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综述

时间:2022-08-29 04:55:15

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综述

(中国地质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本文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首先从我国历史纵向分析维度梳理了其历史进程、其次结合当前研究现状从横向分析维度对其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研究进行综述、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01-04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关键性的素质,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是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研究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政治是人或事物显性或隐性的围绕公共权力而开展的社会活动和关系模式。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它是社会的人在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个体特质,既是政治的主观化,也是主观的政治化。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是根据高校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大学生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本质要求,确立指标体系,运用可操作性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搜索信息资料,经分析整理,对大学生的政治思想、立场、观念、信仰、态度和行为进行评价、判定和反馈,从而全面提高大学生政治教育效果,为国家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有效管理和正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笔者采用精确查找方式对1979年至2011年中国知网上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249篇文章分析研究,就目前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和综述。

一、纵向历史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已发表的文献进行分析中发现,中国从古代到近代,还没有直接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专题历史研究,但是由于政治概念和活动最早出现奴隶社会,与其性质理念相连系的是人员素质评估历史研究,研究者大多数是史料性的复述,缺乏整合性,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梳理的不够系统。笔者综合各家观点,系统的归纳总结出四个发展阶段,通过归纳整理,研究发现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历史渊源与以下四个发展阶段密不可分,政治素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形态,评估方法也不尽相同,但政治素质评估的目的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现阐述如下:

(一)中国古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萌芽阶段

《论语·公治长》中记载:“孔子招收学生时要面测一番”,内容包括德行与智能,他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中记载:“孔子由于后来发现对宰予与子羽的测评有误”,故确定在“言”、“貌”之上再加“行”,并强调以“行”为主。他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也记载:“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以上史料文献表明,在公元前至春秋战国,我国古代已经出现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思想和方法的萌芽,政治素质的评估都是服务于统治阶级人才选拔需要。汉代至唐代,从学生毕业入仕中举的要求来看,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逐步起步,都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隋代杰出教育家王通认为要“度其言,察其志,考其行,辨其德”。宋代,学生素质评估已经制度化、法律化,并且直接与学生入学紧密相关。《宋史》中记载:对于道德品质优秀者,则可以免试入学。“始入学,验所隶州公据,试补外舍”、“如有孝弟、睦姻、任恤、忠和,若行能尤异为乡里所推,县上之州,免试入学”。明代,学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素质的评估。

(二)中国近代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融合吸收发展阶段

民国27年颁发的《青年训练大纲》,对大学生有专门的品德评估指标,譬如:仁爱、信义、和平、礼节、服从、整洁、勤俭、助人、忠勇、孝顺、有恒等,其中也不乏政治素质评估的量化指标,而且每一项都有其根据。随着心理测验的产生,评估成为一种测量个体素质差异的有效工具,在西方世界迅速普及起来,因受其影响,中国也不例外。刘小平等认为:“中国近代的学生素质评估,主要体现在1905年,科举考试被正式废除,1916年,我国心理学家樊炳清将西方的比奈-西蒙量表引入中国,并在江苏、浙江进行测试,1924年,燕京大学校长陆志韦发表了比奈测评。”

(三)中国当代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专业化阶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政治素质评估专业化的倾向越来越明晰,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也应用而生。

1、在实践发展阶段: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有些学校开展了专门的学生思想政治小结、学生自我鉴定、班级写评语等考核工作;1984年,以上海各高校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测评测评应运而生,其中包含专门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其特点是德智体三方面分别建立指标体系,分类计算。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建立德育工作评估制度,并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高等学校德育工作应列入‘211工程’评估标准。”其中,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整个德育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颁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高度重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也因此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

2、在理论层面,1986年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理论开始进入经验总结阶段,其中不乏指导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的理念。1999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与现代化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建立了较为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理论体系,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横向现状研究综述分析

(一)意义研究综述分析

研究者大多都认为开展素质评估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工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分别从时代意义、人才培养意义、素质测评功能功用等方面进行一般性的言语阐述。任福全认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与评价机制问题的研究对于人才培养非常重要。”曹俊伟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等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因此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及时的定量评价,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祝虹,杨勤刚认为:“政治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中首要的、核心的素质。大学是学生培养和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关键阶段。随着全球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化的进入和思潮的交错,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观念、法纪准则呈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大学生存在思想意识淡薄、政治信仰迷茫等现象,而传统的大学生素质评价体系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价内容不全面、方法过于主观,未能很好地起到评价大学生政治素质状况、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提高的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加强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容和方法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开展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在现有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需要从国家战略,人才培养目标及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等角度进行深度挖掘。

