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堂中的名曲欣赏

时间:2022-08-28 04:17:17

音乐课堂中的名曲欣赏

笔者记得这样一个电视画面,主持人对参赛选手出题:“有这样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出生于德国,曾创作出《献给爱丽丝》《田园交响曲》《欢乐颂》等闻名于世的音乐作品,请问他是谁?”参赛选手冥思苦想,怎么也答不上来……十多秒过去,选手放弃此题,输掉了比赛。笔者在慨叹惋惜之余,不禁陷入了沉思:如此简单的题目,参赛选手竟望而却步,这仅仅是选手的过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究其因,当然是疏于接触,与名家名作之间的距离太远所致。笔者所在校自2009年开始,提出了培养懂得生活、会欣赏美的学生,并首次将海量名曲欣赏话题提到教学的议事日程。仅仅半年时间,身边的很多学生都发生了变化,笔者作为教师也同样受益匪浅,且在漫漫海量名曲欣赏的征途上积累了点滴心得。

一、重组教材,激起名曲欣赏的兴趣 课标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熟悉的东西才会让人产生感情、引起兴趣。教师经过思考,可以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改革和组合,将生活中,电脑、电视等各种现代化音响设备提供的丰富的经典乐曲来补充教材欣赏曲目。这些音乐学生大都耳熟能详,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留下了一丝印象,大有似曾相识之感。比如钢琴曲《献给爱丽丝》《四小天鹅舞曲》《春节序曲》《卡门序曲》等。当选定的乐曲在课堂上播放出来的时候,学生们就像见到老熟人似的兴奋,高举小手汇报他们的发现:“老师,我在妈妈的手机里听过”,“我家的门铃声是这首曲子”,“过年的时候听过这首乐曲”……教师趁机问:“那你知道乐曲的名字吗?”学生摇头,教师就将乐曲名字写在黑板上,自然地进入了欣赏。这些优雅的乐曲自然得到了学生的喜爱,凡是欣赏过的曲子都能哼唱出主旋律。哼唱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的表情传递着徐盛内心丰富的感受。

二、多样体验,提高名曲欣赏效果

名曲欣赏教学可采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各个感官,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抒发多样化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乐在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名曲欣赏有所收获,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一听。音乐是一门听的艺术,只有安静的环境中才能有最佳的听觉效果。如何让低年级的学生在欣赏时保持安静?笔者每次都提出要求:在音乐响起的时候,看谁最快闭上眼睛,谁最快的趴在桌子上。好胜的心理让学生能在音乐响起的最初即可安静。欣赏过程中不忘轻轻来一句表扬“××真是个有品位的孩子,听得多投入啊!”在听乐曲前笔者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比如:“在欣赏的时候请思考这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听着这首音乐你的心情怎样?”“你好像看见什么样的场景?”等问题。在乐曲结束后交流听赏发现,这样既培养了学生有目的地听,又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思考的导向。

二讲。名曲欣赏虽然更注重听,但也少不了讲:讲作者,如贝多芬如何与病魔做斗争,聂耳如何爱国;讲背景,如《黄河大合唱》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讲传说,如《梁祝》中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美丽动人传说;讲故事,如《胡桃夹子》《四小天鹅舞曲》中的迷人故事等。教师的讲述应力求生动、简洁,将学生快速带人情境。实践证明,学生从教师的讲解中更能深入理解音乐,从而产生共鸣。

三唱。哼唱主题能让学生加深对乐曲的熟悉理解。在多次欣赏乐曲后,学生可以轻声的哼唱主题旋律。比如五年级的学生在欣赏《嘎达梅林》时随着音乐哼唱熟练之后,在随伴奏演唱时能够更加声情并茂的演唱,表达自己对嘎达梅林的敬佩和赞颂,学生内心的情感得到了极大地升华。欣赏《森林狂想曲》时用“啦”音模唱,表达学生内心轻快活泼的感情。

四演。学生听懂了音乐并不是欣赏的结束,还应该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再现音乐。二年级欣赏《胡桃夹子》时,让学生模仿玩具兵的形象,学生的表现都非常有创意,活灵活现地展示了玩具兵的机械动作。《龟兔赛跑》中,学生根据音乐内容分角色再现故事情景。这样多种形式的表演让学生乐此不疲、美在其中。

