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的利益陷阱分析

时间:2022-08-28 07:22:34

转基因的利益陷阱分析

【摘要】转基因食品问题在公共讨论中是一个关注度非常高的话题,它关系到全球农业格局的重塑和世界上几十亿农民的身家生计,不能不予以足够的重视。说到转基因其分析转基因背后的利益陷阱显得尤为必要,最终使人们理性看待转基因食品。

【关键词】转基因;利益陷阱;自由竞争;产权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49-01

一、转基因现状

(一)世界角度

转基因话题是公共舆论中的大热点,两边吵得一塌糊涂。我们可以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挺转派”和“反转派”。

(二)中国角度

十二年前,中国市场上的转基因大豆油份额还极小,按照中国海关粮油进出口数据计算,2001年转基因大豆油在食用油市场占比不足2%。但2013年6月,中国大豆产业协会的数据显示转基因大豆油在食用油市场占比已经达到了43%。作为主要农产品进口国的中国,转基因产品市场只会不断扩大。

二、转基因利益导致的问题

(一)寡头垄断的种子市场

种子支撑着一个巨大的市场和产业。农作物的种子主要有三大来源:农民自留种、公共机构售种、私营企业售种。美国农业部2011年,此后11年里,市场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以赢利为目的的私营企业售种侵蚀了以公益为基础的公共机构售种份额,农民自留种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

种子市场“私有化”程度的上升,并没有带来竞争度的提高,相反,形成了寡头垄断的局面。

(二)转基因专利的冲击

种子市场在这十几年中的深刻变化,是由转基因专利引发的。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的一份报告转基因食物第一次被允许用于商业销售是在1994年,从此,种子市场发生了深刻变化。

孟山都成立于1901年,种子市场的统治地位不是靠自身积累,而是通过收购实现的。“六巨头”中其他几个公司的经历与孟山都相似,它们都在1995年之后收购了一大批种子公司,从而迅速获得大量市场份额,抢占寡头垄断的地位。显然,改变种子市场的不是科技的力量,而是资本的力量。

(三)种子研发模式被改变

与种子市场私有化、垄断性相伴随的是种子研发的私有化、垄断性。根据美国农业部的报告,在2006年全球农作物种子和生物科技的研发投入中,大型种子公司占75.6%,集中度非常高。2002年之后才只剩下“六巨头”)在种子和生物科技方面的研发投入占全球总投入的23%;而到2010年,“六巨头”的研发投入占到了全球的76%。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年种子研发的私有化程度也是不断上升的。

(四)农民负担加重

跨国种子巨头垄断市场和研发的直接后果,是转基因种子的价格偏高而且涨得快,导致农业生产成本上升,农民不堪重负。

如果农民使用更贵的转基因种子,那种子成本就会占到总成本的40%~50%,占总收入的15%~20%。这是一般农户难以承受的重负。

三、解决措施

(一)消费者

目前国内消费者对杂交水稻认可和接受,但对转基因大豆不接受,与宣传推广及认识有关。而与中国消费者不同,在美国、欧盟等世界发达经济体和巴西、阿根廷等发展中国家,尽管对转基因也有不同声音,但民众对转基因食品已普遍接受。我们要理性看待转基因,理性选择转基因产品。而不是排斥。

(二)产权保护

对非法申请了专利,使之变为私产,要求使用者付费,及“官商科”的利益集团者进行严厉打击,建立相应完整的法律文件。

目前全民的产权意识不够高,应当加强公民的产权意识和法律意识。应当加大非法行为的代价。

(三)打破垄断

总部在美国密苏里州的孟山都公司,可谓转基因技术和产业领域的大哥大。转基因研发推广和相关争论中,孟山都也是实际参与者之一。围绕着这家公司争议不断。以孟山都公司为首,不管他们是否黑心企业,应当打破垄断局面,让市场合理竞争、公平竞争、有序竞争。

(四)自由竞争

1.转基因之间

中国是食品进口大国,为了满足中国大量的粮食需求美国也应该负起让中国公众对转基因正确认知的责任,因为每年中美转基因农产品交易市场规模,已经成为中美贸易的一大主要成份。

从世界各国进口的转基因食品之间应当形成合理竞争,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让顾客吃得放心、价格合理。

2.转基因与非转基因

市场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市场合理调节及自由有序竞争,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市场有序竞争,自然要做到顾客至上,市场上应当竞争转基因食品和非转基因食品。顾客应当有选择权、决定权。

总之必须高度关注科学争议中的利益格局,让市场主导,形成多角度、全方位、合理、公平、有序的市场机制,让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

参考文献:

[1]过晓明,马代夫.转基因作物安全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

[2]周超.欧美转基因食品法律规范的比较研究[J].管理现代化, 2012(05).

[3]曾娜,郑晓琴.转基因食品风险规制:制度模式与改进方向[J].科技与法律,2011(03).

[4]刘旭霞,李洁瑜,朱鹏.美欧日转基因食品监管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5]陈D.欧盟转基因产品政策探析[J].国际研究参考,2013(01).

[6]吴俊彦.美国转基因作物发展动态综述[J].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02).

上一篇:张斗:粉丝经济关键是变现 下一篇:网络经济下市场营销的新趋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