(二)概念研究综述分析

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核心概念是政治素质。政治素质对大家来说是一个即熟而又非熟的概念。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大多数以马克思主义原理为理论基础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学者们看法不尽一致,既有可取之处,也有有待于进一步商榷的问题。首先,在政治素质内涵界定方面,王驰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的政治修养或人们的政治思想品质。”这种解释直接或间接包含了被定义项,导致循环定义。那仁敖其尔认为:“政治素质从根本上说,就是以社会主义民主为核心的公民意识。”这种解释含义过宽,它的外延明显大于被解释项的外延。奚广庆认为:“政治素质就是人们在一定阶段所形成的政治意识和所达到的政治水平,表现于实际政治生活中就是指人民的政治热情和政治能力。”这种解释较为模糊,解释较为泛化。其次,在政治素质外延方面,钱源伟认为:“任何人总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具有一定的政治认识,政治观点、政治信念与政治理想。正是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人的政治素质的心理结构。”这种解释在阐述其外延范围时,使子项之和小于目项的外延,对政治认同、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内容没有涉及。李春雷,郑绘等认为:“政治素质的外延相对广泛,除了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爱国情感、民族精神、集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念外,择业观念、道德水平、心理健康等外延,主张道德和心理素质的高低与政治素质密切相关。”这种解释使概念的外延得子项之和大于母项的外延,不太严谨。笔者认为:概念的内涵应当揭示事物的本质,概念的外延应当从多角度涵盖事物的表象,由此,政治素质就其内涵是社会成员个体围绕国家公共权利及其运行过程所持有的态度判断、认知取向和参与能力及程度,根据社会成员政治素质的发展阶段,其外涵主要分为政治主观素质和政治行为素质。

(三)内容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相关文献分析发现,研究内容主要从大学生政治素质现状、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内容等方面。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状况方面,都是围绕“大学生政治素质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存在一些问题”这个框架展开。刘小云认为:“少数大学生被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自由化所征服,在政治立场、道德水平、心理素质和行为模式上发生异化。”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积极、健康、向上。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信赖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

2、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机制方面。大多数学者认为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同时也有相应的考评机制,但是处于从属地位,是为更好的政治课教学所服务的。研究内容多集中在政治理论课意义研究、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效果研究等四个方面。同时,也有学者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应有很多部分组成。任福全认为:“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社会实践和鼓励学生研究探讨是组成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与培养的四个部分。”

3、在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方面。学者对一级指标的划分和角度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主张大学生政治素质应该与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内容处于同一级别层次的指标,这三者共同包涵于整个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之中。曹俊伟认为:“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被包含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体系、应该和道德品质和志愿服务处于同一级别的评估层级,其中政治素质评估指标包涵政治理论课学习、政治态度、参加政治活动和遵纪守法等分指标;道德品质包括思想意识和品格表现分指标;志愿服务包括时间记录、突出事迹和表彰奖励等分指标。”有的学者主张遵纪守法应作为政治素质的一级指标。其中,思想品德一级指标包括思想政治表现、组织纪律和集体主义观念等二级指标;职业道德一级指标包括诚信意识、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等二级指标;法律观念一级指标包括法制观念、法治观念、法律修养和法律思维等二级指标;道德实践一级指标包涵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尊老爱幼、保护环境等二级指标。有的学者更主张从多维角度设置评估指标。祝虹,杨勤刚等认为:“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应该从维度和经度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维度方面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法纪素质等四个部分。经度方面包括知、情、意、信、行及果的统一。”对于其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参照了詹万生和冯克诚等学者的相关划分。笔者认为研究的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应重点结合时展,研究探索结合大学生政治素质发展的评估指标和评估内容体系。

(四)方法研究综述分析

笔者对现有文献研究分析发现:很多都是泛泛而谈评估方法,然后进行一般性的介绍阐述。任福全认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方法有笔试考试法,日常考察和评价法,社会实践评估法、研究考核评估法等。”对大学生政治情感、意志、信念的评价方法采用测试法和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合理设置指标权重,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内隐部分采取自测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一定行动表现出来的外显部门采取他评法;对于大学生政治行为及效果的评价主要采取基于观察的评议法。“有的专门就某一种评估方法进行详细介绍,并运用相关数学模型工具进行分析,再运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运用分析”。曹俊伟认为:“由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评估具有模糊性,评估开展时评估主体对客体认识存在模糊性,同时思想政治素质的许多指标不能用数据来表示,也存在模糊性,基于上述因素,采取模糊综合评估法较为适宜。1、确定评价指标集和个指标层的权重;2、确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估的评语集;3、对主准层各指标进行评价;4、计算评价对象的模糊评价矩阵和数值处理。”笔者认为上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研究方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鉴于政治素质的意识和行为特点,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采取的一般是定性评估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办法较为适宜。

