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时间:2022-08-28 07:30:31

浅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摘要: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是兼具语文和活动特点的特殊课型。它能更好地体现“课内与课外衔接”、“生活同语文相联”的大语文教学实质。认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提高语文综合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教学实践,探讨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学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6.122

1 开展语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学生参与面宽,有利于展示学生的才能。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寓教于乐,启智于趣。教师在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上要从兴趣入手,以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活动课的形式有很多:游戏型、表演型、角色型、竞赛型、演讲型、赏析型等。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学习的时机,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诵演讲、表演竞赛中激发学习兴趣、获得知识、提高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比如针对目前学生中存在的过生日互赠贵重礼物、请客等成人化的不良倾向,笔者组织学生召开了“编织生日之花 采撷文明之果”的主题演讲。由于这一活动贴近学生思想生活,所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又培养了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2 开展语文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自己去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让他们自己用眼睛去看、用大脑去思考、用心灵去体会,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能力。

课本剧编演活动就是一项综合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表演能力的课内外相结合的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思想内涵有更深的理解,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从中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熏陶。其中,编写课本剧本的过程又是一次再创作的过程,而表演的过程则是发挥学生的才智,激发他们创造能力和创造激情的过程,学生们会在这项活动中受到很大教益。例如:教学《变色龙》一课时,笔者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组织学生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课本剧表演比赛,收到了极好的学习效果。表演的学生积极认真,将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观看的学生兴致浓厚,不时发出阵阵欢笑和热烈的掌声。通过这堂课,学生对人物的把握和理解胜过老师绞尽脑汁、费尽口舌的分析。而且,在课本剧整个编排过程中,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各展所长,各有所得。

另外,我们还可以创造机会让学生手持金话筒学做节目主持人、深入社会采访学当小记者、学办手抄报、试做个人文集……这些都是全面训练语文能力的有益活动。只要我们积极创设情境、精心进行指导,就能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其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3 开展语文活动,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是新型人才必须的能力之一。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最近,天津市教研室下发了《天津市中小学学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指导意见》,要求各学校切实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说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应充分发挥它的作用,积极发掘创新素材,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许多优秀的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之瑰宝,是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沃土。吟诵古诗词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美好的思想情操,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教《水调歌头》一词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赏月”活动,让学生结合学过的有关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展开类比和联想;还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用我们现代化高科技通讯如何弥补苏轼在中秋之夜不能与兄弟团聚而伤感不已的遗憾呢?学生们发言积极踊跃,想出了许多方法:利用可视电话、穿越时空隧道、可视网络、乘坐火箭等。

另外,利用实践课组织学生进行发散性立意构思比赛、对联邀请赛、想象作文邀请赛、广告语策划大家谈、异想天开小发明活动等,都能让学生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施展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4 开展语文活动,提高文化素养

以往的教学,教师一只粉笔、三尺讲台“授业”,学生则“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作文无话可说。实际上,学生写作如春蚕吐丝。蚕在吐丝之前,必须吃桑。学生写作之前,必须大量阅读文学作品,提高文化素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书读百“篇”,才能其“艺”自现。在教学中,笔者认真抓好课外阅读,并切实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一是落实阅读时间。每周至少拿出一节课作为固定阅读时间,再加上课余和节假日,学生便有了时间保障。

二是帮助学生选择阅读内容。教材中的名家名篇、实践教材中的名篇佳作、《教学大纲》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科普读物及报刊时文……这些都是极好的阅读素材,都能扩大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

三是培养阅读习惯、指导阅读方法。要求学生“不动笔不读书”,读书时或批注、或摘抄、或剪贴、或札记、或做卡片,且读与思结合,读与背结合。指导学生掌握默读、略读、速读、精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四是检查阅读效果。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奇文共赏活动、说成语故事、介绍名人讲故事、名言警句接力赛、成语接龙、古典诗歌背诵、民间谚语汇编等活动,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同时督促课外阅读,检查阅读效果。

采得百花终酿蜜,学生广泛的课外阅读,必将大大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活动课已经以它独特的魅力抢占了语文教学的主要阵地。作为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加强对语文活动操作的具体指导,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语文活动的学习情境,逐步使学生由知识学习实践向能力演练实践过渡,由外在实践行为向心理内化学习实践转化,真正发挥语文活动课衔接课内与课外的桥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民华.课外阅读 语文学习的丰足之源[Z].

[2]王华.浅谈开展语文活动的基本原则[Z].

作者简介:佟霞,天津市沙井子学校,天津 300283

上一篇:浅析整体语言教学法在职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中政治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