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时间:2022-08-29 03:47:59

人体解剖“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摘要】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医学基础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的关键。针对解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人体解剖学“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五环节”即实践课前、实践课中、实践课后、专项实训、临床模拟应用;“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旨在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人体解剖实践教学 “五环节三结合” 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4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86-02

人体解剖学是关于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其特点是名词多、概念多,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学好生理、病理、药理及临床护理、医学诊断、临床治疗等后续课程的基础。同时又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其实践教学环节是教学效果和质量保障的关键。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停留在理论讲授、标本观察、标本验证三个环节,已经不足以满足现代医护模式和教学模式发展的需要,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医学院校学生规模扩招,各专业层次不断增加,要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除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要不断提高外,实验室的建设亦应不断加强,实践教学环节要根本改善。无论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型的教学手段,人体解剖实验室的建设都离不开足够数量和较高质量的各类教学标本,在此基础上,教学环节和手段尤为重要。

哈尔滨市职工医学院是正式列入全国普通学校招生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校长期以来坚持以人为本,科教兴院的办学方针,实施“教育品牌第一、教学质量第一、教书育人第一、教师地位第一”的办学宗旨,促使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但由于历史等原因,尤其是解剖教学本身的特点,教学队伍人员不足,实践教学十分艰苦,师资队伍不稳定,实验室建设有待改善。梳理目前解剖教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理论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陈旧或缺失。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进行解剖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应利用学会优势,加强实验室建设,改善实验条件。统筹利用全省解剖技术资源,做到资源共享,集中调配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组织、统一计划、统一行动、统一方式、统一标准、统一制作,集中建设学校解剖实验室,制作大量标本,满足教学实际需求,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打好基础。同时注重师资培养,发挥老教师的传帮作用,带动年轻教师承担责任,传承优秀品质,爱岗敬业,不负使命。

改革解剖实践教学环节,重新设计实践指导教材,运用有效的实验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的实验教学特色,提高解剖学实验教学效果。

在此基础上转变实践教学观念,更新实践教学理念,针对解剖实践教学环节进行全面改革,构建人体解剖学“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新模式,形成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新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以护理专业为例。护理专业学习解剖学的目的是掌握人体各系统主要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和主要功能,为学习其他医学基础课和专业课奠定基础,为准确地实施各项护理技能操作提供形态学基础。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的转变,对护理人才的知识结构、临床应用、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方法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宽厚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临床专业知识,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人文知识和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护理专业解剖学教学必须紧紧围绕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以医学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向“突出护理、注重整体、加强人文、体现社区”的课程体系转变,革新教材内容,完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跨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的需要。

以护理专业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以临床护理实践应用为目的,根据护理专业的解剖学教学特点,编写校本实践指导教材,突出与临床护理操作密切相关的解剖内容,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学用结合。使学生对操作中的解剖学要点做到心中有数,如操作部位的选择、结构层次、毗邻关系、护理应用的角度和深度的掌握,满足护理专业的教学需要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将实践教学“五环节、三结合”新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省同类学校乃至全国应用推广,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础。

基于以上工作过程和工作内容的研究,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1.发挥专业优势,将实践教学“五环节、三结合”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全过程,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模式研究及应用。

即实践课前――在入学教育中开展,大约2学时,由解剖专业教师对新入校学生以“珍爱生命、热爱科学”为主题进行解剖实验室参观活动,进入实验室首先在标本前默哀一分钟,以示对生命的敬畏。由教师介绍人体结构及与医护应用的关系、应用解剖及临床意义,强调将来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同时通过此环节达到尊重生命,热爱科学,承担责任,爱岗敬业的目的。这是学生步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为将来学好医学基础课程,树立临床意识、服务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实践课中――紧密结合专业进行重点内容的标本观察如骨性标志、脏腑之间的毗邻关系等;实践课后――指导学生总结归纳如皮内、皮下、肌内注射部位对比、胸腔穿刺与心腔穿刺对比等;专项实训――结合不同的专业开展实践专项训练,如护理专业中的血压测量、腰椎穿刺等;临床模拟――由标本转化为活体,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指导学生相互模拟进行对比实践应用,如心肺听诊、静脉输液等,使学生掌握人体解剖学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以上五个环节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均具有明确的内涵、具体的目标、明确的要求与可行的措施,五环节相互补充、互相配套、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教学连环模式。在教学模式运行中,还要注意灵活运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如“任务引领”、“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情景模式”教学等,形成鲜明的实践教学特色,提高人体解剖学实践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

2.发挥学术优势,强化队伍,搞好设计,资源共享。

随着近几年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各学校招生数量明显增加,多数教师都奔波、忙碌于上课,因此要统筹教师资源,通过讲座、培训、外出学习、老教师指导、名师引领等方式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培养。拟编写突出“五环节、三结合”实践教学模式特点的实践课指导教材,打破传统教材中理论在前、实验在后,实验跟着教材走的被动教材模式,开发以突出三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实践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专项实训与临床应用紧密结合特点的、以项目引领为基本构架、以临床实践中实用、够用、可用为内容选择的标准,根据临床护理的实际需要,以重在临床应用为基本原则,达到教材为应用服务,教学资源共享的效果。

3.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探索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利用标本模型,开展直观教学,把制作标本和模型也纳入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亲自参与,同时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制作好的课件或短片,成立课外活动小组,挖掘学生潜力,为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供条件。

4.构建新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制定详细的考核要点、方法和标准,通过实践技能考核,促进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论知识通过实践得以牢固掌握,动手能力通过实践不断加强,学习兴趣通过实践更加浓厚。使实践教学考核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全面、客观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丁自海. 护理应用解剖学[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2]李玉芳. 人体解剖学理论与应用指导[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9

[3]施明选.人体解剖学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实践[J].卫生职业教,2002,20(3)

[4]丁国芳等.人体解剖学教学新模式在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2)

[5]陈少华,李红.高职护理专业人体解剖学项目化教学的构建与实施[J].卫生职业教,2008,26(19)

本文课题研究项目《医学高职院校解剖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研究与实践》已申报2014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改革项目研究课题。

上一篇:浅谈如何上好中职思想政治教学活动课 下一篇: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应重视思维能力的课堂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