三、研究趋势分析

综上所述,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工作已经能够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研究趋势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随着评估学理论和相关评估技术的发展,对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呈现以下研究趋势:

(一)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多学科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多学科化研究趋势紧密相关,大学生政治素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学不仅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还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客体的综合性应用科学。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学科交叉融合研究的趋势越来越发明显。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先进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补充、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刘双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总是不断地面临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它的发展既是传统与创新的统一,又是日益突破和超越学科自身边界化的束缚,不断吸收运用哲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最新成果,促进理论不断创新的过程。”上述观点强调了吸收运用其它学科的最新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服务,但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这一具体的实践活动,还需要借鉴数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计算评价模型和方法,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定性分析和量化考核相结合,促进其科学性。

(二)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现代主体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现代化进程是密不可分。徐志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化,是指受教育者本身,在目前不断扩大和深化的经济与人文环境的熏陶下,已经或正在形成鲜明的自主、自立、自我负责的独立意识和能动、创造精神。”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本身,其自身政治素质的发展也需要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影响下形成特色鲜明的特征。邹厚亏认为:“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帮助受教育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发展自我认识,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使自我教育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上述观点客观地强调了受教育者大学生结合社会发展,及时更新受教育内容,倡导主体性自我教育,对于丰富和完善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内容有重要作用,但在强调主体性的环境下,笔者认为还应当积极探索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自我评估,达到自我反馈,自我教育的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的国际化和实践化趋势

这种趋势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国际量化考核方式是密切相连。张耀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对于大学生政治素质的考核评价方法,多数观点认为思想观念的国际化,要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大胆走向国际舞台,通过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自己。在国际化的同时,有的学者提出评估实践化倾向,任福全认为:“传统考试方法只能检验学生对政治理论的记忆,不能检验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水平,要积极倡导实践性考核,学业全程考核和课业分期考核,多种主体参与考核、在考试中引入讨论研究机制等等新的考核考试原则和办法。”此外,非量化评价也逐步得到大多数研究者的认同。

总之,我国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研究从无到有,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本文中笔者从研究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角度出发,通过大量查阅相关资料,从纵向维度分析了我国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相关的历史进程、从横向维度分析了关于大学生政治素质评估的意义、概念、内容、方法等研究现状,在上述基础之上,最后对其研究前景趋势进行了展望。笔者想通过上述努力为我国相关部门开展相关问题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夏征农.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2\]李云.政治素质释义\[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06-110.

\[3\]庞辉纪,红王实.人员素质测评理论与方法\[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4\]萧鸣政.人员测评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论语·公治长\[M\].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

\[6\]论语·学而\[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7\]文中子·立命篇\[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8\]宋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9\]南雍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0\]刘小平,邓靖松.现代人力资源测评理论与方法\[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

\[11\]陆庆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233.

\[12\]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66.

\[13\]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核与评价机制研究观点综述\[J\].消费导刊,2009,(9).

\[1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15\]祝虹,杨勤刚.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6).

\[16\]徐海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对策研究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个案\[C\].全国优秀硕士论文,东北师范大学.

\[17\]李春雷,郑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调查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

\[18\]刘小云.当代大学生个人主义现象分析\[M\].全国优秀硕士论文,华南师范大学.

\[1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J\].人民日报,2004:10,15.

\[20\]李冉.提高“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有效性的若干思考\[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2008,(1).

\[21\]刘德福,刘莉娅,马亚平.创新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9).

\[22\]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277,300-303,353-375,559-564.

\[23\]冯克诚,舒达.素质教育模式与评估督导实用全书\[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874.

\[24\]曹俊伟.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评价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06,(1).

\[25\]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6\]刘双,曲洪志.浅析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27\]徐志远,曹杰,王咏梅.社会化与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趋势\[J\].文化教育论坛,2003,(4).

\[28\]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9\]任福全.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考评机制研究进程综述\[J\].消费导刊,2009,(5).

上一篇:房产税改革试点方案的评析与拓展 下一篇:如何培育学员积极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