五仿。根据小学生喜欢模仿的身心特点,让学生随着音乐模仿乐器的演奏,从而了解各种乐器的演奏姿势,边听乐曲边模仿器乐演奏,更加巩固了对乐曲的理解、对乐器的认识。欣赏《梁祝》时,学生模仿拉小提琴,欣赏《百鸟朝凤》时模仿吹奏唢呐,欣赏《赛马》模仿演奏二胡……有时还让学生模仿演奏家陶醉演奏的神态。学生对此都有浓厚的兴致。经常的练习让学生不但能很容易地分清小提琴和二胡演奏的不同姿势,同时认识了多种乐器。

六奏。演奏也是音乐欣赏的重要内容,就是利用学生已掌握的乐器来表现音乐,同时提高他们的器乐演奏水平。通过演奏既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同时又是对欣赏音乐的一种积极的鼓励,调动学习音乐的积极性。笔者所在校三年级至五年级已经开设了竖笛课,开设了陶笛社团。对于一些相对简单的欣赏乐曲可以让学生用竖笛、陶笛吹奏,如《嘎达梅林》《森林狂想曲》《森林水车》等。当学生能用竖笛独立吹奏出完整的曲子时,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三、专题训练,提升音乐修养

学校规定课前三分钟进行专题训练项目。笔者在音乐课前三分钟特意安排了欣赏内容。有对音乐家的介绍,有欣赏乐器图片,有时还播放乐曲或舞蹈片段,或音乐欣赏知识抢答。如在欣赏《天山之春》前,笔者先给学生做一个移颈的动作,问学生:“看到这个舞蹈动作让你想到了哪个少数民族?”学生立刻说出新疆维吾尔族。趁此机会,笔者给学生简单介绍新疆的天山,出示一组天山的图片,配合《天山之春》进行欣赏。在学生熟悉音乐后,分男女生随音乐做维族舞蹈动作。此举使学生更好的发挥想象,理解乐曲的地方特点。再比如音乐知识抢答过程中,有时播放乐曲片段,让学生根据音色判断乐器名称。有时听音乐抢答乐曲题目或作者。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往往情绪高涨。三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学生的视野却得以无限扩大,行之有效的课前欣赏,为学生拓宽了更好的提升空间,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音乐修养。

四、优化氛围,以课间活动促欣赏

音乐课程标准提到: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肓的一个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窗口之一,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课间操带队时,可选用《红星歌》《小号手之歌》作为集合乐曲。学生踏着歌曲节奏行进,精神抖擞。时间长了,学生在课堂上学唱时就能轻而易举准确演唱。在中午午饭结束时,中外名曲会通过校园广播准时回荡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教室里的大屏幕播放着和乐曲有关的课件,便于学生理解。此时,学生伴随着优美的乐曲,或清扫卫生、或读书、或在操场散步,感到无比的惬意。下午预备铃响起,学生在悠扬的《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乐曲声中,屏息凝视、静心习字,让单调的写字练习也变成一种享受。学生也会伴随着名曲的铃声上课、下课、放学。

五、回归家庭,以亲子共赏促主动

校内的欣赏时间有限,而优秀的音乐作品不计其数。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可以给他们布置家庭作业,把音乐欣赏课延伸至家庭。作业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把欣赏的乐曲在网上搜索,播放给父母听,考考父母能否说出和乐曲有关的知识。比如说出乐曲的题目、作者、背后故事等。据了解,大多数父母对乐曲所知很少,这时学生便担当起了小老师的角色为父母讲解,父母从学生的讲解中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得到父母的夸奖学生会变得更加自信,家庭气氛也更加和谐。

二是搜集自己喜欢的中外名曲带到课堂上交流。这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每个学期下来,学生已能够欣赏10多首课外乐曲。如此累记,小学五年学生至少在学校听赏100多首名曲,了解与这些名曲相关的知识,感受不同乐曲的情绪,了解音乐家,认识中外常见乐器,熟悉乐曲片段,提升了想象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欣赏名曲已成为学生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当欣赏乐曲时,便能从他们陶醉的神态读出他们的喜爱和满足。笔者曾对所教年级学生是否喜欢欣赏乐曲做过调查,二年级喜欢名曲欣赏的学生占9成。四、五年级喜欢欣赏的学生达到了百分之百。这充分说明,只要教师能够用心地关注名曲欣赏教育,每一个孩子都会拥有一颗美丽的和善于发现美的心灵。

上一篇:如何弹好舞蹈钢琴伴奏 下一篇:萨克斯教学方法论