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时间:2022-08-29 02:58:35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摘 要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改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应用了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最新课堂模式“对分课堂”,通过“讲授”“内化吸收”和“讨论”三个环节实施教学,通过“隔堂讨论”保证学生自学时间与空间,保证了学生自学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关键词 “对分课堂” 阅读教学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0030-02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是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则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当前,在新课改的指导下,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各行其道,各种新型的课堂模式也在阅读教学中广泛应用,例如,翻转课堂和慕课。从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功引发基础教育中的备受推崇,但纵览种种新奇的教学模式“舶来品”,我们可以发现,由西方学者提出并推广的教学模式的引入的确为当前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基于西方文化和学生学习方法提出的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国学生,必然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鉴于此,通过学习最新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我在阅读教学中引入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耶鲁大学博士后、复旦大学心理系教授张学新老师提出的一种基于心理学认知理论的全新教学方法。这是由中国学者首创的一种教学模式,原本针对“中国课堂问题很多,学生上课不听讲、逃课现象屡见不鲜,教师教学负担重、效果差,压力巨大”的现状所提出,但因其“理念深刻、操作性强,普适性强”,在大学、中小学,各个科目均可应用。2014年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张学新老师在他的心理学课程中首次尝试“对分课堂”,获得巨大的成功。自此,“对分课堂”开始走入不同教学阶段各个层次老师的视野。这种教学模式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一半分配给学生讨论,师生“对分”课堂,该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采用“隔堂讨论”,从教学时间上对分课堂,把教学清晰分为分离的三个过程,分别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因此对分课堂也可简称为PAD课堂。

我认为,“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不仅适应于本科学生的教育,同样,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完全可以推行“对分课堂”,原因如下: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需要

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对分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完全符合新课改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注重情感体验”,推崇“探究性学习”。“对分”的过程环环相扣:教师讲授――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写读书笔记――写“亮考帮”――小组讨论――“考考你、帮帮我”――教师答疑等,还有课后作业,每个环节都针对同一节课的内容反复强化、加深记忆、加深理解,所以说识记的效果很好。想一想,要学好首先不就是要记住吗?因为学生主动去学,再困难的学生也能记住一些。所以,无论是“讲授”还是“内化吸收”与“讨论”,“对分课堂”模式关照下的教学过程,不仅承载着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使命,更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信息传递、情感交流、思维碰撞的批判性、创造性的过程。尤其教学过程中基于“内化吸收”后的“讨论”,提倡学生在阅读思考的基础上,发表独立见解,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追求

相比较传统“讲授式”课堂中教师的“满堂灌”――事无巨细,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只需要听。但如果课堂上老师大包大揽,学生对于内容理解的确会比较透彻,然而,这样的方法也让学生失去了探究的乐趣,弱化了综合性学习对学生学习方法与自学能力的培养;再如传统“讨论式”课堂,“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老师只是维持秩序的“教鞭”,学生“讨论”天马行空,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自由发挥的学习的确能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但老师的主导作用弱化势必会发生个别教学目标无法完成、学生所学知识杂乱零碎、不具系统性的问题。此外,传统讲授式课堂和讨论课堂上,老师突然提出一个问题或就课本上的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只有极少数学生能立刻回答上。大多数学生缺少思考,所学内容没有完全理解,也就谈不上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他们习惯了等老师、等同学的现成答案,之后照猫画虎,心想万事大吉,一切ok了。想一想,知识没有内化,没有吸收,没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特别是遇到基础弱一些的班级(尤其像我校的生源),课堂上就是老师苦口婆心、自问自答,一旦提问,教室鸦雀无声,老师比较无奈。而“对分课堂”克服了传统“讲授式”课堂模式与“讨论式”课堂的不足,集二者之优点于一身,在该教学模式中老师的讲“提纲挈领”,学生的讨论“有的放矢”。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学生学习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教学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及参与程度。人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对所学知识进行选择、判断、阐释、运用,从而有所发展,有所创新。阅读作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更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尊重学生鲜活的生命存在,牢固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只是是阅读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通过内化吸收,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感受。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以读为主,在自读自悟中,在边读边思中,在相互讨论中,在小组交流中,在合作学习中动口、动脑、动手去学习阅读,去理解词句。学生有自己的心得,有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有自己的评价,有自己的体验,有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让阅读过程真正成为学生快乐的精神体验的过程。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和发展。

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应成为小学阶段语文教学总的目标。要实现该目标,在整个阅读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而且也应该是他们的欣赏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对学生“言传身教”,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实现这一目标,更需要语文老师的大胆创新与尝试,“对分课堂”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就是一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思路的大胆实践。希望在以后的教学改革和尝试中,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能得到更多的重视,取得更好的成绩。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生活化教学 下一篇:再也不说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