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阅读理解之描写

时间:2022-09-19 02:16:25

记叙文阅读理解之描写

【考点阐释】

[类型1]本段(本句)运用了哪些描写?简要说明这些描写的作用。

1.描写的手法有:从不同的感觉来描写(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正面与侧面,直接与间接;人物描写的多种方法;环境描写。

2.重点了解几种描法的作用及答题格式。(1)肖像(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2)语言(对话)描写和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3)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4)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社会环境(描写特定的时代背景、人物生活环境,大至整个社会,小至一处住所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心情;还可推动情节发展。

[类型2]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并用一段话描写人物此刻的心理活动。

对策:联系前后文,揣摩人物心理活动,紧扣语境展开描写。细节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真题解析】

(2015・江苏淮安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最美的对视

孙道荣

她久久凝视着,凝视着。

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个16岁的男孩。与所有这个年龄的男孩子一样,他有着清澈、纯净、稚气未脱的眼睛。他也深情地凝视着她,凝视着她,然后,向她深深地鞠了一躬。

几个月前,他的眼前还一片漆黑。四岁那年,因为一场大病,他失明了,从此,他的世界就漆黑一团。直到三个月前,他获得了一位刚刚去世的老人无偿捐助的眼角膜,才得以重见光明。

那位老人,就是她的母亲。

她的母亲,被社区追评为“最美的人”。她代表已经去世的母亲,上台领奖。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为母亲颁奖的,正是受捐的男孩。

早在六年前,年已八旬的老母亲,就向子女表达了最后的心愿,在百年之后,将自己的眼角 膜无偿捐献给需要的人。一双儿女都表示赞成,并和老母亲同时做了捐献登记,一家三口身后捐献眼角膜登记表的编号连在了一起,分别是“351、352、353”。这组温暖的数字,就像小时候妈妈牵着她和弟弟的两只小手一样,齐步向前走着,温情、坚定而有力。

随着年龄增长,老母亲的身体每况愈下,尤其是她的眼睛,因为白内障导致视力严重下降,看东西都是模模糊糊的。她说服母亲去做白内障手术,这是个小手术,可以恢复不少的视力。可是,老母亲却死活不肯答应。老人说,自己身上的器官都老化了,没啥用了,只有这眼角膜还行,将来还能够捐给别人,万一做了手术,损坏了眼角膜,那可怎么办?而且,自己也活不了几年了,看不清楚也没什么关系,但保住眼角膜,就可以让别人一辈子都看得见。老人固执己见,最后,还是眼科医生说服了老人,做白内障手术,对眼角膜不会有任何损伤,老母亲这才放心地接受了手术。

老母亲又生病住院了,这一次,病情凶险。自知时日不多,老母亲心里惦记着的,仍然是捐献眼角膜的事,这可是她这一生最后的愿望。担心自己临终时,可能无法再清晰地表达捐献的意愿;也害怕自己一旦撒手走了,子女悲痛之中也许会忘了这重要的一茬,老人将那张“自愿捐献眼角膜登记卡”放在了自己的病历本中,好让子女或者医生,在最后时刻,也不忘她的心愿。

一个静悄悄的凌晨,老母亲安静地走完了一生,溘然长逝。

她强忍悲痛,第一时间通知了有关部门。眼科医生小心翼翼地取走了老人的眼角膜,那“0.5克的挚爱”。

老母亲的眼角膜,很快就被移植给了受捐人,为他人点亮了光明。

在母亲节那天,她发了一条微信:“我知道,有些人正用您的眼睛看着这个从未谋面的世界。说不定哪天,我们的目光在茫茫人海中再相视,我知道,那是您爱的目光。”这是老母亲离开之后的第一个母亲节,她再也不能喊一声“妈妈”了,但她知道,母亲仍在注视着这个世界。

她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场合,再一次看到母亲的眼睛。她凝视着,凝视着,热泪盈眶。

男孩也惊喜而羞怯地凝视着她。

两个人的目光,就这样对视,凝视。那是思念的目光,那是充满柔情的爱的交汇,那是我们所见过的最美最亲的对视。

(选自《黄山日报》2014年9月17日)

品味文章第十三段画线句,发挥想象,试将“她”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

解析:此题考丝忌的分析、想象能力。人物的动作神态是人物心理的具体表现,解答时先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分析“凝视”和“热泪盈眶”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然后用描写的方法将这一心理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妈妈,如果您在九泉之下有知,您应该感到欣慰,您的眼睛复活了。您让这个孩子重见了光明,看到了这缤纷的世界。您的眼睛永远地亮着呢。

【专项训练】

(2015・上海卷)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评 语

那年我上小学三年级。寒假前到学校拿学期成绩单。回家时我和六七个没带书包的好友同行。刚领的成绩单拿在手上,已经被我们折得皱巴巴了。

“老师给你们什么评语?”阿益问。“还没看,不知道。”包括我,好几个人都这么说。反正不会是什么好话,我心想。

“来猜我的是什么?”阿益掀开成绩单一角,露出老师的评语的最后一个字:“马”。

“害群之马?”我说。

“没那么糟!”阿益掀开成绩单。

我刚刚看错了,是“焉”。“心不在焉”的确比“害群之马”好多了。

“你的呢?”他们问。我也翻开一小角,露出评语最后两字:“用功”。“上一个字是‘不’吧!”大家起哄说,“不用功”。

我再翻开一些,看到的字出乎意料,是“又”。聪明又用功?礼貌又用功?乖巧又用功?不管前面是什么,总之,是个好评语。我高兴又害羞,便把成绩单压着,不让同学看。直到走到家门口,才翻开看整句评语:活泼又用功。

活泼,我当之无愧,但实在想不起自己哪里用功了?我上课时玩磁铁、涂鸦……老师看到我,总是皱着眉头,怎么觉得我用功?难道老师在开玩笑?

整个寒假期间,那句“活泼又用功”的评语,却在脑海中挥之不去,还自动变成歌词,配的是《无敌铁金刚》的旋律。我也就手舞足蹈、心甘情愿地收起玩心认真写作业。

开学后,即使成绩单缴回给了老师,那句评语还是经常出现在脑海中。我开始专心上课、写作业,从进步奖领到前五名、前三名的奖状、还参加作文、朗读比赛……

一学期过去了。放暑假的前一天,从老师手中接过成绩单时,也多了些期待。我翻开成绩单内页,右边是交错的“优”和“甲”,左边则是这学期的评语“努力进取”,就在上学期评语“活泼又用功”的旁边。

回家的路上,阿益接过我的成绩单,说:“我这学期的评语跟你上学期的一样!”

“活泼又用功?”我有点惊讶。他挑起一边的眉毛,说:“活泼欠用功啦!”他厌恶我无意的挖苦,丢还我成绩单。

我这才仔细看清楚,原来墨渍下那个“又”字其实是“欠”字。突然,脑海里伴我整学期的旋律变得荒腔走板。

十多年后,我自己当了老师,在给学生写评语时,我用快干墨水工整书写,学生不必透过误解或猜测,就能直接感受善意和鼓励。

学生也把对我的“评语”,写成节日小卡。我仔细读过以后,把它们收在纪念品盒子里,也收藏在心里。跟我小学三年级的成绩单一起。

(选自台湾王传明《评语》,有删改)

1.第八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句式。该句反映了“我”当时________和________的心理。

2.第十四段画线句富有语言表现力。请选择一点简要分析。

上一篇:我和时间的战争 下一篇:记叙文阅读训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