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构建中企业的责任与发展模式

时间:2022-08-28 04:26:28

和谐社会构建中企业的责任与发展模式

内容摘要: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是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这就为企业发展提出了战略性课题。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应承担的相应责任和企业发展模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认为,企业应选择适宜的发展模式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和谐社会 企业责任 企业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20多年,我国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已步入了较为快速而稳定增长的阶段,但经济的增长是以自然资本的高损耗为代价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与社会不和谐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存在冲突、社会成员与单位(企业)的劳务关系不明确、城乡发展不协调、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矛盾,部分地区出现空气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资源短缺等现象,如荒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9%,水土流失占37%,天然草地90%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上述日益突出的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无不与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仅就工业“三废”排放而言,我国2004年工业二氧化硫、工业烟尘、工业废气、废水排放量占各种排放总量的75%左右。劳动关系恶化必然导致部分企业掠夺利用各种劳动资源;贫富差距加大,企业内高层管理者与一般员工分配悬殊。地区发展失衡与企业的某些非法经营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可见,企业对我国当前经济与社会的不和谐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和谐社会构建中企业应承担的责任

企业应为自身行为的不良后果负责,要承担起与其日益强大的社会权势相匹配的社会责任,企业权势和企业责任要平衡,各种利益集团要通过各种途径(如立法、管制、制裁、投票)迫使企业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推动企业权势与责任实现均衡。据《中国企业发展报告2004年》显示,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由上世纪90年代的2家增加到14家,其营业收入总额达9万亿元,占当年GDP的77%。随着企业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在政治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就更大。具体责任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企业应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工业污染排放。一些重点工业行业,如冶金、有色、IT、医药、化工、电力、纺织、轻工、服务业等要实行清洁生产,由工业园区向生态园区发展。清洁生产应与企业技术改造相结合,开发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量少的技术、工艺和成套设备,从而全面推行“节能、降耗、减污、增效”。

开展污水回用,实现废水的资源化。有条件的企业要实现废水“零排放”,严格执行用水定额和用水指标,实现废水的资源化,充分利用二次水资源。

大中型企业可引进生态产业关键链接技术,开展物流、能流的梯级利用。企业要以发展高新技术为己任,开发系列“绿色技术体系”,如废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接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建立起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废料处理者的产业生态链,实现技术的生态化创新。

总之,企业应优化产业结构,以生态化和清洁化为方向,发展资源消耗少、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生态友好型企业,提高生态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解除自然资本这一约束我国企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逐步建立以现代服务业、生态农业和低污染工业为主体的绿色产业体系。

和谐社会构建中企业发展模式的选择

企业要选择有效的发展模式缓解与不同利益群体的冲突,减少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发展模式的选择是关键。

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注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流动,所有物料和能源在不断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循环经济可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笔者认为,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企业为例,可从四个层面展开:一是各企业内部的小循环,通过厂内各工艺之间的物料循环,减少物料的使用,达到少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标;二是企业间或产业间的中循环,如生态工业园区,将不同工厂联系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一个企业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料在自身循环利用的同时,成为另一企业的能源和原料,减少园区对外界资源依赖与环境压力;三是生产与消费领域的大循环,可将各种技术性废弃物还原为再生性资源的静脉产业,如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中水回用等。在企业所在的居住园区通过自然化设计降低居民社区的能源、用水、土地等消耗并使生活废水、生活垃圾等回收利用,以实现生活系统的碱物质化、碱污染化;四是珠三角区域性循环,这是一种在更大程度上的地域空间建立起物资和能量间的闭路循环。如广州作为国际性的大城市,已经面临商务成本过高的现实,过于集中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无法适应商务成本过高的压力,须在珠三角寻找并创建适宜的产业链,如大型生活垃圾的收集和再生利用或各种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都突出表现为需要在区域层面上进行综合治理。相关产业必须形成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才能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要依据清洁生产企业生态工业园区生态社区区域层面循环经济四个层次,建立珠三角区域范围内综合防治型的循环经济体系。

产业带动模式。产业带动是指优势或核心企业通过延长产业链带动弱势产业或群体获得经济发展,从而缓减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收入差距。如广东温氏食品集团,大胆探索“公司+基地+农户”的一产经营模式,创造了企业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奇迹。

技术创新模式。这是企业通过技术变革和技术创新缓解经济社会生产与生态环境日益尖锐的矛盾。例如广东茂名石化公司2003年投资5千万元对废气利用系统和污油回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仅2004年就回收可燃气体23万吨,回收油污1万多吨,使原油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企业社会责任模式。企业通过承担社会责任而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能够有效弥补社会净产值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不足,还能缓解贫富差距和区域发展失衡,如慈善捐款、技术与文化培训、人力支持等。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其商业目标密切相关,企业有益于社会时其自身竞争环境在改善,企业与所在地政府的关系、社会声誉、客户关系及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等有明显改善。据调查,我国89.3%的企业愿意承担社会责任,92.6%的企业将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自己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污染防治模式。对多数企业而言,参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第一步,就是要防治污染。一是污染治理,必须通过安装污染控制设备对“三废”进行无害化处理;二是污染预防,企业通过改善原材料控制、循环利用技术,减少“三废”排放或实现“零排放”。如茂名石化公司对三废回收利用进行全面规划,投入4.9亿元建成高标准环保设施和三废处理系统,每年由此增加产值6000多万元,已成为广东省环保先进单位和工业观光定点单位。

强化产品责任模式。产品消费及产品的废弃,对生态环境具有负面影响,如汽车尾气是城市大气主要污染源,废旧的汽车难以处理,废旧电脑、手机、旧电池与包装物等都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产品责任不仅要关注产品加工过程中的污染最小化,而且要使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对环境冲击最小化,即要实行产品“终身负责制”。据统计,至2004年底我国手机用户已达到3亿户,居世界第一,如果每个手机平均使用3年,重0.1千克,国内平均每年有9000万部手机退役,产生重量为9000吨的对生态环境具有持久负面影响的电子废弃物。可见,手机生产厂商应承担废弃手机及配件的回收责任。摩托罗拉公司发起“绿色中国、绿色服务”的环保项目,其产品责任意识为我国企业树立起良好的榜样。

总之,企业通过防治污染和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成本,全面提高产品质量,通过经营模式和技术创新重新定位市场,有效改变生产方式,以新的技术标准提高企业知名度。通过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来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就可赢得一定的竞争优势,为其带来更大、更强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阿奇•B•卡尔罗.企业与社会.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诸大建.发展循环经济的选择.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6)

3.胡学锋.构建和谐社会的因素分析.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5)

上一篇:发展中国家环境税问题探讨 下一篇:供应链联合库存管理模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