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保障型住房现状问题及设计策略

时间:2022-08-28 10:47:03

【前言】浅析保障型住房现状问题及设计策略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保障性住房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容积率致使保障性居住区居住环境差 考虑到保障性住房的经济性,其容积率往往比一般的商品房要高,在进行住房规划和建筑的空间布局中都相当的紧凑和节约。在规划设计中,一般以联排板式的布局方式为主,前后楼的间距也仅仅只能...

浅析保障型住房现状问题及设计策略

【摘 要】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并且在各个城市都大量建设保障性住房来满足城市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但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现状中,存在诸多问题。诸如高容积率致使保障性居住区居住环境差,户型面积小致使居住空间的舒适感差,高人口密度下公共空间的匮乏和保障人群的生活与就业问题。针对这些现状存在问题,从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角度,提出解决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保障性住房;存在问题;设计策略

一、绪论

社会背景:

近年来,随着房价大幅增长,政府针对各个城市房价居高不下的局面出台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在2004年5月13号,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了《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通过加强住房保障制度来制衡房地产市场不健康发展,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得到一定重视。因此,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和建设是近几年的政府重要工程。本文主要从规划和建筑的角度,谈谈保障性住房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策略。

二、保障性住房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高容积率致使保障性居住区居住环境差

考虑到保障性住房的经济性,其容积率往往比一般的商品房要高,在进行住房规划和建筑的空间布局中都相当的紧凑和节约。在规划设计中,一般以联排板式的布局方式为主,前后楼的间距也仅仅只能满足住房的最低日照间距,景观建设投资少,环境舒适性较差。在建筑的单体设计中,往往采用一梯多户的高层住宅形式,这势必带来小户型、大公摊、低得房率的问题。而且户内房间布局紧凑,常会出现通风和采光很差的房间,尤其是厨房、卫生间和客厅。

2.2 户型面积小致使居住空间的舒适感差

在保障性住房面积一般控制在30m2-50m2,面积很局促。通常的布局是小开间、大进深。保证南面有一个房间能有充足的采光外,其它配套房间一般都间接采光或者人工采光。厨房和卫生间的采光和通风一般都较差,如果没有很好的人工通风设施,那么整个居住空间都会充满油烟和下水道味道,严重影响居民的身体健康。此外,由于一梯多户的紧凑布局,户与户之间的干扰会比较大。

2.3 高人口密度住区公共空间的匮乏

在高容积率的保障性住区中,对公共空间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但由于经济因素限制,住区内的公共空间、活动设施和绿化配置相对较少。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之余,缺乏休闲、娱乐、健身和游憩的公共空间。居民们只能去附近的街头游园游憩、锻炼和活动,而那些离城市公园较远的保障性住区居民只能在楼宇间或在街道两侧聊天、打牌等。

2.4 低收入人群的特定居住和就业需求

低收入人口结构呈现年龄低、受教育程度低。而另外一些中等收入人群(夹心层)则同样呈现年龄低、单身的特点。目前新建保障房小区普遍存在对商业楼盘的简化模仿现象,并没有从保障人群特定需求出发,设计相对应的建筑类型、配套标准以及规划、建设和管理模式。在保障这些人群的居住环境的同时,也没有考虑到这些特殊人群就业难的问题。

三、保障性住房设计对策

3.1 合理选址,为住户创造更优的基础设施环境。

在中心城区地价低廉地段,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近几年普遍采用的选址模式。这样的选址模式的确能快速解决大量的城市中低收入人群的居住问题。但在该区域一般都存在配套设施不齐全、交通不便利等问题。因此,为提高住户基础设施环境和出行的便捷性,建议在今后的规划中可采用多样化选址方式。

