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的新观念

时间:2022-08-29 12:20:59

浅谈新课标下的新观念

摘要:主要从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自我观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在新课标下,教师应具备哪些特点,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

关键词:新课标;新的教学观;新的学生观;新的自我观

新课程标准应怎么去理解,怎样去实施,恐怕一千个人心中会有一千种想法。每一位教师都很困惑,书是教了很多年,也有着一定的教学思想,但却苦于没有更多的理论支持,思想又能走多远呢?所以,这次的学习,我认为虽然没有教给我们怎么去做,但却使我们知道了怎么去想,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新”!

一、新的教学观

课改实施后,不是要走极端路线,对传统的教学全盘否定是不理智的。传统教学存在了很多年,一定会有它的优势所在,很多地方也是新课改无法达到的,尊重原有的方法应该是对的。平时,我们会发现,有些人在教课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新的姿态,以为是在体现新课改,结果只是个人的表演,效果是外在的多一些,内化的则很少。改革不是全盘否定,而是改变不合理的东西,这一点也许很多人忽略了。教课中应该既有传统的模式,也有课改的思想,两者有机地融合,才能恰到好处。可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在内心深处始终有着一种课改的思想,这样,教出的课才会有别样的东西。所谓心中有佛,所见皆佛。

教学的环节有很多,每个地方都可以是新课改的突破口,关键在于自己怎么去把握,以适应课改的需求。如导入这个环节,有太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深思。好多人不愿意去过多修饰导入这个过程,导致失去了不少风采!我看过哈佛老师的讲课,其导入的过程非常精彩,给我以很大的冲击和震撼,学生希望学到你要讲的东西,可想而知,课堂效果一定会令人满意的。也许我们每节课都要这么巧妙地导入有些困难,但是我们也可以在其他的环节体现自己的新课改思想。这样一来,我们通过不同的课去练习不同环节的课改思想,时间一长,就可以成为自然和习惯,以后再讲课,哪个环节该怎么处理,一定会游刃有余的,没有任何的“表演”痕迹。整节课下来,让人听起来很舒服,学生也很自然,我想,这才是新课改所要求的。

所以,我想,既然高考不能去改变,为什么不改变自己呢?有些人总是抱怨考试制度如何,可是我们必须承认,高考是目前比较公平的选拔机制。因此,短期内高考仍将保留,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在有限的空间内,发挥课改的最大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地开阔,而不是无谓地怨天尤人!

二、新的学生观

学生在教师的眼中到底是什么?教师又以怎样的方式去对待学生?很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重新思考和定位。原来,我一直以为只要对学生好一点就足够了,现在才发现并不是那么简单。学生喜欢你,但更本质的是你应该有令他们信服的教学本领,学生才能够从内心去喜欢你,而且喜欢得更长久。对待学生要时刻把握好一个度,我们是师生关系,也是朋友关系,但师这个中心思想是不能改变的,老师就是老师,学生就是学生,不要改变这个原则。

学生在学习中的每一次进步与退步,教师在语言上一定要

多斟酌,反复推敲一下,因为好的语言给学生的触动是不一样的,鼓励性和建设性语言应该多一些,让他们看到不同的希望,不要让他们的内心产生阴影。新课改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多了,教师与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关系,对于互动的过程能起到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班级里,总会有学习不是很好的学生,作为教师,一定要对他们多加关注,内心里不要去歧视他们,在平常的谈话中,也不要总是好学生、差学生地区别他们,这是不公平的。只能说明他们在这个阶段,没有发挥出好的状态,但这不能说明他们以后也是如此。

未来学生的发展是多元的,不要认为只有一条路可走。有些教师喜欢强迫一个学生去苦读书,我觉得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孔子的弟子三千,得意的、成才的又有多少呢?因材施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提出,可现在又有多少人在做呢?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让他们多几张“绿卡”,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走出自己的色彩!

三、新的自我观

教师有一桶水,是否就可以教给学生一杯水呢?答案是否定的。一方面,这桶水是单纯的水,如果教给学生的只是一潭死水,是不会有任何的波澜的。而这桶水如果是一桶活水,给学生的水又会泛起怎样的波澜?另一方面,一桶水太少,需要有更多来自不同地域的水,经过头脑的有机组合,给予学生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有时,我们的课可能是就课论课,毫无新意,干瘪得就像沙漠中的荆棘。很难吸引学生,更谈不上新课标理念的灌输。所以,我想,一个教师不管你是理科的还是文科的,都应多读不同方面的书籍,

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新课标要求学生多想、多问,教师没有很深的底蕴,怎么能够驾驭课堂呢?最近,我越发地感觉到了空,真得很需要多读书,多思考书中的内容,使其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再转化给学生。我想,这也是新课改对于教师的新要求吧!

“物不可穷也,故受之以未济终焉。”教学的感受远没有尽头,在未来的教学路上,慢慢地还会有更多的感受。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汪忠.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2]张汉光,周淑美.生物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根河市职业

高中)

上一篇: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 下一篇:关于小组合作学习中反馈的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