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之思考

时间:2022-08-29 01:35:59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之思考

摘要:佛山农村经济的发展较之于全国农村相对较快,但随着佛山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依然存在“留守儿童”的问题。农村越来越多的父母奔波于城市,于是留守儿童的道德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道德失范、性格缺陷、价值观扭曲等,几乎成为农村留守儿童的普遍现象。本文基于走访调查的基础上,对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分析了佛山农村留守儿童的类型,提出了留守儿童存在的一些道德问题,剖析了出现道德成长偏差的成因,指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与对策。

关键词: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7-0080-04

一、佛山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及类型

随着佛山经济的迅猛发展,佛山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谋求发展,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使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衍生出一个庞大的社会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一方面,他们的父母到城里打工拼命挣钱,争取或获得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另一方面,他们又因为在城市里,或自身难保,或无立锥之地,无法将他们的子女带进城里,留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为了生活或生存,他们不能够轻易地离开自己的工作,不能轻易地离开城市,就是在这种带不出与回不去的双重矛盾中,留守儿童虽然有父母,但是他们依然不得不接受“骨肉分离”的现实。目前佛山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主要有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朋监护三类“新家庭”。单亲监护,即由父亲或母亲一人外出打工,一人在家抚养;隔代监护,即父母均外出打工,子女由祖辈抚养;亲朋监护,即把孩子托付给父母的同辈人如姑、婶、叔、伯等亲戚朋友监管。但不管是哪一类型的监护,都存在其局限性和弊端:单亲监护因为父/母爱的缺席而使孩子产生情绪和人格上的偏执和障碍;而占绝大比例的隔代监护又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普遍都是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年龄大、健康状况欠佳、精力不济,而且容易对孩子溺爱和娇惯;亲朋监护往往是临时监护人把被监护人的人身安全和“吃饱穿暖”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认为只要孩子平安就可以向孩子的父母有所交代了,而对于孩子的学习成绩好坏、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品行的养成却关注很少,这类家庭由于亲子互动大大缺失致使儿童情感支持弱化。因此,从现实看,农村留守儿童往往是因缺乏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而产生思想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严重断层或缺失以及“亲情饥渴”。

二、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的主要表现

如前所述,农村父母的外出打工使留守儿童成为某种意义上的“孤儿”。作为儿童道德成长的启蒙老师——父母,由于长期的缺位,使留守儿童在道德成长的最关键时期得不到应有教育和正确的疏导,致使心理认知、道德情感、个性品质等诸多方面出现明显的缺陷甚至偏差。目前,从走访调查可知,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德认知模糊,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养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自控能力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甚至有小部分留守儿童一旦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不能满足他们要求时,便以各种方式表示“反抗”,敌对情绪很严重,甚至随便打骂长辈。据笔者对农村小学走访调查得知,道德意志薄弱,经常违反校纪,道德行为习惯不良的大多数是留守儿童,他们结伙游荡于社会,受到不法分子的误导,干些偷盗、抢劫等违法勾当。

(二)个体价值取向功利化,价值观扭曲

根据成长规律,儿童不仅是身体成长发育的重要时期,而且还是道德品行初步形成的阶段,但他们独立思维尚没有成型,相对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使得他们个体价值取向带有世俗化,从而产生认识的偏离。根据走访调查,由于迫于生计或者一心赚钱致富的心态等缘故,平时无法或者疏忽了对子女的亲情、伦理、品德、感恩等方面的教育,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这些方面或多或少出现缺陷,也往往使这些长期在外的父母,在内心上产生负疚感,为了弥补以及释放内心的负疚,他们往往以物质或者对孩子的行为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的物质得到满足,行为的自由度得到提高,久而久之,无疑使孩子养成奢侈浪费、好逸恶劳、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滋生享乐主义思想,甚至导致他们产生“读书无用论”和“拜金主义”的功利价值观。

(三)教育缺位,行为失范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的教育可以说由学校包揽了,但是从目前所走访调查的农村小学来看,无论在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不具备对留守儿童进行跟踪式教育的条件。同时教育学理论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无法替代的。如前所述隔代抚养从现实来看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祖父辈中有的年龄比较大,有心无力;有的思想陈旧,文化水平低,甚至是文盲、半文盲:有的不严格管束而放纵孩子等等。总的来说,祖父辈无法从体力和智力上担负起监管留守儿童的重任,未能给留守儿童的行为以正确的引导。而对于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儿童而言,自律性弱,他们行为的约束与发展更多的是靠他律。由于父母教育的缺位,就会使留守儿童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准则认识模糊,亲情伦理冷漠,诚信缺失,法制意识薄弱,沾染不良习惯,甚至有的成了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道德冷漠人。

三、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的成因剖析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综合问题。作为儿童成长与发展的主要场所和三大影响系统——家庭、学校和社会,在儿童成长与发展过程各自演绎不同的角色、承载不同的责任,缺一不可,相辅相成,要避免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偏差的出现就应当充分发挥这三大机制各自的功能与作用。使儿童顺利实现社会化。而佛山农村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的出现和其他地方农村一样,正是这三大机制的缺失所致,或者说是其产生的直接的、具体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上一篇:检察机关开展刑事被害人救助工作探析 下一篇:从“教育即生活”到“学习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