多样化选址也即是在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选址中,除了郊区大规模集中建设外,在城市近郊与市中心利用城市隙地,见缝插针建设小规模的、多样化的新房源,并逐步推广在普通商品房住宅区中配建保障性住房。多类型的选址模式有利于改善选址的总体条件,避免阶层隔离,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多种居住选择也有利于共享成熟的基础设计条件。在选址方面还应该注重保障性居住区的交通便捷性,尤其是在郊区的住区。应该选择离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近的区位,建议今后的保障性居住区以距离轨道交通站点或公交站点20min 步行距离为宜。

3.2 增加公共交往与活动空间,提升保障性居住区品质。

目前的保障性居住区中,大多数的居民是城市中的低收入人群还有拆迁安置的农民,这些人群习惯了以前邻里街坊的互相交流和来往,邻里之间也保持着深厚的友谊。而保障性住房容积率高户型面积较小。因此,对于保障性居住区中得家庭和邻里之间的空间环境塑造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在小区的楼栋之间应该增加公共活动的设施。如小型庭院、桌椅、石凳及健身器材的设置,方便人们与左邻右舍在此聊天、打牌、散步、健身等活动。同时也可采用底部架空的方法来增加人们的活动空间。此外,还应该充分利用单元的入口处、楼梯的休息平台、高层住宅电梯厅和连廊等构成的住宅楼内的半公共交往空间。这些地方都是不受气候影响的交往空间。在设计时应注重这些空间的设置,适当增加居民交往的空间,满足人们闲暇之时的相互交流。

3.3 提供保障人群所需的低成本生活及增加就业环境

保障性住房人群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设计时,不仅要保障其居住环境的良好性而且还要满足其就业的需求。考虑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和就业需求,避免功能单一、简单复制商业地产小区模式,而应通过规划设计为保障人群提供其所需的低成本生活就业环境。

从规划角度入手,安排保障人群居住区靠近附近工厂或者其他大型就业机构。减少通勤费用,降低人们生活成本。此外,也可从小区居民自身和周边居民的需求出发增加小区内部的商业店铺数量,在小区内开设店铺作坊、种养、摆摊、相互提供服务。同时,我们也应该预留摆摊谋生者的营业车和工具收纳空间。激发保障居民的创业和谋生的动力,使他们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而不是被城市所排挤。

3.4 住宅内部空间的精心设计,增加居住舒适感

保障性住房普遍特征是户型面积小,容积率高。要在如此小的空间里设计出既满足基本功能需求,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空间复合性。把两个或多个功能相关的空间进行重叠,使重叠的公共空间承担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功能,从而节省使用面积,缓解空间拥挤的感觉。在小套型的保障性住房中,起居室和进餐空间的复合设置。以餐桌为中心使起居室取代原有以沙发为中心的起居室,满足保障家庭交通、进餐与视听娱乐功能为主的需求。其次,厨卫空间的紧邻设置和储存空间竖向叠合也能增加其他使用空间的舒适感。

家具的可变性。在小空间内要满足多种功能的需求,从家具的可变性角度入手也能改善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让一件家具满足至少两种的生活需求,而且家具可以收房和叠合,在不用时可收起,增加居住内部空间。可参考的做法有床的可收纳性、床与其他功能叠合、沙发的多功能等。考虑床所占的空间较大,若床能收纳进地板内或者墙内就为居住空间增加很多空间,该空间可作餐厅、起居和学习之用。

五、总结

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还在初期阶段,虽然每年都有一定的建设规模,但远不能满足城市飞速发展的需要。针对现状保障性住房规划和建设设计方面的缺陷,我们应该从人们的真实需求出发,不断探索、广泛吸收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创造出满足保障人群需求的实用住房。

参考文献

[1]吴矗绅,《保障性住房设计浅析――谈上海曹路E-1-1地块保障住房设计》,住区,2011年第4期

[2]李振宇、张玲玲、姚栋,《关于保障性住房设计的思考――以上海地区为例》,建筑学报,2011年第8期

[3]邓靖、罗继润,《保障性住房标准及设计探讨》,科技住宅,2009年9月

[4]贾耀才,《新住宅平面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年

上一篇:关于建设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监理问题分析与研... 下一篇:刍议中小城市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