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时间:2022-08-29 04:48:53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对克服高校尤其是民办院校教学过程中与社会、企业脱节这一普遍现象,为社会输出急需人才以及缓解民办院校贫困学生因高额学费所产生的退学现象意义重大。研究结合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在教学过程中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深入分析民办院校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对策。

【关键词】民办院校 校企合作 人才培养

民办院校的正常运作需要大量资金,导致民办院校的学费相对公办院校而言依然居高不下,高昂的学费使许多贫困家庭的学子门望而却步或中途退学。针对这一现状,近年国家加大了对民办院校的扶持力度,在政策倾斜的同时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同时,民办院校亦开始寻求新的办学方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一、民办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发展迅速,被各类高校广泛实践。

随着毕业生的逐年增加,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各类高校意识到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而“校企合作”拉近了学校教育与社会的距离,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更符合社会需要。因此,各类高校均在积极探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民办院校的探索更为积极。

(二)浅尝辄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诸多院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许多院校积极与企业沟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但多为以企为校的形式进行实训实验基地的合作。同时,由于民办院校学生的特殊性,尤其是专科生的自学能力较差,叛逆心理较强,组织实施上难度较高,通常在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后,并无深入合作,“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在诸多院校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合作多流于形式,并无实质性的联系。

(三)校方单方面主动,企业积极性不高。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某些技术的操作难度较大,而企业为了保证质量,不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同时,企业出于对内部资料、技术的保密考虑,通常不希望学生们大规模的进入公司进行参观实习;再者,企业投资与学校共建实训实习基地后,培养出的学生最终改投其他企业工作,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局限性大。

二、民办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形式单一。

校企合作多以企业为学校提供必要的资金、物资、场所支持或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方式合作。其中,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主要有两种模式分别为“引企入校”在校内合作创建实训基地和“置校入企”共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除了共建实训基地之外,多采取邀请企业高层来校讲座或学生去企业参观实习的形式进行合作,缺乏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

(二)合作定位模糊,合作层次较浅。

民办院校校企合作初期,缺乏相应的调查分析,导致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权责不清的问题,在具体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设置等操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缺少沟通,通常导致合作层次较浅,合作效果不够显著。

(三)企业积极性不高,合作流于形式。

基于许多民办院校缺乏具有吸引力的高素质学生队伍,校企合作的综合成本较高,以及规章制度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参考,企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大打折扣,多数校企合作在签订合作协议后,仅停留在初级合作阶段,并无深入合作,合作多流于形式。

三、“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积极探索,多元发展。

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讨论,借鉴先进经验;应关注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就业单位的反馈,加深与企业的深入沟通,积极捕捉合作机会,拓宽合作领域。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裕达定向班”便是成功范例,郑州裕达国贸大酒店(简称裕达国贸)来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洽谈校企合作相关事宜,起因便是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管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一名毕业生在裕达国贸实习期间表现突出,引起裕达国贸各级领导关注,最终促成了“裕达定向班”的开设。

(二)互访调查,明确定位。

通过组织学生寒暑假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实际情况并邀请企业来校实地考察,注重与企业的沟通联系,明确双方需求,精准定位,反复磋商,明确合作目的、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双方的权责利,避免盲目合作。同时,可通过往届毕业生工作情况了解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合作对象。

(三)加强交流,紧密合作。

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充分考虑企业的利益,寻求共同的价值认同,调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对于企业与学校双方对合作的认识,许多学校和企业都尚未形成成熟的“合作教育”观念,彼此之间缺乏信任。校方必须不断创新合作模式,转变办学理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学生的素质与企业的需求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社会、企业的信任与支持,校企合作才能持续发展、长足进步。

(四)签订协议,明确权责。

校企之间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企业、学校以及学生各方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责权利;要建立校企合作的协调机制,以推进校企合作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一方面,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合作方向及权责利。使双方在合作过程中有所依据,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的权责不清现象。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推动全国性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校企合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四、结语

“校企合作”将朝着“合作办学”及“联合办班”的方向发展。合作办学提高企业的主人翁意识,使其自觉投入到校企合作的建设中去。联合办班企业分别与学校、学生签订协议,参与相关课程设置并为班内学生提供资金扶持;并通过协议约定学生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一定年限。

参考文献:

[1]赵晖.基于校企合作的高校实训基地建设模式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1,(10).

[2]王增春,李刚峰.校企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691(15).

[3]刘宏升,刘晓华,王正,白敏丽.精英人才培养模式下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0).

上一篇:刍议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其改善对策 下一篇:光网络和移动网络中运用IPv6协议的相关技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