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增效”策略

时间:2022-08-28 11:39:26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增效”策略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已成为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内容,而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除了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外,最重要的教育手段就是利用品德课堂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品德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孩子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如何提高品德课堂教学质量呢?我认为,品德课的教学改革,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作为突破口,从而将教师的要求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要求,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将学生由被动地位转化为主动地位,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品德课堂中的激趣“增效

陶行知先生从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部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由此可见,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它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他们兴致勃勃地去学习,从而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探求新的知识。可见,激发学生的品德学习兴趣,对于激活品德课堂教学活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因素,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具有很大的前提作用。

1.“点化”旧知,激活思维

“点化”旧知识是很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这是因为:(1)高年级学生正处于由经验型的抽象逻辑向理论性的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只要合理地利用大脑中已储存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是不需要意志努力就能在课堂中进入角色的。(2)这些旧知识形式多样,有寓言故事、成语、谚语……很容易调动学生各方面的感官,使学生乐于参与。(3)旧知识容易勾起学生的回忆、思考,启动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在课堂中不知不觉地进入参与角色。事实证明,只要一提及这些旧知识,学生就会一触即发,然后再加上教师的点化,他们就会十分惊奇。这兴奋,这惊奇,足以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

2.情趣教学,主动探究

采用以事明理、寓理于趣的教学形式,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形象化。它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即以情趣为“糖衣”,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接受原本觉得很艰涩的抽象概念和原理,以促进他们思维的活跃和觉悟的提高。同时,采用主动探究,小组设定目标,为目标的达成而采取主动汲取。

3.走进生活,一石激起千层“趣”

利用课余时间,可以把品德课堂搬到现实生活中,可以带领学生到项王故里去领略他的“力拔山兮气盖世”;到村委会去亲自感受村主任选举;做环保卫士,写倡议信,劝家人不和烟酒交朋友;还可以组织小记者采访家中的老人,搜集旧时代的东西,并和现在做比较写出调查报告,参观新农村建设,采访新农村日新月异变化的具体事例;今年的一个双休日,我们组织学生参观了学校附近的废旧塑料加工厂,亲眼看到了工厂老板将污水排放到水塘里,甚至直接污染了村民的饮用水,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的威胁,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懂得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在保护环境方面做些什么。相信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兴趣会倍增,投“一石”便有不同凡响。

二、品德课堂中的导行“增效”

1.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

人的道德行为动机来源于道德需要,因此,在品德课教学中如何满足学生合理的道德需要显得尤为重要。比如,学生到了三年级,自我表现欲望增强。有的想当个小干部,展示自己的管理才能;有的会画画,想展示自己的绘画才能;有的善于表达,想给大家讲故事等。老师就应尽量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废除“干部终身制”,实行干部轮换制,让学生“竞争上岗”。实践证明,在德育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支持和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主动参与,那颗命运的种子定会破土而出。

2.允许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学贵有疑。一方面是生质疑,师解疑。教师对这些质疑要认真分析,挖掘疑源,将其纳入上课的主要内容,再在教学中巧施良策,明理解疑,学生就会十分感兴趣。实践表明,让学生提问就是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给其提供一次参与的机会,也是帮助教师发现问题,教学相长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教师巧设疑问,让学生参与思考、释疑,在“疑”的探究中培养能力,发挥创造性思维。而平淡的讲解或一看就明白的问题,会使学生思维疲软、兴趣减弱,冲淡教学效果。还有一方面是学生质疑、讨论、释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大胆地问、大胆地答、大胆地辩,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起来,让课堂充满思辨。

3.让品德课外作业生活化

教师布置的课外作业应该形式多样,应是学生所关心的,并以感性知识为基础的,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练的兴趣。如在作业中有意设置主动性较强的题目,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做小记者去采访;在网上撰写博客、查找资料;做民族文化介绍员介绍各民族文化;在学完《我来做市长》后,老师让学生准备施政演说稿,同时做好答市民问,使学生体会到当“一把手”的滋味。这些作业绝不是简单地坐在那儿想就能得来的,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无形中影响了孩子的道德品质,甚而会影响他们一辈子。运用新知识,实质上是促成学习实效,使学生不断地把获得的新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实践中,尝到能解决问题的“甜头”。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兴趣,强化了参与意识,这一定会形成品德课教学的良性循环,从而取得最佳效益。

青少年处于道德观形成时期,他们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可以绘出各种各样优美的图画。有人作这样的比喻:孩子的心田是一块奇怪的土地,你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播下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播下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然而,这块土地上长出怎样的种子,这张白纸画出怎样的图案,并不需要老师的“揠苗助长”和“零件拼凑”。习惯的获得,命运的收获,依靠的是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需要的是教育真谛的回归。提高品德课堂教学效率,优化品德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还有许多。只要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寻求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挖掘学生的最大潜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就能真正做到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减负增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传统美德 第16期 下一篇:整合儿童文学课程资源,改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