医骨伤科学教案―膝骨关节炎的诊治[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4(4):5-10.

[31]王拥军,莫文.施杞终生教授学术成就撷英[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7,15(7):58-60.

[32]李宁,王拥军,指导:施杞.施杞从肝肾论治膝骨性关节炎[J].中医杂志,2013,54(3):197-198.

[33]王玉明,张胜昔.养血柔肝法治疗女性膝骨关节炎130例[J].北京中医,2006,25(11):666-667.

[34]宋献文,庞坚,石印玉.石氏方药内服外敷治疗膝骨关节炎60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3,47(5):62-63.

[35]张梅,陈朝晖,李平.中药治疗骨关节炎机制的研究进展[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49-52.

[36]齐立卿, 王金榜,杜双庆.养元柔肝汤对膝骨关节炎患者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的影响[J] .河北中医,2009.31(10):1458-1459.

[37]李具宝,张磊,等.治疗膝骨关节炎近十年文献殊内服中药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3,21(3):36-38.

[38]李达,郑庆虎,杨燕青,等.石氏四肢洗方治疗膝骨关节炎98例显效时间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0,16(5):597-598.

[39]魏凌峰,谢国平,鲁海,等.中药熏洗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3,03(01):85-87.

[40]黄海滨,黄肖华,刘明伟,等.外用内服中药治疗膝骨关节炎70例[J].四川中医,2009,27(9):81-82.

上一篇:记叙文阅读训练(二) 下一篇:让作文不再有“硬伤”(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