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法上的预期违约

时间:2022-09-20 11:34:12

【摘要】我国《合同法》第108条借鉴于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但却有所不同。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为了体系即逻辑的完整与严密应将第108条理解为大陆法系中的拒绝履行。

【关键词】不安抗辩权;预期违约;拒绝履行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43-01

预期违约(anticipatory breach)亦称先期违约或期前违约,一般是指合同履行期前一方当事人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示不履行合同的违约形态。预期违约与实际违约相对应,是合同法上最重要的违约形态之一。由于预期违约来自英美判例法,大陆法系并无此一制度。而针对我国《合同法》108条是否未预期违约制度学者们更是至今难以达成共识。本文试图通过预期违约制度予以梳理以求能够更好的理解这一制度。

一、预期违约的重要案例

HochsterV.DelaTour是预期违约制度的起源,具有重要地位。该案确立了在履行期前一方明确表示未来不履行合同的意思构成预期违约的典型案例。在1894年英国Synge v. Synge案中,法院判决了以行为构成预期违约的情形。法院认为被告的行为使得双方之间的合同“完全超出他的履行能力而变得不可能”而使得原告有了立即并获得损害赔偿的权利。在1855年英国艾活里诉鲍登案中,法院确立了非违约方的选择权,即原告可以接受被告的预期违约而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也可以对原告将来不履行合同的表示视而不见,等待履行期的到来。预期违约自确立以来,褒贬不一。支持者的理由主要有:1.预期违约有利于经济效益。可以尽早解决当事者之间的合同纠纷,可以使之从确定死亡的合同关系中解脱出来。2.预期违约符合公平理念。对预期违约的反对观点主要集中在:1.预期违约的概念违反逻辑。2.允许合同履行期前到来之前追究违约责任扩张了合同义务。3.计算损失的困难。

二、预期违约的构成要件

1.必须是有效成立合同。对一个有效合同的违反,应是违约成立的逻辑前提。

2.必须在履行期到来之前明示或者以行为表示其将不履行合同,或者丧失履行合同的能力。在1921年Friedman V. Katzner案中,上诉法院在讨论预期违约构成时强调这种拒绝履行必须是“清楚的”和“无条件的”才能被认为是预期违约。

3.单纯的未来无力履行的表示不是义务的拒绝履行,不能构成预期违约。

4.没有正当理由,也即拒绝履行是违法的。

三、预期违约与相关制度之比较

(一)预期违约与拒绝履行

拒绝履行源自大陆法系的德国,是一项有判例和学说发展起来的制度,主要是指债务人明确地、清楚地表示不履行的意思。这与预期违约中的明示拒绝履行十分相似。德国法中的拒绝履行的概念比预期违约的范围要广,履行期前以及期后均可成立。期前拒绝履行的法律后果为债权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和解除债务关系,而无需再制定宽限期。随着德国债法现代化,拒绝履行已被《德国民法典》第286条所规定。传统大陆法系虽然没有预期违约的概念,但是判例和学说发展出来的拒绝履行也能够起到规制作用,并且表现出更强的逻辑适应性。

(二)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究竟有何关系是长期困扰我国学者的课题。大陆法系的民法并无无预期违约的概念,对于合同订立之后出现的不安事由主要是通过抗辩权体系加以解决。不安抗辩权又称先履行抗辩权,是指在异时履行的合同中,应当先履行的一方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在履行期限到来后,将不能或不会履行债务。不安抗辩权主要是解决合同履行中的风险问题的一项制度。大陆法系国家普遍规定了不安抗辩权制度。如《德国民法典》第321条、《法国民法典》第1613条、《瑞士债务关系法》第83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461条。

预期违约与不安抗辩权虽然都是对履行期前违约的救济,但二者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不能混为一谈。首先,构成要件上的差异。不安抗辩权行使的主体为双务合同的当事人互负履行义务中的先履行的一方当事人。而预期违约的双方当事人均可主张。其次,行使的条件不同。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为双务合同中的一方当时人在他方当事人定约之后财产明显减少,有不能对待给付之虞的情况下。而预期违约包含了预期不能履行和预期拒绝履行两种情形。其中预期不能履行的行使条件与不安抗辩权相似,都适用对方丧失履行能力的情形。而预期拒绝履行则与不安抗辩权明显不同。可以说预期拒绝履行的一方主观上具有明显的恶意,而不安抗辩权则更多的是基于客观情势的变化。最后,救济手段上的差异。传统大陆法系上不安抗辩权的救济手段主要是中止自己的履行和要求对方提供担保。从各国法律规定来看,一般都不赋予其解除合同的权利。预期违约的救济手段则具有明显的攻击性和多样性,非违约方可以拒绝对方的预期违约等待合同履行期的到来,可以要求对方提供担保,在对方没有提供担保的情况下可以解除合同并立即诉请对方赔偿。

四、我国《合同法》中的预期违约制度

我国《合同法》第108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之前要求其承担违约责任。对此,通说认为第108条是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但是108条关于预期违约的规定与英美法系的预期违约制度存在区别,预期违约制度包括预期拒绝履行及履行不能两种情况。第108条的规定欠缺预期履行不能的问题,并且难以体现出预期违约中的受害方选择权。对此,笔者认为应将该条解释为大陆法系中拒绝履行制度才能与我国《合同法》之中业已存在的抗辩权制度相互配合,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美]A.L.科宾.科宾论合同(下册)[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2]韩世远.合同法总论[M].法律出版社,2001.

[3]王利明.违约责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农村视野下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措施 下一篇:张斗:粉丝经济关键是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